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争电影的三个层面及其创作潜力

战争电影的三个层面及其创作潜力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争电影的第一层面,就是正面表现战争,包括战争中的人和战争中的战略战术。那时的战争电影就主要表现基层普通战士,很少涉及连长、团长,乃至军长级别。战争片的另一个层面,是表现战争中人的情感,对战争中人性变化的剖析。战争片的第三个层面,写对战争的残酷与历史价值的反思。战争电影无论作为一个题材,还是作为一种类型,都是我们电影人的一个大有作为的创作天地、一个开采不尽的丰富矿藏。

战争电影的三个层面及其创作潜力

战争电影的第一层面,就是正面表现战争,包括战争中的人和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20世纪50年代大量的成功军事战争电影,不是以写普通士兵的故事,表现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塑造真实的丰满的又感人的士兵形象,比如《董存瑞》。在“文化大革命”前,不能写活着的真人真事。那时的战争电影就主要表现基层普通战士,很少涉及连长、团长,乃至军长级别。除了董存瑞以外,那时最成功的战士形象还有《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又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个普通的游击队队长,与《铁道游击队》相似,都特别受观众的喜爱与欢迎。

也有些影片是写战略战术的,通过电影把过去的战争、战役的史实,很壮阔地、很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即以艺术的方式再现战争的历史,再现我们人民军队解放中国的这个胜利历程,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南征北战》等。60年代后期,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军教片《地道战》《地雷战》本来是为部队内部学习而拍的,军事科教的功能比较突出,但没想到它拍得很生动,很艺术,公映后效果特别好,一直演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生命力极强。

八一电影制片厂那时拍了很多武装斗争和敌后斗争的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表现金环、银环故事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它是描写地下战线的斗争,这两个人物都由王晓棠扮演,有趣味,独特,非常吸引观众。《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原著就是个受欢迎的长篇小说文学剧本提供了扎实、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戏剧情境,加上优秀的导演和出色的演员,使其非常成功。王晓棠在这个戏之前虽然演过很多戏,但是没有这么有分量、有特色的角色。《边寨烽火》《英雄虎胆》是她以前比较成功的作品,但是这个金环、银环的形象,是她的表演里程上最有分量的作品。她能进入“文化大革命”前观众最喜爱的中国电影“二十二大明星”,这个作品起了很大作用。

王晓棠和于洋演的《英雄虎胆》是个反特片。不像后来拍的《侦察兵》那样,主人公无往不胜,永远光彩照人。《英雄虎胆》很重要一个特点是主人公要潜伏,打入敌后,正派反演,穿戴得像流氓一样,还要跳伦巴。这样的情节本身就很吸引人,再加上演员有光彩,有魅力,片子就非常受欢迎。我觉得,《英雄虎胆》是新中国电影成功的匪特片,是把电影商业警匪片这一独特类型样式借鉴、发展得最好的一部。它具备很多典型类型片的成功元素,有悬念、波折,桥段搭得紧凑、结实,敌我分明,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塑造成功。严寄洲老师“文化大革命”后还拍了一个电影叫《猎字99号》,也是抓特务的故事,有冲突,有悬念,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战争片的另一个层面,是表现战争中人的情感,对战争中人性变化的剖析。

今天,我们不再简单地把电影或者文学艺术讲成阶级学、阶级斗争的工具了。文艺作品开始研究人学,研究人性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冲突与复杂变化。“文化大革命”以前,60年代思想稍微比较解放的时候,我们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亮色,内容丰富了,写了战争中美好的人情和人性。最突出成功的电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王苹导演的《柳堡的故事》。我是在上高一的时候看到它的,非常喜欢。因为它很不一般,在战争题材中间竟然写了爱情,而且是写了解放军战士跟普通老百姓的爱情。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那么美,那么好听,我们全班同学马上就传唱起来。开始社会上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它是黄色歌曲,最后是罗瑞卿将军出面制止争论,说这是个健康的歌。还有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描写女扮男装的战友,表现了一点从友情到爱情的微妙情感,也很难得。

“文化大革命”后,首先变化的是战争电影对简单的英雄主义和唯阶级论的突破,开始去表现普通人的人情、人性。电影《小花》里描写的是兄妹情,它比夫妻情好突破。北京电影学院“文化大革命”后拍了第一部电影《樱》,讲了中国大娘收养了日本孤儿的故事,第一个突破了简单化阶级论对我们创作思想和观念的限制。这种唯阶级论的状况,在“文化大革命”的革命样板戏里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红灯记》中李玉和一家必须都没有直系血缘关系,他们的感情不是私情,而是阶级情。“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可以写兄妹情、夫妻情,以及恋人情爱了;当然要把它们放在总的革命理想、革命信仰之下,所以这些影片成功了。《小花》《归心似箭》就是代表作。编导善于运用最美好的情感、画面和歌曲来表现这种情感,无论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还是歌曲《雁南飞》,都非常成功。

记得当时我们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字辈,看了《归心似箭》以后,就问李俊老师:“你这个戏主题是什么?”李俊老师说,我的主题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当时一听都笑了,觉得好概念啊!李老师不笑,认真地给我们解释说:“我影片中这个共产党员魏得胜,过了金钱关、美人关、战争关三关,艰难地跨过了它们,就锤炼成了一个特殊材料做成的真正共产党人。”听了他的解释,想想影片的情节与内容,我们不笑了,觉得他确实概括与表现得准确。这个电影把我们传统中对革命和理想的忠贞、坚持,同人性、人情中美好、善良的东西,糅合在一起,不矛盾,不概念,而且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这个跟五六十年代拍的《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相比,有了一个大的进步。(www.xing528.com)

战争片的第三个层面,写对战争的残酷与历史价值的反思。

比如,电影《再生之地》中队战犯的改造的表现,电影《晚钟》对侵略军的战士或军官的悲剧的开掘,都是有反思的思想价值的。对比过去的革命样板戏中的反派人物,甚至像《平原游击队》的那个日本军官的单脸谱化的描写,就可以感受到我们创作者审视历史、反思战争的高度的变化了。

当然,发展到近年来的战争电影《南京!南京!》《集结号》等,更可以看到我国战争电影在历史反思上的进步与成果了。

回顾战争电影的历史,我们更体会到战争电影的创作思想、手法、风格是随着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越长久,历史越进步,我们创作者得到的素材越多,越丰富;我们的思考与视角也就越深入,越准确;观众与社会接受战争电影的态度也就越开阔,越宽容。

战争电影无论作为一个题材,还是作为一种类型,都是我们电影人的一个大有作为的创作天地、一个开采不尽的丰富矿藏。

谢 飞

2012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