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格的讲话与埃里克森的著作:美国心理史学的权威与兴旺景象

兰格的讲话与埃里克森的著作:美国心理史学的权威与兴旺景象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格的讲话成为美国心理史学真正形成的标志。此外,埃里克森还写了《儿童期与社会》《甘地非暴力主义的起源》等著作,成为公认的西方心理史学的权威。美国《心理史学评论》成为主要的心理学学术刊物,可见心理史学在美国的兴旺景象。心理史学在欧洲的影响不大,二战后欧洲从事心理史学研究的人并不多。后来,心态史学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而心理史学的中心则在美国。

兰格的讲话与埃里克森的著作:美国心理史学的权威与兴旺景象

心理史学是心理学历史学跨界合作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分析人类过去的行为,阐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进而推断社会未来的发展。

心理史学发端于20世纪前期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犹太籍的神经病医生,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1900)、《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等,提出本能驱动的理论和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即原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原意即指“自己”,是自己意识到的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的冲动,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具有其独特的贡献,但他用人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来解释人的行为和历史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使历史研究陷入生物决定论的泥潭。比如《达·芬奇对童年记忆的回忆》就是弗洛伊德用心理学观点研究达·芬奇的名著。

1912年,弗洛伊德率先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达·芬奇,写出了关于达·芬奇的传记《童年的回忆——达·芬奇》。达·芬奇的性格非常奇特,他有时温柔得就像善良的女孩儿,有时又非常狂妄,怀疑一切,蔑视权威。他的绘画艺术本已达到很高水平,但却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与绘画毫无关系的科学研究活动,如研究鸟类飞行、植物的营养等。佛洛伊德认为这些矛盾反映了达·芬奇的心理变态,心理变态又根源于达·芬奇的童年经历。达·芬奇生于1452年,是一个公证人和一个农家姑娘的私生子,后来他父亲抛弃了他母亲,和一个出身高贵的姑娘结婚,达·芬奇便同母亲一起生活,直到5岁才回到父亲身边。(www.xing528.com)

佛洛伊德认为这5年恰恰是达·芬奇性格和心理形成最重要的时期,由于没有父亲,引起了他个性的严重失态,并形成了女性化的性格和同性恋的倾向。达·芬奇的母亲加倍爱抚达·芬奇,刺激了达·芬奇对母亲的依恋和早熟。他认为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实际上就是他母亲的微笑,反映了他对母亲的情感和怀念。这本书被认为是心理史学最早的著作。另外,佛洛伊德还著有《歌德对童年的回忆》《托马斯·杰斐逊心理研究》等著作。

在心理史学方面有所成就的还有法国年鉴学派学者费弗尔,他提倡历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并对心理史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拿破仑》一书中,他曾对拿破仑性格的形成进行过心理分析。

二战以后,心理史学开始在整个西方兴起,美国仍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1935年,美国史学家威廉·兰格出版了《帝国主义外交》一书中,就用心理方法分析了19世纪末英国的对外扩张。1957年12月,兰格担任了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在就职演说《下一个任务》中,呼吁把心理史学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建立一门新的史学。兰格的讲话成为美国心理史学真正形成的标志。

1958年,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出版了心理史学的经典性著作《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突破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框架,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史学的发展。此外,埃里克森还写了《儿童期与社会》《甘地非暴力主义的起源》等著作,成为公认的西方心理史学的权威。

在埃里克森的影响下,美国的心理史学迅速发展,一批年轻的学者逐渐成长,他们大都受过历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双学位的训练,年富力强,成果卓著。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已有30多所大学开设心理史学课程,借助精神分析学说撰写历史人物传记蔚然成风。美国《心理史学评论》(The Psychohistory Review)成为主要的心理学学术刊物,可见心理史学在美国的兴旺景象。

心理史学在欧洲的影响不大,二战后欧洲从事心理史学研究的人并不多。但是欧洲心态史学的成果却为人公认。1924年,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出版《中世纪的衰落》[60],对中世纪晚期人们的心态进行分析,是现代心态史学的开端。后来,心态史学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而心理史学的中心则在美国。心态史学和心理史学的区别在于,心理史学主要针对个人而言,而心态史学主要针对群体开展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