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援民工动员和物资保障方案渡江战役胜利纪实

支援民工动员和物资保障方案渡江战役胜利纪实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着,2月底即正式成立了苏北支前司令部和苏北渡江指挥部,重新健全和充实了各级支前机构,对支前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具体布置。成立了民工管理局,专门负责民工的动员、管理、教育和支拨等事宜。

支援民工动员和物资保障方案渡江战役胜利纪实

渡江战役的支前是解放战争中人民支援大规模战争的最后阶段,也是最成熟的阶段。渡江战役在总前委、中原局、华东局统一部署下,在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党政军民的积极支援和新解放区人民的热情援助下,除迅速动员了大批船只外,还集中了大批粮食、柴草、各种副食品;组编了巨大的车船运输队和随军担架、挑运队,修复了铁路、公路、桥梁,架设了长途电话线路;大规模地进行了疏通河道、开渠、翻坝等工程保障工作。

遵照党中央关于“华东全力供给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不足时经过中央从东北、华北调剂”的指示,为适应支援渡江战役的需要,华东局将淮海战役时成立的华东支前委员会与江淮、苏北、皖西区党委部分主要负责同志重新组成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秋涛、副主任委员曹荻秋)和华东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司令员傅秋涛、副司令员曹荻秋、政委宋任穷)。在皖西成立前方指挥所并建立合肥、滁县两个办事处。渡过长江后,设立了赣东北、皖南、苏南、浙北四个办事处负责征借粮草,支援部队与城市。各地区为适应战役需要,均组成了从上而下的支前领导机构。

在苏北,中共华中工委为了保证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胜利,从1月底到4月20日渡江前夕,连续在淮阴和泰州召开了两次支前工作会议和一次地委书记会议,专门讨论与研究了渡江支前工作的各方面问题,成立了渡江准备委员会,统一一切渡江工作的领导。接着,2月底即正式成立了苏北支前司令部和苏北渡江指挥部,重新健全和充实了各级支前机构,对支前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具体布置。成立了民工管理局,专门负责民工的动员、管理、教育和支拨等事宜。设置渡江船只管理局,专门负责渡江船只的准备、调配及船工的调度等事宜。在粮食供应方面,根据实际需要,把任务分配到各分区筹集,并要求各地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完成。在民工调配上,规定除常备民工外,其余临时民工由一、九分区共同负责,颁布了《苏北支前人员奖惩条例》《苏北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关于开展立功运动的指示》《苏北支前人员优待抚恤暂行办法》等,具体规定了渡江支前人员的供给标准、伤亡救济、抚恤、奖惩及船只工具等损失的修建、赔偿等细则,以“全党动手、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为口号,要求全党全民全力以赴,将支前任务与生产救灾工作统一起来认识,在不影响支前总任务的前提下抓紧生产。

为了适应战事发展的需要,苏北支前司令部成立后,为便于指挥调度灵活,及时保证供应,当即组成两个直属民管处,专门负责民工的集中管理、教育、支拨;一个伤员转运总站,共有100名机动干部及700条船,准备根据需要随时设站,转运伤员;两个一线随军粮食总站,35个分站;两个二线补给总站,14个分站;6个渡江运粮团(2500万斤运力);15个内河运粮团(4500万斤运力),并于扬州靖江、唐闸三处分别成立运粮指挥所及泰州调运办事处,另在渡江前,以泰(州)、扬(州)两支司(指支前司令部——作者注)为基础,组织两个前方办事处,分别随八、十两兵团行动,以便利解决问题。另又成立两个直属渡江船只司令部,分驻瓜洲及靖江两渡江点,专门负责渡江船只的接管(部队过江后)、调度与指挥。部队渡江后,上述两前办即撤销,另组一苏南前办,代表苏支与部队取得联系,并责所有渡江民工船只的联系、掌握及办理复员工作。

这些组织机构依靠党的领导和党员、干部的桥梁作用,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分散到集中,从后方到前方,从农村、矿区到城市,又将这一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用于支援部队作战和城市建设。

为了有效地做好战役支前工作,在支前工作中提出“耕战结合”的方针,调剂民力,使支前和生产互相渗透。在支前动员中,同时注意推动群众生产,在群众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支前组织,并根据各地当时当地的不同情况与条件,灵活地掌握时机与重点。对出征民工,固定小组代耕,使出征民工无后顾之忧,还规定了民工有一定的报酬,如运伤员30里,给15斤粮,山地运粮100斤,给粮15斤。对船工除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还做好船工家属的安置工作。

