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有相应实践。此外,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有赖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支持。为了落实统购统销政策,防止农民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而进行“私自交换”、“黑市交易”,农业合作化运动悄然兴起。农业合作化运动,一方面在客观上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比起与分散的农户进行交易,政府通过合作社收购农副产品,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有相应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开始在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民进行经济合作,当时由于面临着残酷的战争,军队和人民的生活都极其困难,粮食物资都比较匮乏,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和军队的温饱问题,共产党通过经济合作的形式整合农村有限的人力、物力、畜力,将分散的个体劳动组织起来以生产更多的粮食。[4]1931年,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在中央领导的倡议下出现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社。[5]1933年苏区中央政府颁布了《劳动互助组织纲要》,对于组织互助社的一些原则问题进行了规定。1933年3月和4月,苏区中央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组织犁牛站的办法》和《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倡导农村建立互助社以调剂劳力、生产工具等余缺。

土地改革之后,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是耕畜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严重匮乏,农田水利失修,战争的破坏和劳动力伤亡,加上自然灾害,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依然较为低下,农民生活贫困。据资料显示,当时陆续有地区出现了出卖土改中分得的土地的现象。[6]为了巩固革命成果,调剂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余缺,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以发展农业生产,在国家政策[7]的引导下农村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www.xing528.com)

此外,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有赖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工业化”视作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的认识一致,共产党也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像苏联那样迅速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才能在层层封锁的政治格局中谋求独立发展的空间,才能摆脱贫穷和落后。根据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1986年的推算,“1953~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25年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总额估计在6000亿~8000亿元。而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不超过9000亿。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于农业。”[8]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了落实统购统销政策,防止农民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而进行“私自交换”、“黑市交易”,农业合作化运动悄然兴起。农业合作化运动,一方面在客观上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比起与分散的农户进行交易,政府通过合作社收购农副产品,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