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文字狱揭秘:乌台诗案

宋朝文字狱揭秘:乌台诗案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官兵们随即上前将苏轼五花大绑了起来,有目击者称:“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八月十八日苏轼抵京,登时被打入逼仄幽暗的御史台牢房。其间,御史李定之流挖空心思在已刊印的苏轼作品中寻找“罪证”,企图从中找出一些讥刺新政的文字。此外,他们还不断收集散落在各方人士手中尚未刊印的苏轼的诗文,即当时人所谓的“诗帐”。关于苏轼的这次牢狱之灾,《宋史》如是说:“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宋朝文字狱揭秘: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王诜[1]苏辙的信使正在与御史台的皇甫遵等人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马拉松赛”,其火热程度绝不亚于这一季炽烈的骄阳。皇甫遵等人受神宗之命,日夜兼程,快马星速南下,向这场“赛事”的终点湖州衙门进发。谁知,当这队人马进入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境内时,皇甫遵之子突然患病,求医问药误了行程,这才让对手抢先一步到达湖州。

当月二十八日,皇甫遵气势汹汹地出现在湖州衙门,他身着官服,手持笏板,虎视眈眈。而两旁的士兵分立左右,同样凶相毕露。此时的苏轼,虽然已提前获知自己即将被逮捕的消息,但如此阵仗依然让他心惊肉跳。

现场气氛凝重。皇甫遵徐徐地取出诏命,令人惴惴不安的结果终于揭晓:苏轼革职,并即刻押解进京。官兵们随即上前将苏轼五花大绑了起来,有目击者称:“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2]

此刻,苏轼全家老小呼天抢地,百姓成群含泪相送,而同僚们大多畏避不出,不少与苏轼有过交往的朋友也尽量与其撇清关系。这一年,长子苏迈[3]已过弱冠之年,颇能独当一面,获准随行照料父亲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苏轼的继妻王闰之胆颤心惊,在摆脱另一批奉命搜查苏家的吏卒后,将残存的苏轼手稿付之一炬。

八月十八日苏轼抵京,登时被打入逼仄幽暗的御史台牢房。御史台大门朝北而开,又有数千只乌鸦栖于四围遍植的柏树之上,萦绕着一股肃杀之气,让人不寒而栗,因此人们又称御史台为“乌台”。其间,御史李定之流挖空心思在已刊印的苏轼作品中寻找“罪证”,企图从中找出一些讥刺新政的文字。此外,他们还不断收集散落在各方人士手中尚未刊印的苏轼的诗文,即当时人所谓的“诗帐”。但这还远远不够,那些与苏轼有书信往来的人员甚至被一一传唤问话。(www.xing528.com)

更为不堪的是,苏轼在御史台的大牢里还不停地遭到逼供、诟辱,甚至殴打。为将苏轼置于死地,各位御史们无所不用其极。关于苏轼的这次牢狱之灾,《宋史》如是说:“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4]从八月二十日到十月中旬,将近两个月夜以继日的审讯,一代文豪可谓命如悬丝。隔壁牢房也关押着一名苏姓官员,即伟大的科学家苏颂。他对苏轼悲悯不已之余,还将其遭遇记录在诗中:“却怜比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5]案件审到后面,连李定本人都感慨万千,他对同僚们说:“苏轼真是个奇才!连30年前所作的诗文,审问时随问随答,引经据典,竟无一处差错!”[6]

苏轼被关押期间还经历了一场“死亡”的洗礼,事情的原委大致如下:

长子苏迈负责父亲的日常饮食,两人曾私下约定:平时只送蔬菜与肉,一旦有凶讯,则改送鱼。一天,用资耗尽的苏迈出城借贷,因而托人送饭,但却忘记向那人传达这一密约。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位朋友恰好给苏轼送去一份熏鱼。不明实情的苏轼见到熏鱼后大惊失色,随后洒泪挥毫留下一份遗书,暗地里委托好心的狱卒梁成代为转交弟弟苏辙。

当年,苏轼已经名闻天下,他的被捕自然成为一大社会新闻,江南地区尤其为之震动。苏轼在杭州、湖州等地为官时赤心为民,故深得人心。这些地方的百姓为感念其恩德,自发为其作“解厄道场”。苏轼听后感激涕零,在“绝笔”中嘱托家人将自己葬于湖杭一带。同时,也有不少有着官方背景的正义人士,包括苏辙、王诜、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礼等都在设法营救苏轼,甚至连新法的代表人王安石都反对“诗案”。更为关键的是,仁宗的曹皇后(此时为太皇太后)因苏轼的入狱而郁郁寡欢,乃至病笃。彼时,神宗准备大赦天下为其请寿,而曹氏却果决地说道:“只放了苏轼一人足矣!”

在囚禁整整130天后,苏轼终于出狱。虽然在此之前,朝中一批奸邪之人也曾极力设法阻挠,却未能得逞。此后,苏轼与一个渺远而荒凉的地方结下了近五年的缘分,那便是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