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老师就自己的古文诵读教学法与 S中学的其他老师进行沟通,一些老师认为其方法很好,考虑课时和应试,实操意义不大,因为加重了学生负担,高考又不会涉及课内古诗文。也有经验丰富的老老师认为高考改革的洪流会不断涌入“一线教学”当中,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化,提高对国学的兴趣,提升综合素质,孩子们真正喜欢语言文字,真爱语文的他们,成绩又怎会越来越糟呢?
Y老师经过不断反思和认识,觉得在高一高二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完全可以的。
有个别老师私下里找到Y老师,认为她的“诵读教学法”缺乏新意。Y老师深思熟虑后,认真思考了几个晚上,她终于明确了古诗文“诵读教学”相比其他朗读法的改良和创新之处。
她认为,古人“诵读”和今人“诵读”有共性,就在于传输和传递“真情实感”。对古诗词泛泛朗读,甚至听读,没有老师进行指导,这种朗读方式与“念经”也似乎无差别,学生真正懂了多少文言知识和现象,又抑或懂了多少作者创作的经历,体会出了其中的多少情感和精神都不得而知。
其实,理性地思考,Y老师不由叹息,在当下高考指挥棒下,如何推行诵读教学和考试考点相结合才是应着重考虑的。有人说“学习学到最后,多年以后,你还记得什么,能运用什么,这才是真正你自己得到的”,Y老师觉得当前鱼龙混杂的信息充斥生活,人情味儿、使命感、道德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才是这些介于懵懂与成熟之间、有极强好奇心又期待指引的高中生们当下最需要的。为此,借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古诗文教学中,富有历史气息的传统文化以何种方式进入课堂收效最大,是Y老师最需明确的。她始终认为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因此,解决“古文诵读如何传情”这一命题就尤其关键。(www.xing528.com)
首先,在Y老师的不断探索下,她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在课下以“少留作业”的形式,激发学生课上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先转变思维,从“漠视地无情”转变到“积极地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接下来,她和学生一起加入诵读诗文的行列中去,和学生一起编序号抽签,课余时间背诵诗词、文言文,培养学生多练多读的良好习惯。
然后,课上,她时不时让学生们利用语文自习课的十分钟自导自演一个小短剧,惟妙惟肖地模仿古代文人的种种姿态,让学生诵读吟诗,在情境中体会古代文人的情操。只有按部就班地把这些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诗情,品其文意,学其精神。
在“古文诵读教学”方式推进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以及高考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Y老师不断摸索,最终形成了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用“诵读”作为“穿针引线”手段的新教学模式。古诗词全篇诵读,课外诗词抽查诵读,文言文找其重点、精髓段落进行品读赏析。Y老师认为老师一人的力量是很薄弱的,只有学生们真正进入“诵读”的大潮中,形成良好的“诵读古诗文”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传递情感。因此,班级“读书角”上越来越多的古诗词诵读读物出现,传统文化、古典文化之风也慢慢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弥漫。
这时,Y老师逐渐且不断地对她的“古诗文诵读教学”进行系统化和普遍化的课文推广,加大这种“以读传情”的具有感染力的“古诗文诵读”力度,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不断探索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