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就从2001年开始举办的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国际学生电影展说起吧,您当时发起这个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谢飞:学生影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活动,学生作业最大的好处在于它不是为市场而拍的,而是为学习而拍的,所以比较短小、便宜,但是非常有特色。我在80年代、90年代到国外参加了一些这样的活动,觉得电影学院应该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过去我们跟国外的学生做交流,他们也拿一些作业来,但数量比较少。2001年我们第一次搞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电影展,反响就不错,我觉得这件事是值得做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活动。
很多大师也讲,学电影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两个,一个是拍电影,要自己去实践;一个是看电影,要看很多,这两个方法如果能够同时进行,你就能学到这门手艺。除了看公演的各国的电影以外,学生影展能使学生看到同龄的各国学生拍的各种类型的学习作业,或者是毕业作业,这有利于他们学习拍电影的各种手法和手段。所以2001年开展了第一届,2003年开展了第二届,这样基本成了一个规模。
影视教学最终的东西是作品,用作品说话。作品好,就是好;作品不好,就是没教好,通过这个作品比赛,我们可以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把别人的作品拿来以后,就可以知道别人实践的水平,就会知道我们的训练方法和国外院校相比优点在哪儿,缺点在哪儿。国外院校的学制最长是四年,很多都是三年教学,三年都能在技术上训练得这么专业,那我们为什么训练不到,这样就可以看到差距。我们也把影展的一些作品制作成DVD,让同学们当教材看。同时也把好的学生作品送出国,我想,这样一个方法和风气展开以后,如果我们教学的方法再好一点,拍摄的条件再好一点,有才华的年轻人会冒出来得更早一点。
问:这几年影视教育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影视专业,大幅扩招。从学生影展反映的情况看,我们的学生表现得怎么样?
谢飞:普遍来讲,国内的专业技能训练比欧美要差一些,但还是有长进的。中国大学近年来影视教育有一个大发展——大量扩招。从前,像我上学的时候,电影学院总共是300个学生左右,教职员工比学生还要多。那个时候曾经强调艺术是精英教育,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比例是三个教职员工培养一个学生。可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情况下,学生人数激增,现在电影学院的学生人数大概3000人,这其中包括夜大等各种层次的。数量多、规模大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就提出这样一个课题——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比如,从教学的条件角度讲,我们上学的时候,像胶片和机器都是外来的,非常贵,老师就明确地跟我们讲,四年培养一个导演,国家掏的钱等于培养一个航空飞行员的费用。这是招生规模小的原因之一。现在,有了DV以后,在训练的手段和条件上确实方便、便宜多了,但我们还是讲得多、做得少。而欧美的学校在专业教学中一直坚持还在用胶片教学,甚至像一些东欧国家,还要求学生用黑白35毫米的胶片来打基本功。胶片的视觉技巧掌握、技术掌握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学生要成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就应该学到这些传统的积累。DV现在刚出现,非常方便,好使用,但是如果不经过严格训练,就只能达到业余水平,专业的技能学不到。
具体到电影学院来讲,我觉得这个影展明显地推动了我们学院的教学,增强了实践,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所以第二届影展一结束,我们就提出要让毕业生拍35毫米胶片的作业。那年没有导演专业毕业生,所以就让全院600多个毕业生自由报名,自由投剧本,谁的剧本被选上了,谁就当导演拍。所以在2004年的第三届影展上,我们电影学院送选的作品很多,大概70多部,由于时间有限,我后来只选了三个,其他没选上的其实也有一些不错的。
影展每年虽然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已经可以看到对电影学院的学生和老师的那种刺激和激励。教学方法的改变,实践能力的增强,能够看得到一些有才华的学生的能力的展现。比较而言,至今我们跟西方的影视教育质量还是有较明显的区别的。所以我们最近也在找老师们研究国外的这种精英教学方法和我们这种普及教育方法如何结合,如何使得电影学院的教学质量能够更提高一步。
问:现在DV越来越普及,学生大量使用DV,有些学生用DV拍的时候显得比较随意,没有一种对待艺术的比较严肃的态度,您觉得怎么才能让学生树立这种态度?
