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投保决策模型:折现现金流模型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决定要储蓄的情况下,理性人会如何决定资金投向呢?从经济学来看,个人储蓄决策属于跨期配置资源,适用跨期决策理论,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贴现效用模型,最重要的金融学理论基础就是折现现金流模型。
按照折现现金流模型,储蓄决策可以采取净现值准则,即选择净现值大于零的储蓄计划。计算净现值使用的贴现率,可以视为基准收益率或要求回报率,净现值大于零,其实是说,该投资方案的实际回报率大于投资者的基准收益率或要求回报率。
按照折现现金流模型,投资者也可以直接计算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内部收益率,然后将投资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与自己认为的基准收益率(或要求回报率)进行对比,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就进行投资,反之则不投资。
可见,净现值准则和计算内部收益率的方法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评估投资方案的实际回报率或内部收益率是否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或要求回报率来进行投资决策。
从保险市场来看,个人购买的储蓄性保险主要是固定利率产品和有保底收益率的产品,类似于银行储蓄,投资风险极低。所以理性投资者会根据折现现金流模型计算储蓄性保险的内部收益率或投资收益率,然后将其与基准收益率(如期限相同的银行存款利率或极低风险债券利率)进行对比。
储蓄性保险的投保决策准则就是:“如果该产品提供的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投资者的基准收益率(或要求回报率),就选择投保;反之就选择不投保。”
显然,储蓄性保险提供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或贴现率)是投资者决定是否购买储蓄性保险的关键变量。
2.投保决策案例(www.xing528.com)
假定有如下一款简单的5年期交保费的终身年金保险:被保险人30岁,年交保费A元,连续交5年。保险利益为,从第一个保单年度末开始,每个保单年度末被保险人均可领取保险金B元,直至死亡为止。假定基准收益率为3.5%,理性投资者该投保这一年金保险吗?
假定该被保险人的预期寿命为85岁,则可以根据公式(8-1)计算购买该年金获得的内部收益率i。如果i>3.5%,就选择投保,反之则不投保。
3.基准收益率的确定
显然,储蓄性保险的内部收益率可以根据保险条款和保险利益演示表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基准收益率该如何确定。
如上面分析所述,投资决策中的基准收益率就是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也是投资者在计算某项储蓄性保险的净现值时使用的贴现率,基准收益率、要求回报率和贴现率这三者是同一回事。
从金融理论来看,理性投资者应该根据储蓄性保险的特征,如投资风险、投资期限、流动性等,选择一个特征基本相同的、有清晰可见投资收益率的投资品的投资回报率作为基准收益率。如果找不到基本相同的投资品,可以找一个相近的,然后根据特征差异在该投资品的收益率基础上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保险公司销售的短期储蓄性保险,如5年期储蓄性保险,显然有一个类似的投资收益率清晰可见的产品,那就是银行5年定期存款,两者的投资风险都很低、投资期限相同且都缺乏流动性,因此,投资者应该使用5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作为5年期储蓄性保险投资决策的基准收益率。
再比如,对于保险公司销售的长期储蓄性保险,如长期年金或终身年金,市场上无法找到特征相同的投资收益率清晰可见的投资产品,妥协一下,可以将期限类似的长期国债作为参考投资品,将长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作为参考收益率,然后根据长期年金区别于长期国债的特征进行调整,如长期年金的投资风险略大于国债,流动性也弱于国债,因此,投资者可以在国债到期收益率基础上增加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得到长期年金投资决策的基准收益率。当然,如果储蓄性保险期限特别长,如被保险人年龄很小的终身年金的保险期限最长达105年,期限类似、特征类似的收益率清晰可见的投资品就几乎没有了,在选择基准收益率时就只能进一步做妥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