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与规则的引导与制约
为了推广标准的文字写法,促使人们尽可能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国家机关运用多种行政手段,规定人们使用语言文字时应该遵守基本的规范与规则。人们对书写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正是从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的社会规范与规则开始的。规范与规则对人们的书写活动能产生引导和制约作用,铸就了不同人书写习惯的共同性,笔迹作为书写习惯和书写技能的外在表现,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共性特征,使得不同人书写笔迹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
首先,语言文字的规范与规则具有延续性。作为一种社会交流、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字在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有一套系统的规范与规则,对其组成、形态、含义、用法等作全面而细化的规定。一旦这些规范与规则被确定下来,在相当长时间内会保持基本内容不变,具备较强的延续性。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语言文字的社会规范与规则会出现一定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渐进的。
其次,书写活动必然会受到规范与规则的引导和制约。人们的书写习惯是按照共同的规范与规则的要求,通过长期学习、训练形成的,具有一定共同性,不同人书写笔迹势必会出现一定的相似性。每个人的书写笔迹并非完全遵守规范与规则,会存在或多或少违反规范与规则的个性变化,即形成个性的笔迹特征,但这种变化始终处于规范和规则的大致范围内,变化的规模和幅度有限。否则,其书写笔迹就不能被他人理解和接受,会失去笔迹应有的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功能和价值。
因此,延续性较强的语言文字规范与规则对书写活动能产生引导与制约作用,使得不同人书写笔迹的局部特征具有相似性。
(二)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
家庭是指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单位,其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从社会设置而言,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之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具有社会化功能,承担一定社会化任务,如教育和抚养未成年人,使之适应社会生活。
受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各成员书写笔迹能产生较高的相似性。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教育训练对书写活动的影响。俗话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现代医学证实,子女的遗传因子由父母所决定,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尤其是母亲的智力在遗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以,如果母亲聪明,其子女大多聪明;如果是男孩子,就会更聪明。总体上,父母对子女的智力、能力、爱好、性格、审美等都会形成生理遗传上的重大影响,甚至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爱好、审美、能力。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老师。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书写能力强,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子女,则子女无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其书写技能会快速提高,并与父母的书写笔迹产生诸多相似之处。
其次,兄弟、姐妹之间因相同或相似的成长环境而相互影响。具有兄弟、姐妹关系的家庭成员在书写活动中除遵守语言文字的社会规范与规则外,还受共同的遗传、生活、教育等成长环境内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则”的影响,在文字布局、遣词造句、字的写法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www.xing528.com)
最后,夫妻之间因彼此学仿而相互影响。夫妻通常被认为是家庭构成的核心,他们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活伴侣,也是共同学习知识、互相交流信息的文化伴侣。有些夫妻自幼青梅竹马,一起读书,一同参加工作,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书写上互相参照,必然导致书写笔迹的相似和类化。有些夫妻虽没有青梅竹马关系,但婚前婚后都在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经常开展科学知识和文化信息的密切交流,彼此存在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对书写笔迹进行有意或无意地互仿互学,久而久之使笔迹产生较高的相似性[1]。
(三)同类型字帖的相互学仿
与拼音文字及其他文字相比,常用汉字的笔画较多、结构复杂、难以书写。在没有使用硬笔以前,书法爱好者们大多是通过临摹古代流传下来的碑刻、拓本等来学习书法艺术和提高书写技能。上世纪80年代,由庞中华先生开创的硬笔书法字帖风靡整个中国书法界,成为大多数硬笔书法学习者练习的仿本。后来又出现了司马炎、田英章等字帖练习册,也甚受欢迎,广为流传。
对照字帖练习时,书写人需要尽量抑制自己的书写习惯,刻意仿照他人书写笔迹,对文字局部的搭配、比例、形态进行变化。摹仿练习的具体方法可分为临摹、套摹、描摹等。随着摹仿练习时间的延长和强度的增加,摹仿者的部分书写习惯发生缓慢变化,并与被摹仿者的书写习惯产生相似性,两者的笔迹会表现出诸多相似性特征。如果多人长期摹仿练习的是同类型或同一本字帖,则他们笔迹之间就会产生较高的相似性,形成摹仿式近似笔迹。当然,由于多人摹仿练习的时间长短不一和追求的效果有异,笔迹相似性的程度和具体表现会有所不同。
(四)高书写水平的共性表现
高书写水平笔迹是指个人掌握与运用文字的书写技术比较高、借以表达思想的能力较强的笔迹。它是笔迹的一个高层次分支。书写技能是在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的。正如人的成长一样,从儿童到少年时期身高、智力增长开发的速度非常明显,而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稳定下来。书写技能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规律,高中后期书写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呈缓慢态势,进入中年后,如果不特意加强学习和训练,则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变化。
高书写水平笔迹形成的原因有多个。第一,先天遗传的影响。有些人言语和书写活动中枢的功能比较发达,天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细胞和书法天赋,对书写规则的领悟和书法艺术的掌握具有得天独厚的遗传优势,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其书写技能提高非常迅速,掌握程度也较高。第二,个人兴趣的影响。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书法艺术具有兴趣的人,会主动去学习、练习和探索,其书写技能一般较高,笔迹总体上能反映出较高的书写水平。第三,生活环境的影响。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人所知道的一切事物以及思维逻辑无一不是通过五官传导进来的,五官传导的内容就和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家庭里的父母亲或兄弟姐妹、学校里的同学、工作单位的同事比较热爱书法,且书法水平较高,她(他)会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增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加强对书写活动的练习,从而极大提高书写技能,其笔迹也能反映出较高的书写水平。第四,文化教育的影响。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个人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较高,就会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与掌握各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语言学、文字学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也相应较高,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书写技能。
高书写水平笔迹能反映出高书写水平者的语文水平、书法功底等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这类笔迹在很多方面能较好地遵守语言文字的书写规范与规则,表现大量的共性特点,不同人书写笔迹之间存在很多相似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