谢飞:大家一定要明白,专业就是专业,非专业就是非专业。就好像现在唱京戏的票友也多得很,有些也唱得很不错,但是终究还是业余的。这个专业不是他的主要职业或者终身职业,所以对他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学生一旦进入影视学院学习这个专业,我们会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人才,作为这样一个学生来讲,就不能满足于一般地拍摄,或者能拍得过得去就可以了,那还是一个半业余的状态。作为老师的教学来讲,用DV有它的好处,便宜、方便,现在高清的DV也可以拍得非常漂亮。所以我们就要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他必须得学到真正的专业水平的技术和技巧。这也涉及教学上实践和理论讲述的比例安排,我认为应该是实践七讲述三,而且应该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实践。现在,在扩招以后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怎么增加实践,怎么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开各种不同档次的实践,这也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现在扩招的情况下怎么完备实践教学本身的规程?作为学习作业,一年级拍什么、什么要求?二年级拍什么、什么要求?毕业作业什么要求?怎么拍?这些现在都不是很明确,至少不规范。有的专业拍得多,有的就只是听讲;有的学生拍得多,有的学生就机会很少。
问:咱们的学生在拍摄的过程当中,不同系的同学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好像不是非常多。
谢飞:从电影学院总体教学方法与体系的发展形势看,思路还是有点不清晰。“文化大革命”前我们是六七个专业,平时教学各专业是分开的,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联合起来,学摄影就做摄影,学导演就做导演。现在的教学当中,有些系什么编导演、摄录美制都是自己做。一个系里头有的学生当导演,有的当制片,而并没有别的系的同学参与进去,有的院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可以不依靠别的系。所以最近有好几年各院系就没做联合的作业。
今年我们的导演系毕业生开始做联合毕业作业了,可他们是第一次跟其他系同学合作,很生疏。电影终究是一门综合艺术,合作的能力、合作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这里头反映了一个问题——分专业教学和共同教学的关系,我们学院该如何设置?在过去,我们上学的时候专业分得精细,是苏联模式的。现在,就全世界大学教育发展的潮流来看,一、二年级实际是一种影视专业的通识(同材)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对影视方面的各种专业基本的东西都有普遍的了解。这样对学生未来就业有好处,就业的面可以宽一些。你学的是导演但不是只能当导演,你学的是摄影也不一定只能做摄影。这些年,我们的毕业生出去后,在其他专业上做出成绩的不在少数,也是个证明。
所以,我们曾经提出过,电影学院作为一个以制作为主的专业学校,能不能在新生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学习,全面学习影视制作的基础课程;到了三、四年级根据前两年的表现和学生自己的意愿再分专业深造。招生的时候也还可以按照分专业来招,可以多吸收些在写作、美术、摄影、音乐等方面有不同基础的新生,但是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再调整。比如,你是按美术专业招进来的,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发现你在导演上很有发展,你又愿意往那儿发展,那你后两年就可以偏重学导演。像张艺谋,其实他当年就是想当导演,只不过他考进了摄影专业。
对于一个想学影视专业的高中生来说,他实际上还没有能力明确地选中自己未来在影视中最适合的专业。因为他对影视还没有真正地了解。所以通过一次考试,来决定一个高中毕业生在影视行当里做什么最合适并不一定准确。现在通过跟国外很多学校的接触,我们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方式。国外影视教育的特点:第一,少而精,像意大利高等电影学院,大概有9个专业,一个专业一年就招6个人,头一年学的很多东西是共通的;第二,他们强调各专业之间的合作,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学生的量太大,各个分院相对独立,分院自己小而全。这样做到底好还是不好,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深入讨论。
问:这次影展剧情片的前十名都来自欧美,作为老师怎么去帮助学生培养讲故事的能力?
