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亲的教育方法:以身作则的成果

父亲的教育方法:以身作则的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没有太多的时间管我们,但他对我们有他自己的教育及关心方式。父亲对我们寄予很大希望,但他对子女的工作安排从来不干预。

《名人传记》:您的母亲王定国曾说:作为父亲,谢老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他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教科书,为儿女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谢飞:小时候,他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最大的要求是学好语文课,“文理要通”。另外,还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字写好。

当时,他请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来教我们写字。老太太是一位书法家,小楷写得特别好,每个星期天上午来教我们全体孩子写毛笔字,持续了三四个月。我们兄妹有七个,再加上表弟妹们,每次学习的有十几个孩子。有一次,我们发现学习写字的屋里贴着父亲给我们的一封信,大概意思是,你们一定要尊重这位老师,不许打闹。写完毛笔字后,毛笔要洗一洗再插到笔帽里,不然它就干了,笔毛很快就会坏。这样一些我们注意不到的细节,父亲都能注意到。父亲参加革命前,做过近20年的小学、专科的教师,他喜欢也热爱教师这一职业。

我中学时开始对艺术感兴趣,想考北京电影学院。父亲没有干涉我,他认为小孩子在小学、中学学好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去自由发展。

父亲没有太多的时间管我们,但他对我们有他自己的教育及关心方式。当时我的哥哥在哈尔滨上大学,一个表姐在西安上大学,父亲就要求他们常给他写信,他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他们的建议和希望写在回信里,他也把这些回信给我们其他的孩子看,抓住一切机会,给我们大家提出一些他的建议。

50年代,他出版了杂文集《不惑集》。他的杂文写得很漂亮、简单,短小精悍,又很有思想,教给人特别是青年人一些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他的文章在当时是很有名的。

《名人传记》:谢老那么忙,作为孩子能体会到父亲的这些用心吗?

谢飞:我认为父亲对我们的这些要求,就是对我们关爱的表现。上学时,我们一般周末才回家,父亲常常会在周末开家庭会议。在家庭会议上,父亲曾经让母亲给大家讲家史。他自己也讲些过去的事情。我们都是在他们的讲述中知道了一些过去的事情,比如我母亲是位童养媳,出身很苦;我父亲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参加过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中了秀才。但他一直到了20年代,30多岁都没见过皮鞋,更没穿过。

我们生活上吃穿什么的由我母亲管着,父亲从不过问。他对我们的关爱体现在他对我们的文化和思想成长的教育上。(www.xing528.com)

《名人传记》:您和父亲年龄相差很大,和父亲接触得也比较少,那么您跟父亲的感情因此有疏远吗?

谢飞:没有。父亲七十大寿时,我们决定送给父亲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就是每个孩子写一首祝寿诗,配着兄弟姐妹们的照片、图画,做成了一个贺寿纪念册。父亲看了很开心。父亲中风后,我们几个孩子在家轮流伺候他。他说话不太清楚,走路需要搀扶,给他读报,很多事情都要有专人帮助料理。

父亲很有毅力,在与病痛斗争的七八年中,仍然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他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喜欢用文字记录生命的变化和自我思考,中风之后右手不能写字,就开始用左手写,歪歪扭扭地把每天的经历写下来,这样的日记也记了几大本。

《名人传记》:您对父亲工作上的事情了解得多吗?谢老对你们在工作上有什么要求和建议?

谢飞:他在工作上很努力,很认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先是在内务部工作,任首任部长,救灾拥军,事无巨细;1959年后,他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任院长,到各地调查,对报上来的案子,特别是死刑案非常慎重。他的那些被人们称道的纠错的判案经历,我也是后来通过别人的回忆和文章以及他的传记才知道的。他并不是专门学法律的或专门学政治的,但被安排做这样的工作的时候,都会下很多功夫去学,做得很认真。50年代从他的老家找到了几本父亲1920年写的日记,上面记载过他坚持学英文的经历,日记上还有用毛笔横过来写的英文课文。那时他已经三四十岁。

20年代,他在沈阳搞革命,发现了一本薄薄的日文小册子《论列宁主义》,他硬是靠着字典把书翻译了出来,既锻炼了外语,也学习了革命理论。

父亲对我们寄予很大希望,但他对子女的工作安排从来不干预。他总讲:“国家是有计划的,你们的工作应由你们的组织安排。”“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然重病在身需要照顾,但大姐仍然按组织安排,由北京市纺织局调往新疆工作。我随北京电影学院到农村干校,一个弟弟从朝鲜留学回来,也被分配在中朝边界的一个小县城工作。他从来不为自己和家庭的利益干预孩子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