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史学流派解析—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产生

近现代史学流派解析—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产生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顾颉刚认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对古文经和上古史系统的怀疑,知道这些材料大都靠不住,但不忍有所非议。后来,胡适发表了《水浒传》考证,又给顾颉刚揭穿上古史籍的假相提供了范例。1923年2月,钱玄同写信约顾颉刚为《国学季刊》撰稿,顾便阐述自己对古史系统的看法,寄给钱玄同。在6月10日出版第10期上,钱玄同就刊登了《答顾颉刚先生书》的长篇复函,赞同顾的观点。

近现代史学流派解析—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产生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唯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52]

古史辨派的开创者顾颉刚

1913年顾颉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入北大哲学学习。他身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受到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影响,尤其佩服胡适的新思想。他在《古史辨·自序》中说,哲学系中讲《中国哲学史》一课的,第一年是陈汉章(字伯强)讲。他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商朝的《洪范》。因为顾颉刚认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对古文经和上古史系统的怀疑,知道这些材料大都靠不住,但不忍有所非议。第二年,改请胡适来教,许多同学都认为他才从美国回来,讲不好。胡适不管以前的课业,重编讲义,头一章是“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许多同学都不以为然,但顾颉刚却认为“胡先生讲得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他的议论处处合于我的理性,都是我想说而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的。”他让同一宿舍的国文门傅斯年(字孟真)去旁听了,傅斯年也很满意。“从此以后,我们对于适之先生非常信服”,进一步增强了上古史靠不住的观念。[53]

1919年1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对整理国故的作用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说:“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54]这些话,都说到了顾颉刚的心里,激发了顾颉刚固有的观念。后来,胡适发表了《水浒传》考证,又给顾颉刚揭穿上古史籍的假相提供了范例。他说:“那数年中,适之先生发表的论文很多,在这些论文中他时常给我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我都能深挚地了解而承受;并使我发生一种自觉心,知道最合我的性情的学问乃是史学。”

1920年顾颉刚毕业后,留任北京大学国学门助教,在图书馆编目,参加了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工作。他和胡适、钱玄同来往的过程中,胡适、钱玄同的思想方法和疑辨精神,对顾颉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适之先生带了西洋的史学方法回来,把传说中的古代制度和小说中的故事举了几个例,使人读了不但要去辨伪,要去研究伪史的结果,而且要去寻出它的渐渐演变的线索。”(www.xing528.com)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1913年到北京高等师范执教,连续在京师范大学任教授20余年。其中1917—1927年,兼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他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汉字简化的倡导者,1934年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他极力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古史。他认为研究国学的第一步便是辨伪,“我们是决心要对于圣人和圣经干‘裂冠毁冕’‘撕袍子’‘剥裤子’的勾当的”。[55]可见他的疑古精神是何等深彻猛烈。钱玄同多次鼓励顾颉刚不仅要辨伪书,也要辨伪事;不光伪书、伪事值得辨,许多经书也值得辨,以为经书的辨伪与诸子的辨伪有同等之重要。这一切更增添了他辨伪的信心,他立志要澄清上古时期虚妄的传说。

1921年11月,在胡适的提议下,顾颉刚开始搜集整理清代姚际恒辨伪的资料,后来又点校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到了这时候,一本薄极的书就牵引到无数书上,不但我自己的书不够用,连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书也不够用了,我就天天上京师图书馆去。”他在京师图书馆坐了一两个月,注解没有做成,“但古今来造伪和辨伪的人物事迹倒弄得很清楚了”。为了总结前人辨伪的成绩,顾颉刚提出了编辑《辨伪丛刊》的意见,主张把历代辨伪的文字逐集出版。辨伪的内容渐由辨伪书扩及到了辨伪事,辨伪书从“子”书扩大到了“经”书,辨伪著作也由姚际恒扩大到崔述、郑樵,以及东汉的王充。通过整理前人的辨伪著作,顾颉刚、钱玄同等对前人辨伪成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22年的春天,顾颉刚因祖母病重返回江苏。胡适为了他的生计,又介绍他为商务印书馆编纂《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他以为只有把《诗经》《商书》和《论语》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就可草成一篇《最早的上古史的传说》,结果却发现了一个大疑案,原来尧、舜、禹的地位有问题。发现他们“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古史“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这一假说更加成熟了。

1923年2月,钱玄同写信约顾颉刚为《国学季刊》撰稿,顾便阐述自己对古史系统的看法,寄给钱玄同。“想不到这一个概要就成了后来种种讨论的骨干!”4月胡适到沪看病,要顾为他主办的《每周评论》的增刊《读书杂志》撰稿,顾颉刚因为没收到钱玄同的复信,就把给钱玄同信中的观点,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为题,发表在1923年5月《读书杂志》第9期上。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6月10日出版第10期上,钱玄同就刊登了《答顾颉刚先生书》的长篇复函,赞同顾的观点。但柳诒徵、刘掞藜、胡堇人(名祥木)等表示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历时9个月,使古史讨论走向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