谢飞:一方面,教学方法需要很好的总结,不断进行提高;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有自己的教学规律,不能用一般高校的行政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在艺术教育里面有一个普及和提高的区别,在提高的范围中,培养艺术的高水平人才是重点,如果有各种框框限制着你,这种培养就难以实现。就国外来说,他们招生的人数非常少,对报考的学生不限年龄,不限学历,只挑有才华的,很多学生都是30岁以上的,已经学过别的专业,包括像学过哲学、文学,而且是有生活经验的。所以学生本身对生活的理解能力、叙事水平和能力就强。而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差,这就是选才的质量问题。虽然电影学院报名时人山人海,但是由于在报名的条件、在考试的科目设置上存在一些限制,所以不一定能找到特别合适的人才。
教学的方法和整个教学的目标相联系。整个教育体系可以分成两种——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普及教育的对象在数量上可以多一些,但是对这些学生,我们就只能做到让他们基本熟知一些影视方面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毕业出去以后可以从事影视方面辅助性的工作。对于有才华的少数学生进行精英教育,在数量上就要少。把影视教学分成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两个部分,这一方面既继承了电影学院过去的传统,因为过去电影学院是精英教育,出了很多人才;另一方面也符合现在影视与教育市场的要求,可以给更多的人接受影视教育的机会。我觉得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现在全中国影视传播教育遍地开花,很多学校都在办传媒影视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学院怎么保持优势?电影学院的优势还是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专业,这些专业国内许多学校教不了,它们既没有师资,也没有设备,这些都是我们电影学院的强项。那么在电影学院的强项上如果能够把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结合起来,这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有好处。
问:现在的学生比较年轻,在对生活的理解上必然会少一些,您觉得他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体验生活,增加自己对生活的积淀?(www.xing528.com)
谢飞: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影视方法,也包括怎么认识生活、观察生活,等等。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等主要是将来毕业以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扩展。“第五代”和“第六代”最大的区别就是,“第五代”毕了业就发光,原因就是他们先上的社会大学,有过插队、当兵、“文化大革命”等各种各样的体验生活的经历。上学期间的要求主要是来学习专业基础与技巧。我们有这样的想法,高中毕业进来的学生,我们教给你影视普及的、基本的东西,学完之后如果你去从事导演工作,可以先做副导演,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导演还要看你的发展,看你的才华。在另一方面,比如研究生的教学,就要着重于精英教育,招进来的就要是有才华的、有阅历的、有影视或艺术基础的。像美国有一家AFI——美国电影学院,就是从在影视方面有基础、有过艺术实践的人里找一些条件最好的人来培养。意大利高等电影学院的方式也是选最有才华的,有艺术基础,能学导演、编剧、设计的来培养。要尊重艺术规律。中国的优势就是人多,相对有才华的人也就多,如果在观念上、在体制上能够完善,我们教育的质量可以提高得很快。
问:作为一个导演系的学生来说,他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谢飞:导演是一个制片工作中很重要的人物,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影视作品有很强的商品性,把它作为一个商品来控制的主要负责人是制片人,所以导演只是负责一个部分——艺术。而且导演本身也是被雇用的,导演要明确你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贾樟柯是个好导演,8年没有进入主流市场,现在自己当导演的这部《世界》,是自己办公司来发行,学着去做发行人与制片人。他用半年工夫来联系发行商,现在这个电影已经在全世界公映。他的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像贾樟柯这样的学生,他既在艺术上有自己独立的东西,也能够克服商业的、生产的、发行的种种困难,这样的人就是全才。其成才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电影学院的教学也得教这两方面,组织能力和艺术能力必须是并重的。
现在电影越来越市场化,作为一名导演,面对这个情况,你有没有能力去适应和应付,这些都要学。所以我们在学校反复对学生们讲,如果想学好电影,只在课堂上听课、读书是学不到的,必须得自己去做,这个做的过程中就包括对你的合作能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能力的锻炼。从很小的1分钟、3分钟的作业,到10分钟、20分钟的短片,从录像带到胶片,你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学习。
电影的不同专业其实都是实践专业,电影学院应该是一个专科学校。现在全世界的大学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综合的大学,培训基础科学的综合人才,还有一类是专科学校。影视学院是专科的学校,而且是以故事片为主的学校。学生在未来要能够成活率高、成就大,在专业技能上就要训练得很扎实,除了技术以外,还包括对影视市场及其流程非常熟悉,而且知道它的窍门在哪里,知道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去解决。
问:现在商业片越来越受欢迎了,中国也出了一些票房非常好的影片,您怎么和学生讲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关系?
