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节日作文展览,小学生4年级作文集

儿童节日作文展览,小学生4年级作文集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作者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叙述,描绘了燃放烟花的美丽场面。接着,小作者看着皎洁的月亮,展开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嫦娥住进广寒宫、吴刚砍桂花树、玉兔为嫦娥捣药,并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和思念之情。最后小作者望着月儿,口嚼月饼,听爸爸讲传说,文章前后呼应,结束自然。心得共享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先写事情的结果,后写事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别具一格,使全文有了一个坚实的骨架。

儿童节日作文展览,小学生4年级作文集

除夕夜,赏烟花

◆浙江 李焕杰

除夕夜,24时,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那一刻,鞭炮声震耳欲聋(震耳欲聋:耳朵都要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特别响)。多么喜庆,多么愉悦呀!我和姐姐再也坐不住了,捂着耳朵,兴奋地跑出家门,看邻居们放鞭炮。不知是谁点燃了一筒大花炮,突然间,从炮筒中冒出了无数朵小火花,刹那间,一条银白色的“火炬”像离弦的箭冲向高空,散发出的千万朵“花”,像一个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连衣裙,在天空中载歌载舞。

姐姐也点起了几只“蝴蝶”花炮,只见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飞向天空,这时整个天空像一座大花园。“蝴蝶”们像是春的使者,挥舞着翅膀,纷纷加入这五彩缤纷的盛会。四周的烟花还在不停地燃放,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交织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目不暇接: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此时此刻的我们蹦呀,跳呀,笑呀,叫呀,别提多高兴了。

词语识记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鞭炮声、欢笑声,让除夕夜变得格外热闹,烟花、笑脸把天地衬得更加美丽祥和。

辞旧迎新,我喜欢这震耳欲聋、欢声笑语的除夕之夜。

心得共享

文章开门见山,带我们直接步入除夕夜的烟火盛宴。小作者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叙述,描绘了燃放烟花的美丽场面。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文章对烟花的刻画更加深入。结尾,小作者也是紧扣中心,升华主题。希望小作者继续努力,跟大家分享更多优秀的作品!

中秋赏月

◆佚 名

当夜幕悄悄降临以后,爸爸、妈妈、哥哥和我一起来到屋外,准备欣赏那八月十五的月儿。我还一边吟唱着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看,那带着一圈圈金环的月儿终于从山后升起来了!她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地穿过一绺一绺轻烟似的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浅了;变白了,白了!她傲然地、高高地升起来了。她圆得是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一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啊!皎洁的月亮,你引起多少人丰富的想象……

嫦娥,偷吃仙药,从此住在寂寞的广寒宫内;吴刚,被罚永远砍那砍不断的桂花树;小玉兔儿,在广寒宫里为嫦娥捣药……

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想去逗逗那可爱的小玉兔啊……

可你又那么遥远,我想借大雁的翅膀,在这欢乐的时刻飞向你的怀抱,可大雁也飞不了那么高;我想用长虹架起一座桥,去探望你这月球中的仙女,可当桥出现时,你却不知在何方……

看着这圆圆的月亮,我又思念起故乡的奶奶和儿时的朋友来,这岂不正应了著名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意境吗?

词语识记

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做。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有关月亮的传说,我陷入了沉思,一直到很晚,很晚……

心得共享

本文小作者记叙了一家人在夜幕降临后,到屋外欣赏中秋的月儿,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想象,表达了小作者对奶奶、儿时的朋友的思念之情。文中能确切地引用苏东坡的词句和李白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月出时月亮的颜色由金黄到变浅、变白的变化过程。接着,小作者看着皎洁的月亮,展开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嫦娥住进广寒宫、吴刚砍桂花树、玉兔为嫦娥捣药,并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和思念之情。写景、联想、抒情融为一体。最后小作者望着月儿,口嚼月饼,听爸爸讲传说,文章前后呼应,结束自然。

贴“福”

◆佚 名

往年过节时,我总发现不少人家门上的“福”字都倒贴着。(www.xing528.com)

我想:“人人都把‘福’字倒着贴,不是太没新意了吗?”所以今年贴春联,我“当家作主”,把鲜红的“福”字堂堂正正(堂堂正正: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地贴在我家的门上。

