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军队后勤保障中,粮草供应至关重要。即使再精锐的军队,若缺乏粮草也会毫无斗志,不战自溃。宋时,对外战争不断,为保证军队在调发时能够及时得到给养,“惟作糗粮之备,入蕃浃旬,军粮自赍”。[1]糗粮,即干粮。每次出征,士兵们会随身携带可供一旬食用的军粮,以避免因粮草不济造成战斗力削减。同时,宋军对每名士兵和每匹战马的口粮供应数量做了具体规定:每名士兵能获得二斗麦,盛放在囊中随身携带;战马每匹能获得二斗生谷,每日喂养以二升为限。确保一旬之内,士兵和战马都不会挨饿。[2]
除了食物,调味品也必不可少,最重要的调味品就是食盐,宋军携带盐的方法是将它煮成盐巴。取盐三升,和水一起放入锅中,用火烧之,即可浓缩成盐巴,这种盐巴可供一名士兵食用50日,而且便于携带。[3]
同样是重要的调料—醋,携带起来就没那么方便。因为是液体,就需用容器盛载,可这对需要在野外行军作战的军队来说是个累赘。此处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据史料记载:粗布一尺,以一升酽醋浸,曝干,以醋尽为度。[4]对,你没看错,是布!古人用布在醋里反复浸泡,然后将其晒干,这样就能得到“醋布”。前线将士随身携带醋布,烹饪时,剪下一块与主食同煮,就能吃到带有醋味的食物。让我好奇的是,既然士兵们都携带着“醋布”,那军营里是不是时常弥漫着一股酸味……
让我们回到本章的主题—食盐。说起食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盐是人类的必需品。“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5]任凭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缺少不了它。由于市场需求巨大,利润可观,盐利收入在各个朝代的财政收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历代统治者对盐业掌控甚严。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鼓励百姓煮盐,由国家进行征购,创食盐专卖之始。西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盐铁专卖,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中央任命盐铁官专领盐铁事,强化对盐业的垄断。至宋代,朝廷围绕盐法的变革不断,其方式无非是官卖与受朝廷严格控制的商卖之间的转变,最终目的就是从中获取最大限度的盐利。(www.xing528.com)
据史料记载:
景祐中,天下岁收商税钱四百五十余万缗,酒课四百二十八万余缗,盐课三百五十五万余缗,和买绢二百万匹。庆历中,商税钱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缗,酒课一千七百一十余万缗,盐课七百一十五万余缗,和买绢三百万匹。[6]
到了北宋末期,盐利收入甚至达到一两千万贯,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盐利收入对北宋财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宋朝对外战事频发,军费开支也随之水涨船高,榷盐制度逐渐被盐钞制度所代替。所谓盐钞制,就是盐商向政府纳现钱购买“盐钞”,然后凭盐钞前往盐产地换取食盐,再进行自由贩卖的制度。将盐折现成钱需要一个过程,但随着宋夏战争的深入,宋廷财力不支。于是朝廷只得依靠商人,通过用盐钞换取商人们的现钱以充实军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