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超乎一切之上的动力,就是爱。
佳片有约
遇见这部电影纯属偶然。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会和妻子一起去数码广场淘碟。出于个人爱好,电影类的碟其实淘得不算太多,更多的是音乐类的。记得那时候我就淘到了好多个版本的《天鹅湖》和《大河之舞》,当然,偶尔也淘点儿电影,比如那次。
我想首先是片名把我吸引住了,拿起碟,看了看情节介绍:“这是关于一个叫艾迪的维修工的故事,他生命的结束就是这个故事的开始……”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买了下来。晚上回家,在电脑上看,没几分钟,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后,毫无睡意,同时也做了个决定,以后学生的电影课,第一个板块的第一部电影就播放这部——《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在这之前,我播放的第一部电影通常都是《为黛西小姐开车》。而这第一个板块,我想就命名为“爱、沟通与救赎”。
多年来,一直教着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我看过了很多他们在这成长岁月中的欢乐、迷茫、痛苦和哀伤。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意识到独立和自主,不过在这精神“断奶”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与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发生冲突,有人把这些现象简单地归咎于逆反心理,不过我却不以为然。一个新的人的权利的获得,必然是以其他某些人的权利的失去为条件的。我倒是一直觉得,相比于这些孩子们,我们成年人的“逆反”也许更为严重,因为我们习惯了对他们的掌控和约束,舍不得放弃哪怕是一点的权利。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纵容青春期的孩子们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青春期实际上是他们逐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这既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很大程度上,青春期的孩子的痛苦除了感觉自己受到太多不合理的约束之外,就是他们也有太多不合理的要求,于是与周围的世界发生冲突。
这也是我一直将电影鉴赏课的第一个板块设置为“爱、沟通与救赎”的原因。我希望通过经典的影片告诉孩子们如何学会爱,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相处,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环境。
“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社会,谈信仰多少是一件有点奢侈的事情。”
9月的一个晚自习,我们的第一节电影鉴赏课开始的时候,这是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句话。
“可是我们又会发现,如果生活中没有让我们可以相信的东西,那将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命与心灵无处安放,我们像是一枝蓬草在天地间飘荡,无所归依。”
有学生在点头。
“很多年前,当我和你们一样也坐在高二的教室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是压抑的。学校的规章、老师的逼迫、家长的期待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很多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还有没有希望长大,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年人。”
有孩子笑了,看来他们也有同感。
“有时候我会觉得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作对,父母不关心我,老师不理解我,同学不认可我,似乎我从小到大就从没这样孤独过。其实有人说,青春的别名就是孤独。所以有时候我看你们的QQ空间,一个比一个孤独,一个比一个寂寞,一个比一个颓废。”
孩子们哄堂大笑,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空间里写了些什么。
“我们都在长大,都在学会融入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我们是无法在课堂上通过‘之乎者也’或者‘XYZ’学到的,而必须通过我们的遇合、我们的相处、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泪水或者欢笑去学会,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爱与沟通。
“其实这就是我们电影鉴赏课第一个板块的内容:‘爱、沟通与救赎’。我从不认为我们在青春期的诸多困扰可以简单地用‘逆反期’这个词来概括,我倒是觉得咱们所处的这个阶段对我们大家——包括老师和父母——都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妥协与忍让,学会爱与被爱。这其实是一堂比‘之乎者也’和‘XYZ’更重要的课,它不会给我们勾或者叉,分数或者排名,却会给我们信任与爱,这其实是生命的真谛。
“回到最初的话题,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社会谈信仰是很奢侈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没有信仰。我们可以不信仰佛陀或者耶稣,但是我们还是有我们生命中可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比如:爱。
