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后历史研究繁荣,近现代史学流派简析

改革开放后历史研究繁荣,近现代史学流派简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开始复苏,历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逐渐摆脱了简单化和公式化的毛病,强调研究工作要从历史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和原则出发;研究领域多方面拓宽,研究课题更加贴近现实和注重学科的生长点;重视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借鉴西方近现代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一些传统的历史观念和认识受到了挑战,对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评价;涌现了一批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史学队伍出现了新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历史研究繁荣,近现代史学流派简析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开始复苏,历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逐渐摆脱了简单化和公式化的毛病,强调研究工作要从历史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和原则出发;研究领域多方面拓宽,研究课题更加贴近现实和注重学科的生长点;重视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借鉴西方近现代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一些传统的历史观念和认识受到了挑战,对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评价;涌现了一批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史学队伍出现了新的力量。

这一时期,撰写和出版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中国通史著作,是中国通史著述最为繁荣的时期。如范文澜主编、蔡美彪续编的《中国通史》10卷本,白寿彝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本,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等先后经修订重版。另外,高校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国通史的研究和课程日益增多。

政治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农民战争史,政治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成为新的关注重点。其代表性的成果有白钢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陈高华、钱海皓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军事制度史》等。

经济史研究得到全方位发展,获得了丰硕成果。学者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等问题展开讨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特点及其现代化道路作全面的认识。代表性著作有周自强、林甘泉、高敏、宁可、漆侠、陈高华、刘重日、方行等任分卷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9卷本),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5册),孙健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通史》(3册),胡如雷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傅筑夫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4卷本)等;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卷),赵俪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郑学檬主编的《中国赋役制度史》,王成柏的《中国赋税思想史》,赵靖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龙登高的《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钟兴永的《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等;中国古代经济部门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游修龄的《中国稻作史》,吴慧的《中国历代亩产研究》,郭正忠的《中国盐业史·古代编》,范金民的《江南丝绸史研究》,杨宽的《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潘吉星的《中国造纸技术史稿》,冯先铭等的《中国陶瓷史》,吴慧主编的《中国商业史》(4卷本),张海鹏主编的《中国十大商帮》等。

文化史是新时期最早引人注目的热门研究领域。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文化通史类代表性的专著有萧克任编委会主任的《中国文化通志》(100卷),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周积明的《中国文化史》,谭家健主编的《中国文化史概要》等。中国文化史的专题研究更是成果斐然,主要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蓦然回首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生活文化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风俗丛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神州文化丛书”、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的“中华本土文化丛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文化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江湖文化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丛书”等。

社会史也是新时期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社会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受到人们的重视。代表性的专著有龚书铎任总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8卷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组织编写的多卷本《中国社会生活史》,冯尔康主编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另外还出版了一系列的社会史研究丛书。

区域史研究在新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徽学和边疆史地研究成为发展较快的两个分支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徽学逐渐成为以徽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领域,出版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等重要资料集,以及叶显恩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张海鹏等主编的《徽商研究》、王世华的《富甲一方的徽商》、李琳琦的《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等一系列专著。边疆史地研究出版了5套丛书、丛刊,即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边疆史地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边疆史地文库”,以及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资料丛书”和“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等。

思想史和史学史研究也取得了新成果。代表性著作有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卢钟锋的《中国传统学术史》,陈祖武的《中国学案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郭朋的《中国佛教思想史》,卿希泰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等。史学史方面的著作有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陈清泉、苏双碧等编的《中国史学家评传》,瞿林东的《中国史学史纲》,吴寿祺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史》等。

一百年来中国历史研究的历程,是一条曲折的但却不断前进的历程,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近现代是一个不可遏止的趋势。中国史学在历史观上,从朴素的唯物观点和朴素的进化观点发展到近代进化论,又从近代进化论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要不断革新、前进,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1]胡逢祥、张文建著:《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张书学著:《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补》,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1949年10月。

[3]钱穆著:《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3页。

[4]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第4期,1940年2月。后收入《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

[5]许冠三著:《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6]盛邦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5期。

[7]参见侯云灏《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略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8]以下引文,均见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版。

