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和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伊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其本质在于“重释”、批判“现代性”,它是对起源于希腊的西方形而上学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的反思、质疑和批判。
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理查德·罗蒂
后现代主义的英文是postmodernism,前缀“后”(post)一词在英语中有双关性,一是指“不”(not),表“否定”,二是指“高于”(hyper),表“超越”。基于对“后”的不同理解,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可分为两派,一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德里达(Derrida,1930—2004)、福柯(Foucault,1926—1984)、利奥塔(Lyotard)、德鲁兹(Deleuze),美国的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1924—1994)等,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反现代主义”,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霍伊(Hoy)、格里芬(Griffin)等,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超越现代主义”,主要特征在于建设性。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www.xing528.com)
从启蒙运动开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朝气蓬勃,资本主义急剧扩张,历史进步的脚步突然加快。但是,并非所有的人们都对历史进步抱有信心,都对未来怀有希望。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使人们对现代化的怀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战争、冷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威胁、人口膨胀等构成了一幅阴暗的画面。这幅图画足以使人们对历史进步的观念产生怀疑,对人类未来失去信心。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了乌托邦,以一种反希望的形式构想了希望,以一种反伦理的形式构想了伦理,以一种反上帝的形式构想了天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