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好以“莲脸”二字形容人的面容姣好,这在隋唐时代的诗篇与小说中多有体现:“自知莲脸歇,羞看菱镜明”[32];“电影开莲脸,雷声飞蕙心”[33]。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提及“莲脸”二字:“道你眉黛青颦,莲脸生春,倾国倾城,有太真之色。”[34]
但是,“莲花”或“莲脸”并不限于描绘女子的玉颜。武则天的两位男宠张易之与张昌宗皆貌美如莲,宰相杨再思曾如此阿谀奉承张昌宗:“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只是莲花似六郎。”[35]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世人之爱莲花,更多是因为莲花有着不凡的气质。众所周知,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作《爱莲说》一文,他目此花为花中君子。周敦颐对莲花的沉醉,正如屈原之于兰花,陶渊明之于菊花,白乐天之于牡丹。
除却《爱莲说》之外,周敦颐还留有《对莲》一诗,诗云:
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
白羽频挥闲士坐,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昔年,笔者的父母亲曾有莲花与荷花是否同属一物之辩。父亲以“荷花老来结莲子”的俗谚,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势,坚持认为荷花即莲花。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事无巨细,那就求诸典籍吧!辞书之祖《尔雅》记载:“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曰:“(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晋代的《古今注》又载:
芙蓉,一名荷花,生池泽中,实曰莲。[36]
一言以蔽之,荷,古人称之为芙蕖或芙蓉,其茎叫作“茄”,其叶曰“蕸”,其花名“菡萏”,果实唤作“莲”,根呼为“蔤”或“藕”,莲芯则被称为“薏”。
查阅典籍,发现“莲花”的称呼在东汉的史料中就已经出现。而较早记载荷这一植物的典籍《尔雅》,虽然其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但学界认为最晚应当不晚于西汉初年。所以,荷花的称谓可能比莲花更为古老。不过,“莲”在早期曾作为荷花的果实—莲子的称呼,这点是不容置疑的。(www.xing528.com)
“荷”与“莲”这两个称谓历来就有些模糊不清,比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既有“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有“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荷与莲,古人也分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俗语中所谓的“有藕是荷,无藕是莲”的论断,则显然将莲花与睡莲混为一谈了。
莲花
吴新世摄
莲花
吴新世摄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莲繁盛于酷热的盛夏,其叶可清热解暑,花瓣可消暑热止渴,正好用其克制暑毒。此外,莲梗能通气宽胸;莲子能健脾止泻;莲芯能清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藕节还有解酒毒的功效呢!可以说,莲花全身都是宝,甚至莲须、莲蓬、莲柄等也均可入药。
以莲为馔,在古代就是一种风尚。
古人曾将莲花制成饼餤。据《清异录》载,郭进家擅长制作莲花饼餤。分装在15个隔断的空间中,每个小空间内放置一枝莲花,共15个花色。
北宋颇负盛名的书法家、诗人郑文宝以莲为主要食材创制云英。《清异录》的作者陶穀品尝此馔以后,“酷嗜之”,于是郑文宝便以配方相赠。其法为:取莲藕、莲子、菱角、芋艿、鸡头米、荸荠、慈菇、百合等食材,洗净后混合,用刀细切细剁后再配以瘦肉糜蒸烂,其后放风前吹晾片刻。接着,将其用石臼捣得极细,加入适量蜜糖再入锅蒸熟,然后取出再捣,使这些食材均匀地融为一体。最后,将它们揉作一团后静置冷却,待变硬后用刀切食即可。[37]
荷叶与荷花相似,都有一种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清香,一丝一缕,沁人心脾。在暑气逼人的夏日里,或许没有什么饕餮大餐会比一碗葱翠莹润的荷叶粥更能勾起食欲了。荷叶粥取材十分便宜,唯粳米、冰糖、荷叶而已。取适量粳米煮粥,待粥熟后加少许冰糖搅匀,此时趁热将荷叶撕碎覆盖在粥面上,待粥呈淡绿色即可取出荷叶,一道健肺益寿、清热润肺、凉血止血的荷叶粥即成。
老济南历下有一道历史悠久的风味菜,名曰“酥炸荷花”。在白荷花微绽之际,选取花蕊间最鲜嫩部分为食材。民间传统做法相当简便,将花瓣在和入鸡蛋、白糖搅拌均匀后的面粉糊中一拖,入油锅炸至金黄即可。至于馆子里,此馔的烹制则稍显精致。厨子们会在花瓣间羼入豆沙,至于鸡蛋则换成蛋清,之后便如前法入锅内煎炸,出锅后撒入少许桂花。这道酥炸荷花萦绕着荷花与桂花相融后的悠远香气,入口齿颊生香,舌尖甘美,一尝倾心。
而在江南,最有人情味的风味小吃当数糯米糖藕。新鲜出锅的糖藕热气迎面、清香可掬,咬上一口,莲藕、红枣、桂花、蜂蜜、冰糖水乳交融后的馨香在口中齐聚,绵软甘糯、妙味无穷,令人欲罢不能。此时的你,恐怕早已忘却塞糯米时那种不胜其烦的感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