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么说是对的——阿拉伯是讲阿拉伯语的地区,那么阿拉伯是从伊斯兰时期才开始有今天的规模的。因为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的语言随着伊斯兰教一起传播,并渐渐排挤了耶稣及其门徒所讲的阿拉米语等更为古老的语言。在此期间,地区差异产生。方言之间的差别很大。1800年前后,巴格达、开罗、麦加或马拉喀什的人相互理解的程度比上巴伐利亚和弗里森或者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的人好不了多少。标准阿拉伯语作为宗教和经典文献的语言保留下来,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从不会出现。自19世纪起,知识分子就致力于重新加强标准阿拉伯语的地位。但是与欧洲不同,没有一支政治力量会把努力集中在让学校和官方机构使用一种统一的民族语言上,以此来对抗方言。在1800年前后可能有2.5%的意大利人讲类似于今天意大利语的语言,10%的法国人讲今天的法语。随后意大利以及法国民族国家出现并在学校、管理部门、军队、政界和媒体中使用它们的语言。相反在阿拉伯世界,殖民力量用它们的统治语言英语和法语确定了基调。新出现的本土精英适应了这一状况。平民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他们的方言。因此,20世纪的反殖民化运动也没有把阿拉伯民族语言立为他们的核心议题。但是因为学校教育是使用标准阿拉伯语,报纸是用标准阿拉伯语印刷,电台和电视台用标准阿拉伯语播放节目,而且自20世纪80年代起伊斯兰教以及“它的”语言再次变得重要,所以今天标准阿拉伯语要比100年前常见得多。方言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共同语言的变体。阿拉伯语被视为一条联结的纽带,一种共同文化的体现。
如果我们把阿拉伯世界理解为一个语言区,那么土耳其和伊朗就不属于其中。土耳其语自11世纪起在安纳托利亚普及,随后随着奥斯曼帝国在1500年前后变得影响巨大。随着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瓦解,它成为新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语言。与阿拉伯语的情况不同,土耳其有一个全力推行“它的”语言的国家:土耳其语应消除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影响并用拉丁字母书写,土耳其语应象征统一与现代。
相反,波斯语使用阿拉伯文字记录,这是与《古兰经》语言相接触的结果。与阿拉米语和该地区的其他很多语言不同,波斯语没有随伊斯兰教的长驱直入而消失。作为在伊斯兰教之前已与罗马人竞争的萨珊帝国的统治语言,它拥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和知识分子的捍卫。波斯语吸收了字符等阿拉伯语的影响。源自阿拉伯语的概念以及后来来自土耳其语以及再后来欧洲语言的概念都被波斯化。波斯语因此而成为伊朗与印度之间最为重要的语言。波斯语是我们在《沙贾汉纳巴德》那章所看到的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语言。波斯语在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发源地与它在南亚、东南亚传播地区,乃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之间建起了桥梁。
换句话说,阿拉伯语世界在北边和东边某种程度上顺利地过渡到土耳其语和波斯语世界。而在西边和南边它似乎受到了海洋(大西洋、亚丁湾、波斯湾)和沙漠(撒哈拉)的明确限制。然而我们在《基卢瓦》那章中已经看到,即便在南边、沙漠和海洋的另一边也有阿拉伯的影响。今天科摩罗属于阿拉伯国家联盟,这是位于马达加斯加与莫桑比克之间的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在这里,阿拉伯海员和定居者在18、19世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阿拉伯地区过去和现在在大小上都是变化的,而且内涵上也是可变的。
欧洲人令阿拉伯地区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和他们在印度或加纳所做的一模一样。他们建造了铁路、公路、港口和运河,当然更多的是为了他们的短期利益,但它们也给该地区带来了长远影响。影响最深远的是红海与地中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起,这条运河就令欧洲人免于绕行非洲的遥远路程,如果他们要前往印度、中国或者东南亚的话。对于以印度洋为中心的英帝国来说,这条运河简直就是生命线。为了确保它的安全,可以想到的一切外交与军事手段都动用了。港口和军营分布在船舶行驶沿线。沿岸国家或地区不得不屈从或者臣服于这个帝国。埃及赫迪夫被迫依附于英国以保证运河安全。
政治上,欧洲人与当地精英合作,以便尽可能地以低成本实行有效的统治。只有阿尔及利亚有大规模的欧洲人定居点。经济上,殖民统治者致力于农业。他们希望自己制造、销售工业产品。埃及纺织企业因此陷入了危机,而英国人的影响力增大——这与印度的孟加拉地区类似。为此英国人推动了棉花等农业出口商品的生产。和孟加拉地区一样,在埃及也是以土地为生的精英从中获益。农民进行了技术革新,比方说首座阿斯旺水坝以及依托于水坝的灌溉系统。但是他们的依附性和贫穷并没有什么改变。(www.xing528.com)
20世纪初,一种新的出口产品开始改变阿拉伯世界的形势——石油。化工业——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行业靠石油运转。特别是20世纪的机动设备——轮船和汽车以及之后的飞机都只能靠石油才能运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人就已经将他们的军舰燃料从煤炭转为石油。20世纪20年代,汽车先是在美国然后在欧洲迅速发展。“二战”后石油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取代了煤炭。
最早的油田在高加索和美国发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伊朗南部发现了石油。“一战”后,整个阿拉伯地区都富含石油这点逐渐显现。英国人和美国人将获取石油列为他们国际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仍是如此。英国和美国企业对油田进行了开采,起初开采国并没有真正参与收益。1951年当伊朗试图将石油开采国有化时,英国和美国进行了干预。结果是一场国际危机。但是很快力量对比就发生了变化。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成立。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没有受旧大国的阻碍,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因为石油分布不均,阿拉伯地区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人口密度非常低的阿拉伯半岛直到1900年时仍主要是因为麦加和麦地那的伊斯兰教圣地而举足轻重。埃及一度曾对这些圣地进行监视,因为阿拉伯半岛的形势太不稳定。1902—1932年间,一个与极端保守的伊斯兰教布道者结盟的强大家族的后人伊本·沙特利用手腕和暴力占领了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接着他自命为一个新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王。当大量石油在那里发现时,伊斯兰极端保守教派的代表与沙特一起变得富有和强大——埃及或波斯城市里的知识分子群体认为这既令人意外又引人注目。
其他相对而言对阿拉伯历史没有那么重要的地区也因为石油财富而突飞猛进:阿联酋、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都属于其中。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起,这里出现了崭新的城市。本国居民往往可以不用工作仅靠石油生意生活,来自阿拉伯其他地区或者是印度次大陆的外籍劳工负责完成所有的劳动。阿拉伯半岛的贫民窟是也门,它的首都萨那历史悠久,亚丁港因为苏伊士运河而崛起。因为也门发现的石油极少,所以它经历了与半岛其他地方不同的分裂、统一与再次分裂的血腥历史,而生活条件一直同样地悲惨。
在阿拉伯半岛以外,石油同样造成了不平等的状况。起初对石油的关注集中在波斯湾。伊朗和伊拉克因此而成为世界政坛上的必争之地,而且今天仍是如此。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发现了丰富的石油,但埃及和叙利亚则没有。后两个国家曾自认为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并且分别拥有开罗和大马士革这两个具有大都市特征的历史悠久的首都。但与阿拉伯半岛的石油国家相比,它们不得不在物质上俭朴度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