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和南亚东南边的斯里兰卡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楔子,从欧亚大陆凸出将印度洋北部分成了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看一下地图就可以明白这点。地质学家会提出反对意见,称实际情况是反过来,印度次大陆曾是一个岛,它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压入到欧亚大陆当中。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和兴都库什这些巨大的山脉通通都是这一碰撞意外的结果。在这一碰撞的遏制下,印度板块目前插入欧亚板块的速度只有每年5厘米,并间或引发灾难性的地震。楔子和碰撞共同形成了印度次大陆历史的基本条件。
婆卢羯车目前的位置比《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作者所处的年代时还要往北100米,这点对碰撞本身来说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向上折叠的山脉脚下出现了河道系统,它们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南亚北部。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与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和兴都库什山脉相邻,并从那里获得水源。这些大河沿岸的土壤十分肥沃。这里先是进行了农耕和畜牧,形成了富庶并相互竞争的城市。它们成为外来入侵者喜爱的目标,他们大多从中亚经兴都库什山山口来到这里。这三条河在印度次大陆形成的楔子顶端流入阿拉伯海或孟加拉湾。它们没有流入这个曾经的岛的内部,也没有借此开辟印度南部。在印度南部,东西部平坦的沿海地区及城市和(东部)三角洲之间有两座大的山脉:高一点儿的西高止(Ghat)山脉和低一点儿的东高止山脉。中间是德干高原。南部有自己的河流系统,它从西向东,汇入孟加拉湾。南部和北部直到最近几个世纪都被温迪亚(Vindhya)和萨特普拉(Sātpura)等山脉的茂密森林所分割。
换句话说,碰撞导致了次大陆的彻底分割。北方以大型河流沿岸城市的相互竞争为特征。特别是经兴都库什与中亚、中国、波斯和地中海等相邻文化区的交流十分活跃。北方有早期的高度发达文明。很快,对更大区域甚至是整个次大陆的控制成为目标。南方则要比北方细碎一些。因为印度洋的海上贸易无法避开南亚的这个楔子,所以它的腹地有很多港口。南方受与多种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半岛、波斯、东南亚和中国进行海上贸易接触的深刻影响。外来军队无法越过印度洋,而来自兴都库什的入侵在这里也没有什么影响。森林众多的山区当中的社会组织也属于南方的一部分,这些地区通过广泛的农业生产或者是捕猎和采集来确保自己的生存。人们很难争取到他们对组建国家的支持。即便被统治者吞并,这实质上意味着什么也并不清楚。没人愿意从山谷和沿海地带到森林地带去,单单是疟疾的威胁就足够了。(www.xing528.com)
整个印度都受到季风的严重影响。从6月到9月、10月,富含降水的西南季风准时从印度洋吹向喜马拉雅山。从12月到次年3月,相当干燥的东北季风从喜马拉雅山吹向印度洋。虽然季风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但印度农业总体上要面临着虽然规律但季节差异很大的风向和雨量。农业一直与蓄水、规划和组织联系紧密。人们相互依赖,作为农民只能互相依靠或者是在等级分明的组织内才能活下来。
南亚过去和现在的人口都比欧洲多。它的多样性体现在它拥有30种直到今天还各有百万以上人口使用的语言与许许多多规模较小的语言和方言上。它们大多(但并非所有)都属于印度雅利安(大多在北部)或达罗毗荼(更多在南部)语系。尽管存在这种多样性,但南亚为了统一次大陆所做的尝试比欧洲还多。这些尝试中只有极少数成功地保持了一代人以上,可能也是因为统一只有在接受重大差异的情况下才能存在,而这些差异很快又导致了帝国的四分五裂。在本章里,两个相对持久的帝国的形成应该会令我们尤其产生兴趣:孔雀(Maurya)王朝和笈多王朝。两个王朝的中心都在恒河流域——南亚的第二大河。但要理解它们的历史,我们必须从年代上追溯到这个次大陆的首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它位于南亚最长的河流——印度河河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