“今天我们将开始我们为期一个学年的电影之旅,在之前我已经给大家做了预告,我们的第一个板块叫‘爱、沟通与救赎’,而这个板块的第一部电影是我极力为大家推荐的这部《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这是一部构思奇妙的电影,它讲的是一个叫艾迪的游乐场维修工,在一次事故中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丧生。他死后来到了天堂,上帝给他安排了五个人,这些人带领他去了解生命的意义,其实也是带领我们去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什么是爱,如何与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沟通,如何让周围的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感觉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让这部电影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等待着我们,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佳片有约吧。”
灯光熄灭,影片开始。
影片情节
瘸了一条腿的艾迪在露比码头游乐场当了一辈子的维修工,他熟悉游乐场的每一处设施,也爱这里的孩子们。他的衬衣口袋里总装着绒毛线,这是准备为孩子们编织小动物的。在一次可怕的事故中,艾迪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丧生。
死去的艾迪来到了天堂,他遇到了一个曾经在儿时见过的皮肤全是蓝色的人。这个人带着艾迪回到了过去,艾迪看儿时的自己在马路上乱跑,而使蓝皮人被迫开车撞向路边引起心脏病发而死。当艾迪向他表示自己的歉意和忏悔时,蓝皮人却说掌握我们生死的并不是公平,否则就没有那么多人英年早逝了。而所谓的陌生人,只不过是你还不认识的家人罢了。蓝皮人还告诉艾迪,上帝安排了五个人在天堂里向艾迪开示生命的意义,而他只是第一个人。
艾迪遇到的第二个人是他的上尉,他们曾经一起在太平洋作战,后来一起被日本人俘虏。在日本即将战败,日军企图将战俘们全部杀害的最后关头,他们一起逃了出来。在逃跑的过程中,艾迪发现自己烧毁的一座房子中似乎有人的影子,他不顾一切想冲进去救人,上尉为了救艾迪的命开枪打中了他的一条腿。最后上尉为了给战友们探路而踩响了敌人埋设的地雷。上尉告诉艾迪,他在这里等他,是为了告诉他生命中的另一个真谛:牺牲。
离开了上尉,艾迪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女子,她其实是艾迪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露比码头游乐场的女主人露比。她把自己与丈夫的故事告诉了艾迪,并带着艾迪走近他的父亲。在艾迪的眼里,父亲一直是个严厉不近人情的男人,与自己的关系也一直很紧张。而在露比女士的带领下,他看到了父亲对家人的爱,更知道了父亲真正的死因。在露比的咖啡馆里,他握着坐在对面的父亲的手,说出了真诚的忏悔。
从咖啡馆出来,艾迪走进了一个正举行着无数婚礼的天堂,新人们拥吻,宾客欢笑,音乐响起,舞姿翩翩。这里是他去世的妻子玛格丽特的天堂。他与妻子年轻时相识相爱,之后结婚。可是妻子却因病过早离开了他。妻子离去后,艾迪再也没有结婚。此时,妻子还是年轻时的模样,在天堂里等着他。当他痛苦地倾诉自己失去了妻子时,玛格丽特告诉他:你所说的失去并不是失去,只不过是改变了拥有的方式而已。虽然在通常意义上他失去了妻子,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永远不会磨灭。
艾迪见到的最后一个人是一个叫塔拉的亚洲小女孩。这时候艾迪才知道,在逃出战俘营时,他看到燃烧的房屋里有人并不是幻觉,这个小女孩正是当时他无意中烧死的。艾迪跪在小女孩面前失声痛哭、真诚忏悔,小女孩告诉艾迪,他一生在游乐场中修理机器,保护着孩子们的安全,也保护了她的安全。艾迪询问最后他救的小女孩是否已经安全,她告诉艾迪,小女孩得救了,在他救小女孩的一瞬间,也握住了塔拉的手,是塔拉带着他来到了天堂。
在塔拉的带领下,艾迪又回到了露比码头游乐场,所有的人都在那里等待着他,而坐在椅子上对着他微笑的,就是他深爱的妻子玛格丽特。
观影指南——影片的几个关键词
来不及认识的家人
本片改编自美国畅销书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同名小说,小说的构思颇为奇特,它告诉我们:天堂里会有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等待着解答你最后的疑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个。
艾迪在天堂里第一个遇到的蓝皮人,其实就是在给艾迪——或者说观众传达这个观念。当艾迪得知是自己造成了蓝皮人的死亡时,误以为对方是来讨债的,可是蓝皮人却原谅了他。蓝皮人告诉他:死亡把一个人带走的同时,也留下了另一个人,在被带走和被留下的短短距离中,生命改变了。
没有一个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当我们觉得孤独的时候,我们才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在这种视角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根巨大的链条,而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链条的一环,我们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与别人相连,我们生命之翼的每次扇动,都可能在别人那里引起巨大的风暴。“所谓陌生人,不过是你还来不及认识的‘家人’罢了。”蓝皮人这样告诉艾迪。这让人想起泰戈尔的一首诗:
有一天,我梦见我们都是不相识的。
醒来时,才发现我们是相亲相爱的。
这是一种宏大而开阔的爱的观念,它超越了家人、熟人乃至于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将整个人类置于爱的抚摸下,用对家人、朋友的爱来对待每一个渴望爱的生命。这样的观念帮我们洞悉史怀哲、特蕾莎修女伟业后面巨大的精神支撑,也使我们明白,爱是可以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
宽容
爱之路,其实也就是宽容之路。(www.xing528.com)
纵观全片,宽容是一以贯之的。艾迪遇到的第一个人,实际上也是被他害死的蓝皮人,他教给艾迪的就是宽容。而得到宽容恩惠的艾迪也宽容了打伤自己的腿,让他后半生饱受残疾折磨的上尉。在露比的咖啡馆里,经过露比女士的点化,艾迪也宽容了跟自己一直关系紧张的父亲,直到他的第四课——遇见自己深爱的妻子,其实也是学会对苦难和失去的宽容。最重要的宽容无疑是最后一次,艾迪遇见了被自己无意中烧死的塔拉,折磨了他大半生的梦魇终于找到了答案,他是用自己后半生为孩子们默默做出的贡献而得到了塔拉的宽容。下面这段在我看来也是全片最精彩的对白:
塔拉:你每天保护孩子们,保护他们的安全,你就是在对我好。
艾迪:我救的那个女孩,我摸到了她的手,我把她拉出来了吗?