谢飞:目前的影片主要有三类——商业类、艺术类、宣传教育类,三类影片各有各的价值,都应该有自己健康的市场,而且互相不能取代。现在主流是商业片,商业片有商业片的功能和价值,不能用艺术片或是宣传教育片的标准来要求商业片。商业片的目的就是在主流市场上最大限度地盈利,盈利越多说明影片越成功,商业片的目的本来就不是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去让观众去了解什么东西。反过来,也不能用商业片的市场化要求来要求艺术片。一部电影被称为文艺片(或艺术片),那就意味着投资人和主创人员拍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见解和探索,次要的目的才是赚钱或者宣传。如果它的表达思想或艺术探索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就是赔了钱这部电影也是有价值的。就投资回报来讲,艺术片赚钱的方式与商业片也不一样,商业片是比较短期的,它的回报主要是来自上映的那段时间。艺术片的回报是长期的,是细水长流的。所以,商业片和艺术片各有各的价值,不要盲目地相互否定。作为导演来讲,有的人适合拍商业片,有的人适合拍艺术片,又能拍商业片又能拍艺术片的人是极少的。现在主流市场是被娱乐片左右着,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电影节比较强调把奖颁给艺术片,用一种别的方式给艺术片一些鼓励和支持,像威尼斯电影节,它的主旨从来都是支持艺术。而商业片已经通过票房得到最大的奖赏了。文学也是一样,畅销的通俗文学自然有市场认可,但是像鲁迅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奖项把它的价值凸现出来。
问:我们的学生拍的作品人文内涵要少一些,国外学生拍的作品在这方面相对要高一些,对此您怎么看?
谢飞:从外在环境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跟这个时期我们整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浮躁是有关系的。当然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最起码的、基本的真善美的标准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学生的作业可以做非常试验性的、很艺术的东西,也可以练习拍一些娱乐的、商业的技巧,甚至功夫片、古装片都不是不可以拍的。动作怎么拍、场面怎么安排、结构怎么设计,这些技巧都是值得学的。但是,在这种娱乐片类型的作业里,你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常规的道德判断、人文内涵也应该正确和鲜明。有些学生喜欢关注那些猎奇的,甚至是阴暗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引导。这些题材也不是不能拍,但是学生要明确,透过这些题材想要表现的是什么。电影是为大众服务的,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样式和题材,都应该歌颂真善美,打击假丑恶,不能模糊了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现在有些学生就是要标新,觉得要是迎合了传统的东西好像就俗了,为了颠覆传统而颠覆,有些干脆就反其道而行之。这就需要老师去做工作,把学生朝正确的方向上引导。老师要向学生强调:基本的道德观必须坚持,即便是要做通俗的东西也必须是健康的,否则市场不会接受,观众也不会接受,必然得不到好的票房。比如,冯小刚的这几部戏,除了有奇特的故事、有趣的演员以外,总的来讲,每部戏都有明确的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最近的《天下无贼》,他就是要表现这个农村孩子希望天下无贼的这种善良、纯朴的愿望,是很美好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两个小偷都被善良和纯朴感动了。虽然可以说这里面有理想的成分,可以说他想表达的这一点不是很深刻,但作为娱乐片来讲,至少是非很鲜明、很正确。
再有一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像我们上学的时候,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我的老师就安排了一本老的京剧演员盖叫天口述的书《粉墨春秋:盖叫天口述历史》作为学习必读书。当时,我们每月有一次到两次看戏的钱,学校给的,要求我们看京戏,看地方戏,目的就是督促学生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导演,你要是对中国的小说、戏曲、音乐毫无感情、一无所知,那就很难成为一名好的中国的艺术家。所以老师要有这个能力和认识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艺术学习中包含着文化的和人生的积累,这是非常重要的。
问:您如何对学生来讲这个关系,就是一个作品出来以后,他应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别人的评论?
谢飞:第一,对于从事影视工作来说,去实践、去做是最重要的。第二,作品面对观众也非常重要。观众对你的作品怎么看?观众的反应是什么样的?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你觉得非常有趣的地方,可能观众觉得很无聊;或者是你觉得故事讲得清清楚楚,但是观众说没看懂。这对你是最好的检验。我非常强调,我们的影展不是以评奖为主。参展的影片我希望学生都看,人人评、人人打分,最后有了结果以后,你可以对照着来看一看你自己的眼光、你的判断力如何,这都是一种学习。如果你自己拍的作业观众看到了,观众笑了,不起哄了,或是夸奖了,你就会得到很多收获。除了在影展上强调这一点以外,这几年每学期末我都希望各系、各班的作业都要公开放映,不但要放给同学看、老师看,还应请其他的同学来看,甚至是外头的观众来看。这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创作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影视专业的学习不同于有些专业,一部影视作品拍出来以后你的学习还没完,你的作品还要面对观众,观众的反馈是你更好的、新的学习。没有这一步,你就等于没有完成学习。
受访人:谢 飞
访谈活动主持:党委宣传部
访谈及撰写:叶山岭
访谈时间:2005年4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