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保险经济学:储蓄性保险的投保决策理论

行为保险经济学:储蓄性保险的投保决策理论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将标准理论用于描述现实世界的储蓄性保险投保决策时,无论是贴现率还是内部收益率,标准模型都存在缺陷。为此,本章第一节分析标准储蓄决策模型中贴现率的三点缺陷,第二节分析标准储蓄决策模型中内部收益率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第三节构建符合现实的储蓄性保险的行为投保决策理论,第四节分析行为投保决策模型下储蓄性保险需求的特点,第五节分析行为投保决策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行为保险经济学:储蓄性保险的投保决策理论

储蓄性保险是指短期或长期的保障成分很低甚至为零的储蓄性保险产品,其设计出发点和销售卖点都是致力于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而非保障需求,因此,储蓄性保险的决策理论其实就是储蓄决策理论。

如上一章所述,按照标准经济学理论,理性消费者的目标是终生效用最大化,因此会在壮年时期通过储蓄为退休后的消费积累资金。而且,储蓄性保险的理性投保决策模型就是金融学折现现金流模型,其决策准则是:“只要储蓄性保险提供的内部收益率大于个体的要求回报率(或贴现率),个体就会选择购买,反之则不会购买。”可见,按照标准决策模型,储蓄性保险投保决策的关键变量就是储蓄性保险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者自身的贴现率(或要求回报率)。

但是,将标准理论用于描述现实世界的储蓄性保险投保决策时,无论是贴现率还是内部收益率,标准模型都存在缺陷。就投保决策者自身的贴现率(或要求回报率)而言,标准模型有三点缺陷:一是假设人们的贴现率(或要求回报率)在未来各期保持不变;二是假设人们的贴现率(或要求回报率)与未来现金流数额大小无关;三是未考虑到储蓄型性保险还能提供收益率之外的其他功能,而其他功能可能会降低投资者对回报率的要求。就储蓄性保险的内部收益率而言,标准模型的缺陷,是假设决策准则“内部收益率大于要求回报率(或贴现率)”中的内部收益率采用客观计算结果,未考虑到客户的感知收益率(或主观收益率)与客观内部收益率往往大不相同。由于上述两类缺陷,导致标准储蓄决策模型无法解释人们在储蓄性保险中的实际决策或购买行为,也导致不少学金融出身的保险从业者无法理解人们的“异常”投保行为。(www.xing528.com)

为此,本章第一节分析标准储蓄决策模型中贴现率(或要求回报率)的三点缺陷,第二节分析标准储蓄决策模型中内部收益率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第三节构建符合现实的储蓄性保险的行为投保决策理论,第四节分析行为投保决策模型下储蓄性保险需求的特点,第五节分析行为投保决策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