[9]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10月。

[10]郑师渠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

[12]同上,第276页。

[13]《癸卯狱中日记》,《章太炎全集》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44页。

[14]《鲁迅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378页。

[15]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6页。

[16]姚奠中等:《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17]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3页。

[18]章太炎:《论经史儒之分合》,《国风月刊》卷八,第5期(1935年12月)

[19]章炳麟著:《章太炎全集》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371页。

[20]胡适著:《胡适文集》第3册,欧阳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1]胡适著:《胡适文集》第1册,欧阳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22]《胡适文集》第2册,第558页。

[23]《胡适文集》第5册,第361—362页。

[24]《胡适文集》第3册,第370页。

[25]胡适著:《胡适文集》第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0页。

[26]同上,第226页。

[27]同上,第265页。

[28]同上,第1册,第265页。

[29]同上,第5册,第105页。

[30]《胡适文集》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175页。

[31]同上,第5册,第105页。

[32]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33]《胡适文集》第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34]傅斯年著:《史学方法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35]傅斯年著:《史学方法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36]同上,第48页。

[37]同上,第58页。

[38]同上,第60、63页。

[39]同上,第61页。

[40]《〈史料与史学〉发刊词》,《傅斯年全集》第4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356页。

[41]傅斯年著:《史学方法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

[42]《傅斯年全集》第4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500页。

[43]傅斯年著:《史学方法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44]《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45]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学衡》第45期,1925年。

[46]焦润明:《傅斯年与科学史学派》,《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47]傅斯年著:《史学方法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

[48]何兹全:《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49]何兹全:《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50]胡适:《傅孟真先生遗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页。

[51]杜维运:《傅孟真与中国新史学》,《当代》(台北)第116期,1995年12月。

[52]黄现璠:《回忆中国历史学会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讨论》,《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

[53]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未注明者,均出自此序。

[54]胡适著:《胡适文集》第2册,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55]引自耿云志著《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56]《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中国哲学》第6辑;《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1页。

[57]顾颉刚:《创造古史是为适应环境》,顾洪编:《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58]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59]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古史辨》第一册,第67页。

[60]傅斯年:《谈两件〈努力周报〉上的物事》,《古史辨》第二册,第299页。

[61]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87页。

[62]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古史辨》第一册,第17—18页。

[63]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64]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6页。

[65]顾颉刚著:《当代中国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66]杨宽著:《中国上古史导论·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67]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三册《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68]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见《古史辨》第一册,第22页。

[69]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4页。

[70]顾颉刚:《答刘胡二先生书》,《古史辨》第一册,第99—101页。

[71]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顾颉刚先生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72]同上,第19页。

[73]刘起釪著:《古史续辨·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74]刘掞藜:《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第83页。

[75]胡堇人:《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古史辨》第一册,第79页。

[76]柳诒徵:《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古史辨》第一册,第218页。

[77]柳诒徵:《正史之史料》,《史地学报》二卷3期。

[78]柳诒徵:《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古史辨》第一册,第222页。

[79]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版,第502页。

[80]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补》,商务印书馆1936版,第93页。

[81]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2页。

[82]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5页。

[83]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见《古史辨》第一册,第28页。

[84]《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3日第11版。

[85]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4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86]参考林甘泉《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87]王国维著:《王国维文集》第4册,第2页。

[88]张荫麟:《评近人对中国古史之讨论》,《古史辨》第二册,第172页。

[8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90]《王国维文集》第4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91]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92]王煦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93]郭沫若著:《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94]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95]王国维著:《人间词话》,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www.xing528.com)

[96]张荣芳著:《近代之世界学者陈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97]同上,第155页。

[98]陈垣著:《通鉴胡注表微》,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1页。

[99]同上,第51、48页。

[100]张荣芳著:《近代之世界学者陈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101]严耕望著:《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102]陈垣著:《通鉴胡注表微·后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103]钱穆著:《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6页。

