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常规课和精品课

三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常规课和精品课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小结回顾,摘抄积累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第一次学习了略读课文,按照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在和同学们的交流分享中自己学懂了课文。

三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常规课和精品课

楼叶菲

教材分析

这是本套教材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课题序号旁用了星号标明。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出示了学习任务;课文的最后有两个小泡泡,教给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本课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先生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品质。当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先生的教学形式都与现在学校的上课情景相差甚远,教学中应结合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识记“诵”“例”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通过结合视频、做动作等方法理解“咿咿呀呀”“戒尺”“厉声”“鸦雀无声”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3.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谈话导入,初识“略读”

1.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孙中山先生的资料,现在来说一说你认识的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提取关键信息,增加学生对孙中山的了解)

2.过渡:刚才我们交流的都是孙中山长大后的成就,那他小时候是怎么读书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观察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题前加了星号,表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4.略读课文和以前学习的课文在编排上有什么不一样?赶快打开语文书找一找。

5.全班交流,随机点拨。

(1)课题下方有两行小字:这两行小字叫作“学习提示”,通常会提示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2)课文最后有两个小泡泡,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小泡泡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3)没有课后题和要学写的生字。

二、依据提示,学习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正音。

(1)出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正音。(重点读准含有多音字的词语:“背诵”“圈了一段”“挨打”,以及容易读错的词语“照例”)

2.明确要求:默读学习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有哪些。

随机出示:

(1)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3)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小泡泡里提示的方法,带着这三个任务来学习课文。(www.xing528.com)

3.了解大意: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运用补充课题的方式说一说。

出示:___________(谁在什么情况下)不懂就要问,___________(结果怎么样)。

自由说,指名说。

4.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细细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认识和理解。

(3)全班交流,随机点拨。

①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a.交流体会读书的形式: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播放旧时孩子读书视频,理解“咿咿呀呀”)

b.交流体会先生讲课方式:学生读熟了就背,先生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c.相机了解“私塾”:(出示课文插图)旧时私人办的学校,通常会由一位先生带着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在私塾里,读书形式就像课文写的这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②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a.交流体会读书的样子。(出示词卡:摇头晃脑)读读词语,再做做样子。

b.交流体会同学们的反应。(出示词卡:鸦雀无声)乌鸦麻雀最爱叽叽喳喳不停鸣叫,“鸦雀无声”表明——非常安静。

c.同学们刚才还在“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读得起劲,现在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原因啊?(被孙中山的一问吓呆了)

③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a.交流体会“戒尺”:观察插图,找戒尺。猜一猜戒尺用来干什么?(私塾先生用来体罚学生的木板

b.交流体会“厉声”:谁来当先生,读读这句话?像这样严厉地大声说话,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表示就是——厉声。齐读先生的话。

c.现在,你知道同学们被孙中山那一问吓呆了的原因吗?随机出示句子: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正音“挨打”,“挨”表示忍受的时候读第二声,如:挨骂、挨饿;表示靠近的时候读第一声,如:挨挨挤挤。

5.联系实际,发表看法。

(1)引读:面对手拿戒尺,说话严厉的先生,孙中山却说——

出示句子: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对比:孙中山认为读书的时候应该——不懂就要问。听到他向先生提问时,同学们的做法却是——鸦雀无声。

(3)发表看法:孙中山差点挨打也要提问,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

(4)联系实际: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该怎么做?(回扣课题:不懂就要问)

三、小结回顾,摘抄积累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第一次学习了略读课文,按照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在和同学们的交流分享中自己学懂了课文。真了不起!我们还知道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有——齐读小泡泡里的话。

2.我们积累了很多有新鲜感的句子,请你选择一句摘抄下来。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