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理论的预测
众所周知,购买养老年金或将其部分财富年金化可以有效应对长寿风险。标准保险经济学认为,在精算公平保费条件下,购买足额年金保险或者将其所有财富年金化是风险厌恶、没有遗赠动机的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因为这样可使个体的最优边际消费率近似于寿命确定条件下的最优边际消费率,进而达到终身效用最大化(Yaari,1965;Davidoff et al.,2005)。从投资收益来看,尽管从保险公司购买养老年金仍然需要承担较高的前端销售费用,但由于养老年金保险期限很长,在漫长的投资期限中,保险公司可以将前端较高的销售费用逐步消化,提供给客户比较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4]
2.人们不愿购买养老年金保险
但是,世界经验表明,人们购买年金或将其财富年金化的比例远低于Yaari(1965)和Davidoff et al.(2005)预测的理性水平,被学术界称为“年金谜题(annuity puzzle)”。1985年,提出生命周期储蓄理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安尼教授在其诺奖典礼演讲中指出“众所周知,非团险形式的年金合同非常稀少,……”令人遗憾的是,几十年后,情况仍然如此。(www.xing528.com)
在美国,大量人群拥有企业发起的退休计划,到达退休年龄时,尽管其个人退休账户或其他金融账户上有大笔资金,但是,只有6%的人会选择将其部分财富年金化(Schaus,2005;Benartai et al.,2011)。例如,2007年,尽管退休人群完全可以通过购买固定即期年金(缴费后当年即可开始领取固定金额的年金,直至被保险人死亡为止)将自己的部分财富年金化,但美国保险业只销售了65亿美元的固定即期年金。而同期,也是2007年,到达退休年龄的美国人共将来自原雇主发起的退休计划(employer-sponsored retirement plan)中的3 000亿美元资金转移至个人退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s,IRAs),使得美国个人退休账户上的资金总额达到4.8万亿美元。显然,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将其退休基金年金化,而是愿意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中国,除已经年金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外,中国的养老金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还非常薄弱,截至2019年底二季度末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约为2.32万亿元,还基本不存在是否要年金化的问题。就中国的养老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年金而言,尽管保险公司一再进行市场推动,但市场实践表明,真正的养老年金(必须在退休之后才能领取年金)在中国几乎没有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