首页 理论教育 储蓄性保险与行为保险经济学

储蓄性保险与行为保险经济学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进一步阐述行为投保决策模型中感知收益率和要求回报率的变化特征或规律。

储蓄性保险与行为保险经济学

1.储蓄性保险的行为投保决策模型

如前所述,多数投资者无法准确计算内部收益率,只能简单计算感知收益率,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也与基准收益率或标准贴现率不同,因此,将标准储蓄决策模型中的内部收益率替换成感知收益率,将标准储蓄决策模型中的基准收益率替换成具备前述主观特征的要求回报率或贴现率,就得到了储蓄性保险的行为投保决策模型,即

投资者根据“感知收益率R′是否大于要求回报率r′”进行决策。若R′≥r′,就投保;若R′<r′,就不投保。

其中,

感知收益率R′≠标准模型的内部收益率R,投资者会根据不同的储蓄性产品采取前述某种感知收益率思维方式判断该产品的感知收益率高低;

要求回报率r′≠标准模型的要求回报率r,投资者会根据储蓄性保险的保险期限、储蓄金额和保单额外功能(投资功能之外的功能)综合确定要求回报率。(www.xing528.com)

2.行为投保决策模型的特色:决策变量的变动性

在标准储蓄决策模型“折现现金流模型”中,对于同一储蓄产品,决策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变量,是内部收益率R和要求回报率r,且两者均为单一数值。理性投资者通过参考类似产品可见收益率找到自己的要求回报率,通过欲购买产品的现金流出和流入计算其内部收益率,然后进行简单比较就可得出是否投资的结论。

但在行为投保决策模型中,对同一储蓄产品,决策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变量,是感知收益率R′和要求回报率r′,且两者均非单一数值,在保险期限内不同时间段,两者的数值是不同的。投资者会通过对感知收益率R′和内部收益率r′的综合比较,得到是否投资的结论。

下面进一步阐述行为投保决策模型中感知收益率和要求回报率的变化特征或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