大年三十那一天,爸爸贴春联,我来当助手;奶奶边包饺子,边“兼任”我和爸爸的“顾问”。

我和爸爸刚贴完门联,奶奶——“顾问”就提醒我们:“千万别忘了,‘福’字要倒着贴!”我问:“好端端的‘福’字,为什么偏要倒着贴呢?”奶奶笑了:“傻丫头,你没听别人说过,‘福倒(到)了’吗?新年到了,图个吉利啊!”爸爸是个“听话”的儿子,他边抹糨糊边说“糨糊”话:“倒着贴、正着贴,都是‘福’,就听老人家的吧。”说着,他拿起福字,就要倒着往门上贴。

“慢!”我学着古装剧中人物的动作、腔调,拦住了爸爸。“等我向奶奶问个明白。”爸爸住了手,说:“行,听谁的都一样,反正我不在乎。”

词语识记

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怎么不贴啦?”“顾问”奶奶两手粘着面粉,用语言指挥着:“贴,给我倒着贴!”我着急了,大声嚷嚷起来:“奶奶,这是封建社会才有的迷信!”“胡扯!”奶奶白了我一眼,“大年大节的,小孩子家,懂些什么?不要胡说。贴,给我倒着贴!”只会“糊”的爸爸向我挤了挤眼睛,“倒着贴就倒着贴……”

“慢着!”我拦住爸爸,灵机一动,给奶奶来了个将计就计(将计就计: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奶奶,您想想‘福’倒着贴不就是‘福到头’了吗?我没意见,反正‘福’到头不怎么吉利。”

“嗯?”奶奶愣了一下,自言自语(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道:“‘福’到头了,不就是没有‘福’了吗?嗯……”

“奶奶,”我乘机反守为攻,“这‘福’字朝上,全年顺当;‘福’字不歪,财源进来。您说,是正贴还是……”

“让你当回家!”奶奶笑了,向爸爸挥挥手,“正贴,正贴……”

心得共享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先写事情的结果,后写事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别具一格,使全文有了一个坚实的骨架。文中人物的对话生动曲折有趣,特别是把“我”与奶奶之间表面看来俏皮,实质上是暗藏火药味的唇枪舌剑写得十分精彩。智慧的语言,体现了智慧的灵魂。

奶奶做的腊八粥

◆佚 名

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要喝腊八粥的。腊八粥是一种很讲究的食物。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关于腊八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从前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穷人把它叫作“佛粥”。怪不得这种粥的材料五花八门(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十分好吃!

词语识记

无拘无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拘、束,限制、约束。

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

腊月初八前一天,奶奶就为这顿粥忙活了起来,用凉水泡起了黄米、黑豆、红枣、花生等食材,那色泽鲜艳的食材,光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初八清晨,奶奶用柴火点起火炉,架起大锅,加好了水,轻轻放进了准备好的食材,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绿绿的,散发着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地搅和了一下,锅中马上就翻腾了起来。奶奶满意地盖上锅盖,看电视去了,可是我依旧对这腊八粥十分感兴趣,焦急地等待着。我现在终于懂了奶奶用柴火、大锅煮腊八粥的道理,柴火燃出的火柔柔地,轻轻地烘烤着锅底,这样做出的粥才会更加香甜可口。柴火越烧越短,一点点向下延伸,我便把它们往前推一下,那些坚实的柴火为了我们的一顿美味,变成了灰烬。过了一个多小时,锅盖沿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了“咕咚咕咚”的声音,我兴奋地大喊,奶奶走来拍拍我的脑袋,“等等,就行了,你这个小馋猫!”

奶奶揭开锅盖,里面的水几乎耗干了,缠和在一起的米粒间不时有一个个小气泡,仿佛一个个喷发的火山。膨大的红枣们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话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唤起了家人们。一家人围坐在一桌,每个人前面都摆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哇!这粥米糯糯的,还透着一丝滑爽,诱人的红枣更是香甜美味,好吃极了!

一碗粥下肚,我整个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光。老人们说:“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还能增福增寿。”唉,如果天天都是腊八节该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腊八粥该多好!

心得共享

腊月初八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这篇文章正是就喝腊八粥这一习俗,详细描写了腊八粥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它的美味可口,让读者读了不禁垂涎三尺呢。小作者的观察非常仔细,对腊八粥的描绘也非常生动。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词语识记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穷,完。

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