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研究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安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思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安全。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应当从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和谐互动的角度,切实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研究

(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理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经济和环境双赢,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最小化,将这种负荷和影响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良性循环。有人说,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已包括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实则正相反。在国际社会,一般认为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念方面,资源节约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使用率,如节水、节地、节能等,但不能涵盖环境友好所包括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等要素,也达不到环境友好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伦理层次。在经济方面,资源节约可以提供“节流”措施,而环境友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统筹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发展。在政治方面,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多地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等措施降低环境成本,解决更为广泛的国计民生问题。在文化方面,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为关注生产和消费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强调生活质量、生活内涵、生活意义的幸福指数,有很强的道德文化传承价值。

当前,环境恶化已经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指明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自然环境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摇篮,“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因此,人类绝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把自然界作为自己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场所和工具。对自然界的态度只能是协调,而不是征服;只能是和睦相处,而不能肆意掠夺、破坏和践踏。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又是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分不开的,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必须做出历史性选择,维护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当前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安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思路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安全。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应当从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和谐互动的角度,切实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来讲,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1.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纵向公平性原则适度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以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和水草滩面积为例,甘南藏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即由20世纪60年代的50%,降到目前的不足24%,水草滩面积由1982年的120万亩缩小到目前的30万亩。照此下去,未来各代人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违反了世代之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享有同等权利的纵向公平性原则。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来说,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应从“增长第一”、追赶东部地区等传统战略中摆脱出来,根据自身特点,正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作为首要战略任务,适度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

2.根据生态区划原则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指在不断努力获得更多资源的同时,在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就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总体水平而言,使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选择空间不被缩小。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应调整人类活动区域,根据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区划原则,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区。

自然生态保护区主要指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周围和其他适宜地区专门划分出区域保护。一是神山神水保护区。被当地群众确定为神山的主要有阿尼玛卿雪山、太子山、迭山、积石山、莲花山以及各地大小不等的神山等。确定为神湖的有尕海湖、常爷池等;二是农村民居及其环境。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民居一般依山而建,用石板石块建起二层石碉房,建在山坡上既不占良田,又同山坡融为一体。(www.xing528.com)

自然人文生态保护区主要指在人文遗址周围和其他适宜地区专门划分出区域保护。一是寺院及其所属地。长期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精美绝伦的自然人文生态景观。这些景观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寺院建筑便是一例,甘南藏族自治州有藏传佛教寺院150多座,大多数建在山清水秀之处,拥有自己管辖的地区、山林或草山;二是文化遗迹。甘南高原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的拉卜楞寺、禅定寺、八角城遗址、羊巴古城、牛头城、峰迭古城、明代边墙等,都是古文化遗址,要将它们与周围环境划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进行保护。

3.突出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观念、文学艺术等构成的统一体。解决生态问题,除了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一种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的生态伦理观,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1979年发表的《绿色和平年鉴》倡导:“必须要用那种把所有植物动物都纳入法律、道德和伦理关怀中来的超人本主义价值观来代替人本主义的价值观。”甘南藏族自治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积极的生态伦理观念、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乡规民约和习惯法等方面:

(1)珍惜自然生命的世界观。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的脆弱、自然资源的珍贵,藏族生态文化以保护自然环境、爱惜自然资源为出发点。藏族人的观念与行为,他们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都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并以此为主导而展开延伸的。保护自然,珍惜一切生物生命是藏族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2)和谐中和的人生观。藏族生态文化以综合思维模式为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其最重要的观念是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与相互联系观念。出于对自然的崇敬,出现了对自然的禁忌,凡神圣的都带有禁忌特征。有神山、神水的地方以及寺院所处的区域,都成为神圣的自然保护区,任何人都不能触犯神地及其范围内的生物,保护了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他们身居高寒荒原,但其意化荒凉为优美,将自己的故乡审美化、艺术化,使其居住地带上了神奇而吉祥的色彩,这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尚美与生命世界的和谐美的领悟。

(3)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在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藏族生态文化更注重保护。保护整体环境,保护一切生物,是藏族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上,藏族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便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呈现出注重精神需求而抑制物质生活的倾向,在清贫的物质生活环境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在对消费生活的选择中,藏族更注重节制、勤俭。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生态文化主张个人服从社会,认定自然的产物归自然,社会的财富归集体,个人无权占有自然界与社会中的物产。

(4)良性互动的生产方式。无论是放牧业结合农耕方式,还是游牧方式,都体现了与甘南藏区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特点。以游牧方式为例,生产方式已形成了适应高原环境的机制和策略:保持、维护一定区域面积和草地,使之能持续承载各类动物的生存;巧妙利用不同季节气候变化规律与草场分布状况,确定合理放牧强度;控制草原载畜量,使之既不超出草场生产力总量限度,又避免与草原生态环境中其他生物争食;依据不同区域、畜群,合理搭配,轮换放牧;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适时放牧,不能过早亦不能过迟。

4.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互相助益和渗透的复合经济的基础上,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条件下,实现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最佳结合和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生态林业、生态农牧业、水电水利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小城镇等内容。

生态林业方面,历史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林业是以采伐为重点,以木材加工、运输为辅的行业,但是,从发展生态经济的角度来讲,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它提供的木材及土特产品的价值。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生态林业发展方面应转变观念,大力发展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心的生态林业。

生态农牧业方面,历史上甘南藏族自治州由于片面追求粮食自给,大量进行陡坡种植,致使农业的效益一直很低。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生态农牧业应当形成以森林系统为基础的林农系统、林牧系统、林工系统,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草畜系统,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系统,通过减少粮食种植,增加有市场的经济林木的种植,促进畜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牧业产业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