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海省每年给黄河补给的水量占黄河总水量的49.2%,给长江补给的水量占长江总水量的25%,给下游地区每年输送的水量近500亿立方米。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对于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青海省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带生态环境的发展。青海省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寒、干旱、自我修复能力差、生物活力受到极大限制,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一)耕地面积小
青海省多高山、草原,耕地占省域面积的比例非常小。依据青海省土地局统计,截至2015年,全省土地最新实测总面积共69.66万平方公里(0.6966亿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510.5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75%。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76%左右,包括新开垦地、休闲荒地、轮歇耕地、田草轮作地以及宽度小于2米的沟、渠、路、田埂。耕地分布不平衡,农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柴达木盆地、黄河中下段的河滩、谷地、湟水河流域、大通河流域、青海湖盆地等地区。其中东部地区耕地分布较多,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3.96%。
(二)草原退化严重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畜牧业用地面积最大。青海省的草地面积4193.3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866.67万公顷。青海地区居住人口大多以畜牧为主,早期以来,由于牧民不注重对草场的可持续利用,滥垦滥伐、超载畜牧,使得草场出现了大范围的退化现象。青海省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了1903.58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26.5%,沙化土地面积达到了1246.17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7.4%。(www.xing528.com)
(三)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青海省属于高寒地区,是一个林木及其匮乏的地区。青海省的森林面积有4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6.3%,较2010年增加1.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29%。其中天然林资源管护面积367.8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管护面积496万公顷。青海省林木稀少,主要林木分布在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孟达林区、互助北山林区、麦秀林场,祁连山原始森林、玛可河林区等地区。
(四)水资分配不均
青海省具有“中华水塔”的美誉,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而且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星罗棋布。青海省水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80条。全省年径流总量为611.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总径流量的1.8%,澜沧江总径流量的17%,黑河总径流量的45.1%从青海省流出。每年从青海省流出的水流有596亿立方米。青海省的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达到了281.6亿立方米。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个,省内湖水总面积13098.04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青海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长江、澜沧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工农业经济总量少,需水总量小。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人口多,耕地面积大,工农业用水量大,但水资源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