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1954)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五类需要形成了人类各种行为的驱动力。在这五个层次的基本需要中,当前一个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更高级的需要会立即出现,并开始控制我们的机体。当新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又有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依此类推。[4]
这里以食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消费顺序为例来阐明需求的层次性。马斯洛说:“如果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并且机体因此而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么,其他需要可能变得似乎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这时就可以公正地说,整个机体的特点就是饥饿,因为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控制了。此时,全部能力都被投入到解决饥饿的活动中去。……,那些对达到这一目的没有用处的能力则处于休眠状态或隐蔽起来。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写诗的冲动、买汽车的欲望、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一双新鞋的需求等,都被忘记,或者变的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对于一个饥饿的已经达到危险程度的人,除了食物,其他任何兴趣都不存在了。他的梦境里是食物、记忆里是食物,思想活动的中心是食物,感情的对象是食物。他只感知到食物,他只需要食物。……对于一个长期极度饥饿的人来说,乌托邦就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他往往会这样想,假如确保他余生的食物来源,他就会感到幸福并且不再有任何其他奢望。对他来说,生活本身的意义就是吃,其他任何东西都不重要。自由、爱、公众感情、尊重、哲学,都被当作无用的奢侈品放在一旁,因为它们不能填饱肚子。”
显然,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是随着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而逐渐升级的。当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人类行为动机理论,并非消费层次理论,因为有些需要是买不来的,或者说不是完全买得来的,如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需求层次理论还是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发,那就是个体的需求是随着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而递进的,不同的商品位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上。
将马斯洛的上述观点与消费选择决策相对应,意味着当饭都吃不饱时,食品具有极高的边际效用,值得购买,其他商品的边际效用则接近于零,包括保险,无须购买。随着收入增加,食品消费增加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吃饱了,食品的边际效用就接近于零了),其他物品的边际效用增加,扣除食物消费之后的富余收入可以购买其他物品。(www.xing528.com)
那么,除食品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物品对决策者也异常重要呢?显然还有,比如衣服、住所、基本交通等,现代社会应该还包括智能手机。没有就令人无法生存的物品,会显得极端重要,于是马斯洛说,人们首先需要满足生理需求,其次才能满足安全需求,而保险需求应该属于安全需求的一部分。
从马斯洛的精彩叙述中可以体会到,对极度饥饿的人而言,食品的边际效用可以达到无穷大,保险的边际效用恐怕很难与之相比。从阿尔钦提出的人类的决策目标主要是为了生存来看,不购买食物会危及当下的生存,但不购买保险并不会危及当下的生存,因此,保险需求显然滞后于食物需求,或者显然滞后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理需求或刚性需求。
但是,无论在伯努利效用函数还是全景效用函数条件下,如第一部分所述,无论贫富,人们都会为小损失风险和大损失风险购买保险,只是愿意支付的附加费率高低有别而已。
显然,可能还有某个与财富水平相关的变量在影响着人们的保险需求,这个变量就是下文讨论的“贴现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