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期的某个星期四的下午,在整整一上午伏案编写《陈情表》的教学设计,L老师仍苦于难以找到一种合适的、基于“这一篇”散文本身的、能够有效联结“这一篇”中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散文解读方法。当天的教学安排是《陈情表》的第二课时,L老师首先检查了班上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这篇“导学案”包括了第一课时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型、整体朗读情况以及陈的何种“情”等要点。
在检查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之后,L老师安排抽查背诵文章的某些片段,再就“导学案”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安排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以读传情,再正式进入第二课时的讲解内容。L老师就“李密陈的什么情”向学生发问,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各小组纷纷发言,明确了李密陈述的是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终养祖母的衷情以及无法奉旨出仕为官、忠孝难两全的苦情。之后 L老师再次提问:“李密陈情,为何要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学生讨论后明确得出以下几点:① 晋武帝“以孝治天下”,李密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在理据上获得支持,同时也容易得到晋武帝认同;② 李密多次表明自己并非清高,不愿出仕为官,仅仅是为了在祖母身边尽孝和报恩,并适时表明忠心,保证在祖母百年归老之后,定会报答晋武帝赏识自己的恩情,以此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猜忌;③ 以祖母生活的悲惨陈述苦情,以反复陈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晋武帝对自己的赏识之恩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纠结以及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借此唤起晋武帝的同情之心。
L老师:李密陈情的结果如何?
全班同学:晋武帝答应了李密的请求。
L老师:请推理判断一下,晋武帝为何会答应李密的请求?
A同学:晋武帝这是在彰显他“以孝治天下”的恩德,毕竟“以孝治天下”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嘛,李密以孝情说理,如果他还不答应李密的请求,那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他不答应不行啊,会被天下人耻笑的。
(全班学生哄笑)
L老师:(笑)A同学还是那么幽默,所以他的意思是晋武帝迫于社会舆论而答应了李密的请求。嗯,这种分析很有道理。
B同学:我认为晋武帝之所以会答应李密的请求,是因为他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感动了。别说“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了,分析了李密所陈之“情”后,我都被感动了。
B同学的这番话让 L老师激动了起来,学生能够说出自己被李密所陈之“情”和陈“情”过程所感动,这无疑表明了学生基本理解和把握了“这一篇”中作者的情感,实现了“言之于物内”的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间的联结。
L老师:总的来说,李密在文中首先是陈苦衷说孝义动人以情,紧接着表忠心分先后服人以理。
课堂进行到这里还算顺利,L老师所担心的学生的惯性批判和否定思维并没有出现。于是 L老师进行到下一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李密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L老师:总结同学们的看法,你们认为李密首先是一个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他为太守逵和刺史荣所赏识,并力荐给晋武帝;在《陈情表》中他言辞清晰、有理有据地陈情达意。其次李密还是一个富有情义的人。他始终铭记着祖母的养育之恩,在祖母重病卧床时侍奉左右,“未曾废离”;他能记住所有有恩于他的人,包括赏识举荐他的太守逵和刺史荣,对晋武帝的拔擢之恩更是虔诚地记在心上,说自己非“陨首所能上报”。最后李密还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从拓展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如李密这种前朝遗臣对于新的王朝一般是有所惧怕的,并且不愿意让自己牵扯进新朝廷的政治圈,李密在《陈情表》中承诺祖母死后定当出仕为官,为晋朝奉献自己的才华以报拔擢之恩。他这么说了,也确实这么做了,在祖母死后的第三年,他马上入朝为官。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好,有自己的见解。请问还有同学有其他的看法吗?
C同学:我认为李密根本就是一个虚伪的人,他反复强调孝情,其实是为自己不愿奉诏仕晋而故意找借口,是在作秀。
L老师一惊,其他学生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这种课堂突发情况出乎她的意料:“我很惊讶,但是我也意识到我必须马上加以引导,不然整堂课所建立起来的学生与作者间的情感联结就会受到冲击。”(来自对L老师的采访)
L老师:哦?你为何会认为李密是在作秀,是一个虚伪的人?
C同学:李密在第一段中介绍他家中只剩下他和祖母两人,况且在祖母年老多病时,赡养祖母、侍奉左右难道不是他应该做的吗?既然是他分内之事,那么他在文中大肆描写祖母的可怜、自己侍奉祖母的兢兢业业甚至不堪重任,那不就是在作秀吗?(www.xing528.com)
L老师:哦,你的意思是李密赡养祖母是他本来就应该做的,拿出来大肆宣扬就是在变相的夸赞自己,是在邀功,是这样吧?
C同学:对的,这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他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就有邀功的嫌疑。
L老师:所以你认为李密赡养祖母,为祖母放弃仕途是天经地义的?
C同学:就是这样。
L老师:好,总的来说你认为李密本就应该对祖母尽孝,不需要搞得人尽皆知。所以他在文中郑重地表达自己为了给祖母尽孝而不得不拒绝出仕为官是在大肆宣扬、邀功,是虚伪的。
C同学:对的,就是这个意思。
L老师:那么当祖母生病了,李密在她身边照顾她、侍奉她,你对这种行为怎么看?
C同学:这还可以,“久病床前无孝子”,李密还算有情义。
L老师:对的,有——情——义。李密对祖母的种种行为就是他孝义的表现。
C同学:但是长辈生病了,晚辈本来就应该侍奉左右啊,这也算孝?
L老师:这当然是孝。“孝”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每个人日常的言语举止和行为习惯之中。照顾重病的长辈是孝,陪着长辈闲话家常也是孝;常回家看看是孝,闲暇时的一声问候也是孝。“尽孝”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邀功的行为,更不是编排好剧本的作秀,而是内在于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中的点点滴滴。所以父母不需要我们为他们负担多少,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陪父母聊聊天、为父母做一顿饭、闲暇时在家里帮父母做一次大扫除等等,都是尽孝心的表现。
全班学生听后都默然了,C同学也若有所思的样子。
L老师基于《陈情表》文本本身,对一段关于‘孝’的争议进行分析,既解答了学生的质疑,也维护并巩固了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的联结,又抓住了机会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这应该是一次基于“这一篇”文本本身的有效探索。
在教学反思中,L老师这样写道:“一次课堂突发的意外让我找到了打破学生惯性批判、为标新立异而批判的不良风气,这是一次基于散文‘这一篇’的探索,教学实践证明,回归散文本身、基于散文本身能够有效建立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间的联结,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到‘这一篇’散文所抒之情,进而达到散文育人立德的目的。”
此后,L老师又做了多次探索,并将自己的这种理念运用于以后的散文教学中。在访谈中,L老师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散文教学的信心和期待:“也许我这种方式还不太成熟,但是我坚信其方向和内核是正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结合,争取早日将回归散文‘这一篇’的教学策略拓宽、加深、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