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第二章第一节所述,现代经济学的整座大厦都建立在“理性”或“最大化自身利益”这一基础上。通俗地讲,理性或最大化就是对“付出”与“获得”所做的比较分析。当付出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多的获得;当获得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少的付出;当有限的资源面对一系列给定的付出与获得时,人们会选择其中差距“获得-付出”最大的。
1.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边际均衡思维
如前所述,在收入约束下,消费者会通过理性选择购买商品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其选择结果可以描述为式(4-1)。
式(4-1)说明,在既定的收入和商品(和服务)价格条件下,消费者会理性地使自己花费在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此时,达到了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均衡,从而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实现其收入资源的最优配置。
2.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期望效用最大化思维
上述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中,假设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等是确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上述决策参数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例如,消费者的未来收入是不确定的:薪水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还可能因为遭遇风险事故而失去大量收入。
于是,经济学从更一般的层次上,即在考虑不确定性的条件下研究消费者选择,例如,研究人们的工作选择决策。假定张三面临两个可选工作岗位,A岗位提供固定年薪10万元;B岗位提供变动年薪,50%的机会得到15万元,50%的机会得到5万元。张三该如何选择呢[2]?
显然,此案例中张三的选择决策,已经不再是如何均衡地购买各种商品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而是要实现自己“收入效用”的最大化(当然,收入的背后仍然是消费,收入效用最大化代表的其实仍然是商品消费效用最大化)。(www.xing528.com)
显然,理性的张三会通过计算和比较岗位A和岗位B给自己带来的收入效用来做出选择,问题是,现在可供张三选择的B岗位的收入是不确定的,于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借鉴伯努利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思维,经济学家认为,张三只能通过计算和比较两个岗位带来的“期望效用”来做出选择。
假定张三的“收入效用曲线”如图4-3所示,可以看出,提供10万元固定薪资的A岗位带来的效用为16(C点),提供不确定收入的B岗位带来的期望效用为14(=0.5×10+0.5×18,对应D点)。然后,依据伯努利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思维,张三选择岗位A。
图4-3 张三的收入效用函数及其工作选择
就这样,伯努利提出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思维”被嫁接到了经济学中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中。
3.投保决策:期望效用最大化思维的运用
进一步地,经济学将上述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思维”拓展到了保障性保险的投保决策上,并将效用函数的横轴从收入改变为财富,认为理性的消费者会按照期望效用最大化思维来做出是否投保以及保额选择的决策,其决策模式与上述提供不确定收入的工作岗位选择是类似的,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特征的财富效用函数的消费者,如第三章第三节所示,往往愿意支付纯保费和一定的附加保费来购买保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