为了保障大军的供粮,地方政府和军队联合成立了筹粮委员会和筹粮工作队。刚刚完成淮海战役艰巨的支前任务后,为了全国的解放,苏北民众又肩负起生产和支前的双重任务,竭尽全力支援渡江战役,连续四次进行“扩、借、献”的筹粮运动,拿出了粮食22748万斤,柴草22600万斤,油30万斤,肉25万斤,盐20万斤;全战役动员了民工85504名,船工83510名,干杂32000名,担架7443副,挑子28180副,小车10052辆,民船商船8302只。在支前民工中,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直接参加渡江战役第一线服务的6000多名干部和11万名船工和民工中,立功受奖的功臣有12578名,占各单位复员民工人数的30%。光荣负伤与牺牲的共有225人。在这批英模中,特等功臣严声甫,在7里宽的江面上,用自己的船一夜8趟送大军过江,创最高纪录,还同时指挥95条船在炮火纷飞中来回强渡,胜利完成任务。扬州担运3团第一名特等功臣郭德胜,在3里宽的江面上,一夜送了13次,最后遇到敌舰轰击,船眼看要沉,他很沉着地稳定大家情绪,并自己下水推船,终于脱离了险境。苏支直属工团特等女英雄韩大奶奶,是年已经49岁,报名参加第一线突击强渡,在十七八里宽的江面上,一夜送了3趟,船搁浅时带头下水用人力推船3里,完成了任务。2团的17岁渡江女英雄王凤英,为了参加突击抢渡,和阻止她参加的哥哥吵了起来。船到江中,遇到4艘敌舰包围了小船,她机智灵活地把住舵,与敌舰周旋,终于乘隙脱逃。靖江的船工英雄田世章,盐城区1团渡江英雄吴开宽、袁成岭,6团的特等功臣顾维才、董文亮,被誉为“扬子江上英雄船”的特等英雄周盛友,获得“渡江第一船”称号的女英雄叶大嫂等,均是这次渡江服务中比较突出的英雄人物。参加京杭国道追击战的两台(指盐城台北县(现为大丰县)与东台县——作者注)民工总队(共有担架、挑子各3个营),从4月13日到5月18日的35天中,从江北八圩港到浙江吴兴一线,往返1400余里,共挑运弹药5.9万多斤,转运伤员538名,曾有半个多月未吃到菜,连续四五天不动烟火,仅吃些干粮充饥,经常日行百里,又多在雨天、夜间行军,但自始至终情绪很高,坚决完成了任务。南通民工5团挑子一中队共46人,与部队失去联系,遇敌200多人,他们在中队长带领下击溃了敌人,并俘敌12人,缴获机、步枪各一支。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5月4日清晨,有三四十名民工运炮弹上浦西战场,一次被炮弹炸死7人,负伤8人,剩下19人仍然将炮弹送了上去。(www.xing528.com)

渡江战役中支前民工唐洪建荣获三等功的功劳证和渡江支前光荣证(渡江胜利纪念馆藏)

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人民群众为了支援前线,克服重重困难,以非凡的决心和奉献精神全力支前。如皋、靖江县政府和人民群众提出:“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只有37万人口的靖江县共筹集粮食150万公斤,柴草470万公斤,马料75万公斤。为保证部队的战车、炮车向江边运动,抽调了2000多名民工造桥、筑路、建码头,共修筑公路352公里,能通过牵引榴弹炮卡车的桥梁90座,架电话线50多公里,竖电线杆3000余根,筹集门板4586块,树木近3000根。

为了及时抢修敌军撤退时破坏的铁路、公路和桥梁,组成了由铁路职工、沿线群众和军队三结合的抢修队伍,昼夜不停地进行抢修,使交通很快得以恢复,保证了军事运输的畅通。淮海战役后,敌人对津浦铁路进行疯狂的破坏。淮河大铁桥被炸毁,桥北端铁轨被汽油烧成弓形,有一段近12里铁路的枕木几乎全部被烧掉,蚌埠到宿县、滁县的18座铁桥全遭破坏。为了恢复交通,支援大军渡江,1949年1月24日,蚌埠铁路工会组成了由铁路工人和民工合编的“抢修铁路突击团”。在“修好铁路通长江,大军过江捉老蒋”的口号激励下,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克服了材料、设备不足的困难,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15座铁路桥、200多里铁路的抢修工程。没有起重机,工人们就用圆木和铁棍把铁轨撬上轨道。缺少枕木,当地民工一次就送来3万根木头。他们随军南进,胜利完成了津浦线蚌埠南段100多里的抢修任务。

与此同时,各部队也全力做好战役后勤保障工作,重点抓了调整与充实部队装备、运补弹药及军需物资,以及医疗救护网络的配置。第29军针对渡江作战的特点,各级分别制订后勤保障措施,对武器、弹药、被服、器材等物资进行补充和修复;卫生部门对随队伤病员精心治疗,对部队进行简易包扎和自救互救教育;军后勤部门组织若干医疗大队和担架大队,担负伤病员的抢救和运送工作,具体制订水上、岸上伤病员的急救方法和运送方法。为了贯彻江南作战中“取之于敌、就地征供、就地补给”的方针,抽调一批干部组成筹粮工作队,解决部队粮食的补给问题。

至4月初,基本上完成了战役物资的运补计划,修复了缴获的火炮和车辆等装备器材,发齐了药品和战伤敷料等。各部队备足了一个月的粮草,补充了3—4个基数的弹药,从而为夺取战役胜利做好了充分的后勤物资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