塔拉摇头,艾迪极其失望。
塔拉:不是拉,是推,你把她推出来了,你救了她。
艾迪:不可能,我明明是拉着她的手的!
塔拉:不,那不是她的手,是我的手,你拉住了我的手,是我带着你到这里来的。
在这一段中不仅有塔拉对艾迪的宽容,值得玩味的还有塔拉引领艾迪对自己的宽容。艾迪一生都在露比码头游乐场当修理工,他也曾有过浪迹天涯的梦想,但是腿的残疾使他始终没有走出游乐场的大门。当他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再也无法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时,他的内心是沮丧而失望的。所以他对塔拉说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正是塔拉的这段话,使他明白自己一辈子干的这些琐碎而无聊的事情其实是那么重要,他保护了无数的孩子,以及孩子们的安全。一直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的艾迪就在这最后一课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完成了对自己的宽容。
我曾经在学生的一篇写父爱的文章后做了这样的批语:“懂得了父爱,才叫真正懂得爱。”
相比于母爱,父爱的地位是微妙而尴尬的。在通常的观念里,父亲总是沉默、严肃而严格的。父爱的表达也是含蓄甚至含混的,相较于明显而深厚的母爱,父爱似乎总是隐藏在背后,以至于经常连其存在都被人们否认。
在电影中,艾迪年轻的那个时代,社会对父亲的定位似乎就应该是严格不苟言笑的。这种严格有时候会演变为严苛,甚至不近人情。影片中即便艾迪受伤躺在医院,父亲带着家人来探望,可是父亲也舍不得给儿子一句赞美或者鼓励;而在艾迪小时候跟小伙伴打棒球得胜时,父亲却会毫不掩饰地露出微笑,这大概是这种含蓄深沉的父爱的最佳诠释了。
影片中艾迪跟街上小混混打架,帮哥哥抢回衣服的情节,在小说中是艾迪主动出手的,而在电影中将其改编为父亲命令艾迪去帮哥哥抢衣服,这个改编大概也是出于导演想强调这种乍一看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父爱的原因。而传统意义上的父亲角色往往要求父亲对孩子——特别是儿子——格外地严格要求,而这种严格的要求很容易演化成对孩子的过分打压,严重者甚至会挫伤孩子的自信。艾迪直到死后都觉得自己一生一事无成,这跟父亲的打压是有直接关系的。
而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也是很容易紧张的。在任何文化中,儿子的成长背后往往伴随着宿命的弑父情结,或者说,一个男人的崛起往往是以另一个男人的衰落为代价,更糟糕的可能是在这种抗争中谁都不是胜利者,结果只是两败俱伤。艾迪和父亲的结果可以说就是这样的。而避免这种两败俱伤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沟通和理解。艾迪在父亲和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未能达成这种沟通与理解,在他到天堂后,还是由露比女士帮助他完成了这项工作。终于,在咖啡馆里,面相老迈的艾迪握着看上去比自己年轻的父亲的手,表达了对父亲的原谅与理解。我想,这也是导演在提醒我们:趁着家人还陪伴在身边的时候,应该主动去沟通交流。如果爱,那么就大胆地说出来;如果痛,也要能宽宏地原谅。
救赎
人生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条救赎之路。
按照基督教的观点,人生来就是有原罪的,要得救必须赎清罪孽。人生存在世界上难免犯错误:有些是无意中犯下的,如艾迪小时候在马路上乱跑而导致蓝皮人的死亡,烧毁日军监狱时却烧死了躲避在里面的小女孩;也有些是有意犯下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错误没有自省,更没有悔意,这样的人犯错后必一错再错,直到万劫不复。
艾迪的一生其实都处在这个救赎的历程中。从战场回来后,困扰他整个后半生的噩梦象征着他的良知对自己的拷问,这场拷问直到他在天堂遇到第五个人——被自己无意中烧死的小女孩塔拉,并得到塔拉的宽恕之后才得以结束。而更重要的救赎其实是他数十年在露比码头游乐场默默地为孩子们做的一切,如塔拉所说:“你每天保护孩子们,保护他们的安全,你就是在对我好。”这种救赎是重要而珍贵的,甚至连艾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自己一辈子就在游乐场里做一个不起眼的修理工,一辈子都是失败的。而正是这个默默无闻的修理工,最后为救一个小女孩而毫不犹豫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他推开小女孩的一瞬间,他摸到了一双手,那是塔拉的手,其实也是上帝的手,救赎的手,正是这双手引导他离开了悲喜交集的尘世,来到了天堂。他的救赎之旅,终于走到了终点。
剪辑
影片同时存在着三条线索:艾迪在天堂遇见五个人的故事,艾迪死前在游乐场的工作以及他死后工友对他的怀念,艾迪的成长历程。三条线索互相交织、互相缠绕,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容易给观众带来混乱之感。而影片却将这三条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其中最大的一个秘诀就是高超的剪辑手法。
