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里讲的资源“节约”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是更高层次的节约,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
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改变了过去以人类为中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传统观念,确立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充分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的理念,不能独立存在,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及协同。只有全社会形成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文化、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社会价值观等社会氛围,并投入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等,才能保障循环经济良性发展和建立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在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任何资源都要受生态规律的制约,只有遵守生态规律,同时按经济规律来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保证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循环经济顺应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证明,循环经济模式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必然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关注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措施,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作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指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经营与开发,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理论,强调天人协调思想。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1)循环经济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可以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共赢”发展。
(3)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益,具有低开采、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的特征,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18]
在微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减量化;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尽量采用清洁技术,形成清洁、节约、环保的新型企业形象。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的共生组合;要进行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绿色服务业、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对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www.xing528.com)
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模式。总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循环经济理论倡导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当中,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型社会。这与我们党倡导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社会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要,实现代际公平,又能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还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而且只有首先实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他各方面的和谐,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19]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旨在用较少原料和资源的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通过延长产品的服务寿命,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把废弃物转为资源的方法,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和谐性、需求性和高效性,而这一切正是我们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化解各种不和谐因素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应当是富裕社会,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比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其核心是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自然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资源—产品—废弃物”是环境保护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做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则是将环境与经济行为科学的构建成一个严密的和封闭的循环关系。在这一体系中,资源与产品之间在符合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关系支配下,实现了生产废物的最大减量化、最大利用化和最大资源化。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性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发展潜力丧失的背景下形成,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谐,消除资源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空心化现象”,使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时具有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新型发展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拓展,使经济增长、人口控制、资源拓展、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社会进步等和谐一致、协调同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实现合理的发展。如果我国继续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粗放型模式,必然对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思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保护环境。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将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结构向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结构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为此,人们针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各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办法,如“环境友好”“绿色技术”“清洁生产”“零排放”以及高效生产、废物回收利用、综合利用等。应该说,这些都有合理的成分,但是能够比较全面地表达人类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简洁的办法,还是循环经济。我们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产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为重点,转变观念,加强法制,构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