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再探诱导+辩论的尝试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再探诱导+辩论的尝试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分析所有的问卷材料、查阅相关学术论著、了解散文教学前沿动态后,L老师写出了如下总结:长期以来,散文教学千篇一律地讲“形散而神不散”,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特征,造成散文教学策略僵化、学生学习缺乏新鲜感和主动性。L老师根据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做了检查和补充,其中包括对“记”这种文体的介绍、部分疑难字词的解决。L老师再次提问:“如果你是柳宗元,你将会作何选择?”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再探诱导+辩论的尝试

L老师一直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新学期伊始,为改变散文教学现状,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理论研究与调查分析。开学第一节班会课上,L老师给班上的每个学生发了一张调查问卷,以不记名的方式就“这个假期你做了些什么事?”“假期中你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你希望在何种氛围下生活学习?”“新学期你对语文课程有什么期待?”“新学期你希望 L老师在散文教学方面应该做哪些改进?”“新学期你有什么话想对同学说、对自己说?”等几个问题对全班同学做了调查。

回收的问卷显示,80%的学生喜欢L老师幽默的语言风格;10%的学生在假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爱上了语言优美、意蕴深厚的散文;60%以上的学生认为讲散文课文时太无聊;15%的学生希望自己新学期能提升对散文和阅读的兴趣……

其中有几条对于“新学期你希望 L老师在散文教学方面应该做哪些改进?”这一问题的回答引起了L老师的特别注意。

一同学这样写道:“我很喜欢L老师的教学风格,语言幽默又精妙,还与网络热点相联系,感觉离我们很近,像我们的朋友一样。这让我更加喜欢语文课了,不过在讲散文的时候还是有点无聊。”另一同学这样写道:“L老师上课时语言很幽默,不过我却不太喜欢这样,在讲课文时这些笑话与课文关系不大,有时候我们容易被笑话吸引而丢掉课文,所以我更希望老师多讲一些课文内容。”还有一同学回答:“散文学习比较难,搞不懂作者到底写了什么,读不懂文章,希望老师能帮助我理解内容。”

这几条回答对L老师影响巨大,她从中认识到花哨、幽默的语言都只是一种形式,是表面的东西,散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回归散文本身。这对 L老师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于是她开始尝试着从散文文本入手,反思自己是否在教学方式上出了问题。

L老师认识到她在讲中学散文时都是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理论指导下,大体采用了“通读全文— 划分段落— 逐段分析— 关键词句分析— 概括段落大意— 总结全文主旨”这样的散文教学模式。她还认识到在“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论指导下,这不仅是大多数中学语文老师尤其中老年语文老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语文参考书上所展示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模板。

由此L老师反思,“形神而神不散”理论长期指导下的中学散文教学模式必定固化,由于这种模式化散文教学呈现出线性、简单易上手的特点,老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虽然有助于学生自主分析散文文本,在考试阅读中达到容易得分的目的,但是无甚新意,过多强调这一特点等于放弃了其他特点,教学中容易造成学生对散文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被禁锢、情感需求难以满足,无法发挥散文育人立德、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的作用,语文的人文性被轻视。

在分析所有的问卷材料、查阅相关学术论著、了解散文教学前沿动态后,L老师写出了如下总结:

长期以来,散文教学千篇一律地讲“形散而神不散”,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特征,造成散文教学策略僵化、学生学习缺乏新鲜感和主动性。要解决中学散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散文的其他特征入手,着眼于散文本身,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讲学生所需要和想要了解的,由此建立学生与散文文本的情感联结。

经过多方面的考量,L老师决定潜心安排和打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导入环节。L老师以学生的游记内容提问,总结出大多数人的游记都是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了大自然的奇美风光之后的情感抒写,或赞美古代文明遗迹,或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并由此引发作为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的文章。相较而言,《游褒禅山记》却不是如此,它是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以“作者阐发了哪些哲理”这一问题导入文本。(www.xing528.com)

然后是文本讲解。L老师根据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做了检查和补充,其中包括对“记”这种文体的介绍、部分疑难字词的解决。L老师还组织学生朗读和口译全文,再以此点拨重点词句。在解决了散文的基本词句和基本知识之后,L老师要求学生试着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此后L老师提问:“在第二段中,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有哪些作用?”

此时学生们组内合作,明确了作者对前洞的特点描写是略写,而详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数学生都能将文中写前洞和后洞的原文对比展示出来,主要包括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与“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L老师马上提出问题:“作者游洞出来后的心情如何?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学生们纷纷发言:“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没有坚持继续往后洞里面走,因此没有看到更奇特的美景,心生懊悔。”

L老师再次提问:“如果你是柳宗元,你将会作何选择?”A同学答:“如果我是柳宗元,我一定会走下去的,正如柳宗元在文中所表达的那样,鲜有人光顾的景色是最美的,这就好像初生的婴儿,鲜活而新奇。”B同学答:“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我是柳宗元,我一定会跟着同伴们一起出去。鲜有人问津的地带固然少了人工的雕饰而保持了其天然的模样,但是这种地方的危险性也远远大于‘游者甚众’的地方,况且他的同伴都出去了,如果他一个人留在洞里面,其危险性是难以预料的,更何况往更深处走下去。出于生命安全的考量,我不赞成继续往前走。”

L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做出了评价,认为各有各的道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发言,C同学表示:“我同意A同学的观点。每次我出去旅游的时候都不会刻意去景区游览,总选择一些人少的地方玩,即使去景区,我也不走人较多的那些路,而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边走边看。所以每次我拍的风景照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大多数人拍过的地方你再去拍一次有什么意思呢?不如在网上下载的图片更美丽一点。”D同学也有话要说:“请问C同学,你在旅游的时候就没有遇到过危险吗?如果你误入危险地带难以回头怎么办?或者你遇上不法分子对你实施抢劫、人身攻击等犯罪行为怎么办?这时候报警求助来得及吗?况且如果大多数都如你所想,喜欢走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么几个月之后、几年之后那个地方就不再是无人问津了,而是成了众多游览景点中的一个地点,你们所谓的天然模样也不复存在。请问这又作何解释?”

一时间其他学生纷纷加入,每个人都各抒己见,语文课堂因学生们的辩论热情而热闹非常,一堂散文教学课就这样在学生们的讨论和L老师的引导中快乐进行。

L老师看到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她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她之前所介怀的学生对散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不大、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仿佛迎刃而解了。这一心路转变从她所写的课后反思中可见一斑,她这样写道:“关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参与欲望的确能有效激活散文教学课堂。在这堂课上,我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因势利导,让学生放开思想、自由表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营造出热情洋溢、开放自由、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我将在以后的散文教学中对这种方法进行长期验证。”

此后,L老师又在其散文教学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某些文本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学生们积极参与,其课堂活跃度甚至超过第一次,L老师对此较为满意,这种“提问— 诱导— 辩论— 总结”的散文教学策略也成为L老师的独有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