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呈现出的文本语言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基础,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可以探究作者创设的意境。
(1)老师为什么要准备这样的PPT背景颜色和背景音乐?
内容会化成心里的一道风景,随着文字的变化,情绪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在熟读作者文字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描写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学们此时心中都有了一个模糊的“荷塘月色”,这只是简单的、机械的,并没有多少情感在里面,可能还不能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只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篇景物描写的抒情散文。S老师的处理方式是首先在听觉和视角上给同学们以展示,在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处理问题,再经过一番谈论后得出答案,想象作者构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S老师:同学们听出来老师配的是什么背景音乐了吗?用的什么乐器?
S老师:是二胡吗?二胡拉出来悲悲戚戚的。
全班同学:笛子。
S老师:首先同学们的这个感觉是对的,没说成是西洋乐器。我们的配乐要和课文意境结合,题目是《荷塘月色》。荷和月是我国比较传统的古典意象,但是用箫啊这些好像还不是特别合适,因为课文里“亭亭舞女的裙”和“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有一些西方文化的,而且“亭亭舞女的裙”的那个“裙”是比较舒展的、圆的、亭亭玉立。第二个,同学们看老师的这个背景选的是什么颜色的?
全班同学:蓝色。
S老师:这个灵感老师来自什么地方?从刚才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老师看到一个中英文对照,把“青雾”翻译成蓝色(blue)。老师觉得特别好,“青”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绿色、灰色和蓝色,在这儿哪个更合适是——
全班同学:蓝色。
S老师:为什么?
全班同学:夜光下的颜色。
S老师:蓝色显得——
全班同学:比较深沉、宁静。
S老师:很美。如果选绿色就稍微亮了一些,灰色又稍微暗了一些,而这个蓝色就刚好。而且blue还有一层意思,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蓝色有什么意思啊?
全班同学:悲伤的、忧郁的。
S老师:我今天心情有点不好,blue。那为什么背景颜色用blue呢?因为作者告诉我他心情不好,在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了,哪一句呢?
全班同学:“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S老师:对,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了,大家一起读,哪一句啊?(www.xing528.com)
(学生齐读)
S老师:当然了,“颇不宁静”嘛,心情就比较忧郁了,所以老师就用了这个。
S老师在备课很充分,每一个道具都是经过静心思考的,在课堂上用起来也顺手。从最直观的感觉入手,在同学们的第一印象中埋下感情的种子,继而与课文文本联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生既懂得了文本内容,又在感觉上体验到了作者的微妙感受,可以说是与作者产生共鸣了。S老师的提问也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走的,可以说每一个问题都不难,比较照顾大多数的学生,只要熟悉文本就能回答,对于有些太难的 S老师也是化简了,一步一步地得到答案的,化难为简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提高注意力。当得到老师想要达到的要求后,S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
(2)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的呢?
有了作者心情感受的认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既然是词语表现,肯定要从文中找答案了,而且课文一开始就说“颇不宁静”,看来答案得从课文一开始处就找寻,老师也在提醒同学们应该怎么找寻答案。
S老师:作者“心情颇不宁静”在一开始就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了,点明了。但是,作者的情感有一个脉络,先是告诉我们心情不好,接下来他这个心情不好就隐秘、隐微了起来,作者的情感由显而隐。那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找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的。我们分组谈论,右边找1~3段,中间找4、5段,左边的找最后3段,大家谈论,最后选一个代表来说说。(边等边浏览同学们勾画的)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老师看同学们勾画了许多。好,各组选一个代表来大家说说。
A同学:“幽僻”“寂寞”“淡淡”。
B同学:“苍茫”。
C同学:“黑影”。
D同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S老师:哪里体现?
E同学:“淡淡的云”就是作者的心里笼罩着淡淡的忧愁,“酣眠”就是宁静。
S老师:这儿的“酣眠”是什么?
F同学:比喻。
S老师:指什么?本体是什么?和前面的“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这儿的“酣眠”是指“朗照”,“小睡”指“一层淡淡的云”。还有吗?
G同学:“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H同学:“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就是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说明他思念自己的故乡。
S老师:同学们看到结尾了,老师说刚才作者的情感原先是直接点名的“心里颇不宁静”——显,后面作者把心情隐秘起来了——隐,我们要把握的是这种隐微的情感。“到底惦着江南了”也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我们就看作者把这些情感怎样寄托在景物身上来表达出来的。同学们刚才都找得很好,从“一层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感觉到作者的心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我们看,“颇不宁静”的心情是全文的基调,既笼罩全篇,又碎在了各处,从开头到结尾同学们都能找到这种“颇不宁静”的心情。那么我们经常说景就是情。同学们请看,这儿“一层淡淡的云”表面上是写“云”,“薄薄的雾”是写“雾”,但是何尝不是作者的情感、心情呢?同学们,至于“颇不宁静”的这个心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历来众说纷纭,因为这篇文章有70多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才同学们提到有思乡之情、有当时大的环境原因,1927年写的,表达了对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诸如此类,都是别人对它的解读。我们还是要走进文本来倾听作者的心声,那么多阐释纷纷扰扰,很可能在这里头茫然、走丢,我们不如直接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
(板书:对“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怒;思想之情;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作为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