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者情感融入,感受并共鸣,理论与实践

作者情感融入,感受并共鸣,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境是作者用情感浇筑的,从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作者的知音。我们的心是可以作画的,但是心里“颇不宁静”,做出来的画可能也是比较朦胧迷离的,而且既有心照,这片荷塘的景色也是由当时心情的投影,也就是说荷塘的这个美景正是作者当时心理的外化,心和物是交融的,情和景是交融的,这儿有他生命的化入。

作者情感融入,感受并共鸣,理论与实践

意境是作者用情感浇筑的,从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作者的知音。

1.作者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我们要知道作者的内心活动才能了解作者此时心里在想什么,自己的感受如何。S老师在前面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里,提出直接面对作者的内心活动。

S老师:同学们看,这篇课文哪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活动啊?

全班同学:第3自然段。

S老师:好,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班长是哪位啊?

(班长站起来)

S老师:班长,你好!你来朗读一下可以吗?现在你就是朱自清,大家感受一下。

全班同学:好。(开始朗读)

S老师:读进去了,非常好,大家鼓掌。(掌声)找出来作者内心活动的段落,接下老师就对段中的重要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的句子加以重要分析。

2.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分析?

S老师:同学们看“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有一段内心的独白,他说“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一定要想的一定要做的,我现在都可以不想”,能不能听出言外之意?这儿也有一些隐微的情感,同学们能不能感觉得到他这种情感的律动啊?他说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那在这儿有什么言外之意?

全班同学:白天的有些话可能必须要说。

S老师:非常好,你和歌德想的一样,歌德也是这样说的,歌德说:“一个人如果宣称自己是自由的,我们同时就可以感觉到他是被限制的”。有没有这种感觉,我现在是一个自由的人,同学们我们就可以揣摩出他背后的意思了,平时自由吗?是不自由的。所以,我们看一下今天这个晚上,他到这个荷塘,一个人静静地走,月下漫步,月下徘徊,这时候我们感觉他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且仿佛到了一个另一世界。这里的另一世界,就是我们课文中介绍的什么地方?大家一起说。(www.xing528.com)

全班同学:荷塘。

S老师:就是荷塘,就是月色下的荷塘,或者荷塘月色这个美景,这个世界。现在老师要问一个问题了,这个荷塘是作者日日走过的荷塘啊,为什么此时此刻才感觉这片天地是我的?大家商量一下,为什么?

F同学:因为此时就他一个人,平时可能有别的人。

S老师:就是感觉一个人在这个地方,这一片天地就是我的。是这样吗?比如说这个礼堂一会儿就是你一个人,你能不能感觉到这一片天地就是我的?就是因为这个吗?

F同学:还有他的心情不好、这个荷塘是在月色下,所以感觉和平时不一样。

S老师:我们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说的话?

H同学:我觉得作者是因为此时心情不好,所以才感觉到的,是触景生情吧。

S老师:作者心情不好,“颇不宁静”,但是到了另一世界?

H同学:作者的另一世界就是荷塘,作者在此时的心情下来到了荷塘,所以心情就会变得平静一点。

S老师:就看到了这么宁静的荷塘美景感觉心情也变得舒畅。是这个吗?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为什么他感觉这片荷塘是自己的?

H同学:自己所处的年代不同。

S老师:还是联系到社会背景,不管怎么说还是和自己的心情有关,主要是心情不一样。那么也就是说,今天这一片荷塘有作者情感的介入,有作者生命的化入,作者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且这一片荷塘是作者“内心的眼”所看到的荷塘,也就是说,有一个词叫作“心如工画师”。我们的心是可以作画的,但是心里“颇不宁静”,做出来的画可能也是比较朦胧迷离的,而且既有心照,这片荷塘的景色也是由当时心情的投影,也就是说荷塘的这个美景正是作者当时心理的外化,心和物是交融的,情和景是交融的,这儿有他生命的化入。在这一层意义上,这里的另一世界何尝不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这个问题稍微难,我们稍微引申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