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吃奶粉男人的战斗力:用食物解析历史

吃奶粉男人的战斗力:用食物解析历史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宝宝们都爱吃的奶粉,在诞生之初竟然是给男人吃的,而这群吃奶粉的男人绝非因为生病或者身体虚弱,恰恰相反,这是一群身体健硕、生龙活虎的男人。相传在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之前,一名叫慧元的蒙军将领偶然间发明了奶粉。奶粉的诞生解决了军队长途跋涉时军粮携带、保存不便的难题,使士兵能够及时补充营养,也为蒙古铁骑驰骋沙场提供了极大的后勤支持。平时蒙古人“饮马乳以塞饥渴”,一匹母马的马奶通常可以供三人食用。

吃奶粉男人的战斗力:用食物解析历史

宝宝们都爱吃的奶粉,在诞生之初竟然是给男人吃的,而这群吃奶粉的男人绝非因为生病或者身体虚弱,恰恰相反,这是一群身体健硕、生龙活虎的男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传在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之前,一名叫慧元的蒙军将领偶然间发明了奶粉。首先将奶倒入大锅之中煮沸,然后捞出上层浓稠的部分,再把剩余部分放在太阳下暴晒,直到晒干成粉末。奶粉的诞生解决了军队长途跋涉时军粮携带、保存不便的难题,使士兵能够及时补充营养,也为蒙古铁骑驰骋沙场提供了极大的后勤支持。

公元13—14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率领的蒙古铁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他们披坚执锐、摧枯拉朽般地席卷欧亚大陆,开疆拓土,灭国无数,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大帝国。在如此强悍的蒙古铁骑面前,即使是拥有高度文明的赵宋王朝也未能摆脱被其灭亡的命运。

公元1273年的正月,繁华的南宋国都临安还沉静在一片祥和的过年气氛之中,而在千里之外的襄阳却是另一番景象,城内丝毫感受不到春节的气息。自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以来,蒙古大军围困襄阳城已达6年之久,围城期间南宋朝廷虽组织多次救援,但由于蒙军实力强大以及宋军将帅之间内耗严重,数次救援均以失败告终。彼时的襄阳城内已经是“衣装、薪刍断绝不至”[1]的极度艰难局面。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在于其拥有足以自守的防御体系,更是因为它有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顺江东下可挺进淮、浙,盘踞江东;往南可入江陵,沟通洞庭;沿汉水西上可达汉中,经略川陕;向北直穿南阳盆地,可以逐鹿中原。对立足于长江以南地区的南宋朝廷来说,襄阳城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国祚。这也是蒙军死盯着襄阳不放的原因。

同年二月,在蒙军源源不断的强大攻势之下,孤城襄阳最终失陷,守将吕文焕举城投降;三年后,国都临安陷落;公元1279年,蒙古大军追击南宋残余势力至广东崖山,《宋史》中这样记载陷入绝境的南宋王朝: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2]

双方在广东崖山海域爆发大规模海战,最终宋军败、崖山破,大臣陆秀夫[3]来到宋少帝赵昺所在的船上,深知他们已不可能逃脱,又怕小皇帝被俘受辱,于是先用剑把自己的妻儿赶入海中,随即背负着年仅7岁的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天水一朝,共立国三百余载,其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令世界瞩目,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孱弱的外交和军事,在遭受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外族的军事侵扰下,宋廷只能卑辞厚币,称臣纳贡,最终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可悲可叹!(www.xing528.com)

似乎扯远了,说回到蒙古。蒙军强大的耐饥力与战斗力跟其完善的后勤补给是分不开的,除了传说中的奶粉,蒙古士兵们到底是吃什么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揭开蒙古军粮的奥秘。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4]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作为游牧民族,蒙军的补给方式与中原军队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在政权初立,开疆拓土时,其多采用“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掠夺性补给方式。《孙子》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5]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征战时不会再征集新的兵员,粮草也不会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皆从国内取用,粮草在敌国就地解决,如此军队的粮草补给就充足了。诸如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早期也都采用这种方式来获取粮草和军需物资,契丹人将这种补给方式称为“打草谷”。“胡(契丹)兵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数千骑分出四野劫掠人民,号为‘打草谷’。”[6]“以战养战”的补给方式既能快速凝聚军队战斗力,又能减轻行军负担,大大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再加上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所以往往能以最迅猛的速度对敌军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在多次突袭战中效果更是显著。也正因为如此,蒙古铁骑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依然能横扫敌国、所向披靡。

但是“以战养战”的补给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为粮草大部分需要从敌方掠夺而来,自身携带的粮草必然不多。而一旦守军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坚守在城池里不正面交锋,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战又极其难打,稍有不慎,不仅无法攻破敌方城池,自身还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既然蒙军的后勤补给有如此巨大的破绽,而他们的对手之中又不乏将帅之才,为何会没有察觉到这个破绽并加以利用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蒙军的后勤补给并不单单依靠“因粮于敌”,他们还留有“后手”:

他们的食物是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组成的。实际上,他们烹食狗、狼、狐狸和马匹的肉,必要时还可以吃人肉……他们甚至还把母马生驹时分泌的液体及其马驹同时吞噬。更有甚者,我们还发现这些人吃虱子。[7]

那时的蒙古草原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天灾人祸往往会使人们失去牲畜和粮食,所以这段文字的描述虽然匪夷所思,但也反映出当时草原地区物资的匮乏。根据《蒙鞑备录》所述:蒙古人所居的土地盛产水草,适合羊、马的生长。平时蒙古人“饮马乳以塞饥渴”,一匹母马的马奶通常可以供三人食用。蒙古军队在出征时通常采用一人多骑、羊马随行的方式,一名骑兵带六七只羊,一百名骑兵就有六七百只羊,声势格外浩大,场面十分壮观,相当于移动粮库随行。如果随行的羊群被吃尽,蒙军就进行狩猎,把猎捕到的兔、鹿、野猪等作为食物。这就是蒙军可以“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的原因。以战养战,能抢则抢,抢不到就吃自己带的食物,自己带的吃完后还能通过狩猎来获取食物。[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