[104]钱穆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3页。

[105]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页。

[106]钱穆著:《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6页。

[107]同上,第14页。

[108]钱穆著:《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页。

[109]钱穆著:《中国史学发微》,第91页。

[110]钱穆著:《文化学大义》,台湾中正书局1983年版,第14页。

[111]郭齐勇、汪学群著:《钱穆评传》第2章,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12]钱穆著:《中国历史精神》,香港增附三版1964年,第5—6页。

[113]钱穆著:《中国史学发微》,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01页。

[114]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页。

[115]同上,第14页。

[116]同上,第15页。

[117]钱穆著:《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

[118]钱穆著:《师友杂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39页。

[119]《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严耕望著:《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234页。

[120]余英时:《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钱穆与近代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21]季羡林:《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76页。

[122]刘以焕著:《国学大师陈寅恪》,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123]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台湾《传记文学》第16卷第3期,1970年3月出版。

[124]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

[125]陈寅恪著:《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9页。

[126]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127]陈寅恪著:《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7页。

[128]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4页。

[129]同上,第202页。

[130]王永兴著:《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成就与治史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1]《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6页。

[132]《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133]《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83页。

[134]《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资料选辑)》(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135]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13册《社会史和社会性质论战(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136]李季著:《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版,第181页。

[137]同上,第268页。

[138]王宜昌:《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比较研究》,《文化批判》第1卷第6期,1934年10月15日。

[139]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140]王宜昌:《渤海与中国奴隶社会》下篇,《中国经济》第3卷第6期,1935年6月1日。

[141]顾一群等著:《王礼锡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142]同上,第58页。

[143]王凡西著:《双山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144]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13册《社会史和社会性质论战(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145]《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13册,第18页。

[146]《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13册《社会史和社会性质论战(上)》,第29—30页。

[147]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13册《社会史和社会性质论战(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148]陶希圣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149]陶希圣著:《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新生命书局1929年版,第195页。

[150]李洪岩著:《史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151]胡适:《我们走那条路》,《胡适文集》第5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152]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153]陶希圣:《编者的话》,《食货》半月刊,第1期。

[154]陶希圣著:《潮流与点滴》,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1979年版,第97页。

[155]顾颉刚著:《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156]周子东等著:《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157]韩托夫:《关于中国社联的一些回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纪念专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158]《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159]《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底决议案》(1928年7月9日),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6、339页。

[160]《社会之基础知识》,《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58页。

[161]《中国产业革命概观》,《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8页。

[162]朱镜我:《改组派在革命现阶段上的作用及其前途》,《新思潮》第6期;《中国目前思想界底解剖》,《世界文化》第1期;《民族解放运动之基础》,《新思想》第7号。

[163]李洪岩著:《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164]《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9页。

[165]何干之著、何练编:《何干之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16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167]《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7页。

[168]转引自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中国农村》第1卷第6期,1935年3月。王宜昌:《论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答覆并批评薛暮桥钱俊瑞两先生》,《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新知书店1936年第3版,第103—105页。

[169]王宜昌:《关于中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第113—114页。

[170]孙冶方:《农村经济学底对象》,《中国农村》第1卷第10期,1935年7月。

[171]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中国农村》第1卷第6期,1935年3月。

[172]陶直夫(钱俊瑞):《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中国农村》第1卷第11期。

[173]何干之著、何练编:《何干之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

[174]罗梅君著,孙立新译:《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年代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175]李泽厚:《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l987年版,第70页。

[176]《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4页。

[177]同上,第759页。

[178]《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8页。

[179]同上,第724页。

[180]同上,第728页。

[181]同上,第538页。

[182]《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267页。

[183]同上,第268页。

[184]同上,第644页。

[185]同上,第361页。

[186]同上,第762—763页。

[187]《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5页。

[188]何干之著、何练编:《何干之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313页。

[189]董作宾著:《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14页。

[190]顾颉刚著:《当代中国史学》,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100页。

[191]吕振羽著:《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0页。

[192]同上,《初版序》。

[193]翦伯赞著:《历史哲学教程》修订4版,新知书店1947年,第170页。郭沫若著:《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1页。

[194]张传玺著:《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195]《纪念侯外庐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196]侯外庐著:《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

[197]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198]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序》第1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