影片开始处,年迈的艾迪帮一个小男孩取回了飞走的气球,拿到气球的小男孩被爸爸牵着手离去,接下来仍然是一双被大手牵着的小手,只不过这里变成了艾迪的父亲牵着他的手。在马戏团里,年幼的艾迪学着父亲的样子拿着锤子修东西,锤声不停,镜头换成了青年的艾迪拿着锤子在修东西,修好后请父亲来验收。而此刻哥哥被抢了衣服,父亲要艾迪摆平此事。跟小混混打架回家的艾迪在水池边洗伤口,镜头又转到年迈的艾迪在工作间的水池前洗工具。几个场景,其时间和空间跨度异常之大,但是利用这种不露痕迹的剪辑技巧却能做到场景转换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剪辑师高超的功力。
而更奇妙的剪辑是在艾迪死后,两位工友到他的寓所里整理他的遗物。当一个工友推开他家里的一扇门的时候,门后竟然是医院病房的场景,受伤的年轻艾迪躺在病床上等着家人来看望自己。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时空跳跃,而这个跳跃却用一种非现实的手法以剪辑的方式实现,无形中又给这部有点超现实色彩的电影涂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影片链接
《大鱼》
不管在亚洲文化中还是在欧洲文化中,父子关系似乎都是亲情关系中的一个难题。小时候,父亲在孩子的眼中是全能而无敌的,随着孩子的成长,曾经无所不能的父亲头上的光环逐渐褪色,到后来渐现老态的父亲往往也成了孩子眼中失败者的代名词。而相对于母爱,含蓄内敛的父爱似乎难以让人理解,更别说得到孩子的回报了。
影片《大鱼》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父亲和父爱的故事。在成年以后的威尔的眼中,父亲就是一个喜欢吹牛皮,更喜欢把那些虚假的故事讲述一遍又一遍的乏味的老人。他总是说着自己年轻时如何钓上一条大鱼,如何和小朋友们去找女巫,如何遇到骚扰镇子的巨人,如何在迷路后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似的小镇,以及如何在战争中英勇战斗并解救了一对连体美女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在威尔看来毫无例外全是瞎编的。也因为如此,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直到接到母亲的电话,得知他父亲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在陪伴临终的父亲的时候,威尔再次走进父亲的那些传奇故事,这时候他才意识到,其实这些故事并不全是瞎编的,正是这些魔幻的故事串起了父亲那富有传奇童话色彩的人生。
父亲离开了,在父亲的葬礼上,威尔惊讶地发现,父亲讲过的女巫、巨人、连体美女其实都是父亲生命中遇到过的人,而这时,他们都出现在了父亲的葬礼上。
学生笔下的《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艾迪在天堂路途中遇见那些人的时候,他开始发现,很多真实的东西与自己以往所见的不同。是上帝决定模糊他过往的记忆,在他回忆起过去的点滴时,让艾迪的五位引路人告诉他现实的真相,他才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眼见为实的。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看见的只是事情的小小一方面,我们被所谓现实的假象蒙蔽了,当我们了解真相时,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理解、宽容、原谅。
艾迪最后握住了上帝的宽容之手,我们每个人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但是上帝总是会在适当的时间给予我们救赎的机会,上帝始终是一个慈爱的长辈。
(刘丽玥)
生命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在时光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里,那些已经离我而去的家人是否会变回我还没认识的家人呢?他们的出现,影响甚至改变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他们在我生命里徘徊时所留下的痕迹吧。人的一生真的很奇妙,仿佛冥冥之中就要与注定的人相遇、相识、相知,最后再离别。而每一个相遇的人都会影响你人生的微小部分,这是那些人改变你的过程,也是你成长的过程。
所以,他们从来不曾离开我。
(蓝云舒)
《为黛西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
导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Bruce Beresford)
主演: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杰西卡·坦迪(Jessica Tandy)上映时间:198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