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派行政首脑邓实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广东顺德人。生于上海,早年丧父,与弟邓方(字秋门,近代知名诗人)相依为命。从青年时代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讲求有用之文,想以学问报效国家。19岁南归广东,在经学名家简朝亮的简岸草堂就读,与同学黄节结为知交。1902年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介绍西方学说。他认为15世纪是欧洲古学复兴之世,20世纪则是亚洲古学复兴之世。西学传入,很多人感到吃惊,实际上西学与我国先秦诸子的思想大都相符。所以,学问无所谓中西,无所谓新旧,只有把古今中外的学问“会而通之”,才能算得上是“通人”。邓实平生致力于珍本古籍的收藏,所藏多秘籍,以清廷禁毁书为多,藏书处命名“风雨楼”,并编撰有《风雨楼书目》。在主持《政艺通报》的过程中,邓实逐步形成了保存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想法。1905年2月,他与黄节(1873—1935)等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请章太炎写发刊词。章太炎说:“同仁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国粹学报》宣传排满革命,保存国粹旧籍,形成国粹派。
国学保存会的开办费500元是邓实和黄节两人捐助的,邓实捐了300元,黄节捐了200元。国学保存会每月活动一次,聘请刘师培等人为讲师。为保存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邓实等国粹派同人准备在上海四马路建立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收藏大量珍本古籍。1906年10月,藏书楼建成开放,约有藏书六万卷,其中邓实捐存了3000册,各种旬报1000册,黄节捐存了4000册,刘师培捐存了660册。藏书楼的宗旨是:庋藏古今载籍,搜罗秘要图书,以供本会会员及会外好学之士观览。它不仅向国学保存会同人开放,也对社会上的好学之士开放。开放的时间是每日的上午8时至下午5时,专门辟有一阅览室供读者阅览;进楼阅书须购买阅书券,阅书券分三种,一日券每张五分,一月券每张一元,长年券每张十元。藏书楼编有藏书目录供读者查询,对阅者来说甚为便利。顾颉刚到上海,就曾经到藏书楼看过书。邓实不是一个大实业家,也不是一个官僚,他为了收藏古人之书已达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但国学保存会的各项活动还是艰难地开展着。
废除科举制度后,新式学堂应运而生,需要大量的教科书,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国学教科书,不是译自日本,就是草率而成,应用价值不大。国粹派认为,新式国学教科书是普及国学最重要的工作,所以计划用两年时间,按照新式学堂的章程,重新编写五种国学教科书,把我国五千年学术中精要大义,皆融会在教科书之中。少年学习之后,能对国学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再去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才能成就大事业。这五种教科书是: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中国文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地理教科书。教科书出版后,公私学校,无不采用,当作课本,清政府的学部也予以承认,并夸赞教科书宗旨纯正,文理明通。刘师培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则被学者赞誉为“中国史书中空前之著述”。(www.xing528.com)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邓实等人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国学保存会的会员也星散各处,国学保存会就基本上解体了。但藏书楼一直坚持到1932年,因经费困难,最后关闭,藏书由邓实捐给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书楼的关闭,也就意味着邓实藏书生涯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书画自娱的生活,但这丝毫无损于邓实藏书家的身份和国粹派的首脑地位。其主要著作有《史学通论》《政治通论》《民史总叙》《古学复兴论》《国学讲习记》《国学真论》《国学原论》《国学微论》《国学通论》《国学今论》等。
国粹派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口号,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国粹派有自己的专门组织国学保存会,有专门的学术阵地《国粹学报》,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首惠福里,有比较周密的管理制度,如财务报告制度,有专门的藏书楼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面辰字24号;还曾经组织编写《国学教科书》《各省乡土教科书》,刊刻“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创办国粹学堂等,活动有声有色,是一个组织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术流派。[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