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教育40年发展成果及回顾

电影教育40年发展成果及回顾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召开全校大会,庆祝一系列毕业学生的电影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第一届“金烛奖”得主汪流教授和沙占祥教授经过经精心的准备,1993年5月7日,学校隆重举行首届“学院奖”“金烛奖”颁奖活动举行。学院举行的首届“学院奖”“金烛奖”颁奖活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学校领导及摄影系、图书馆等代表接受了赠书,并对吴印咸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该影集的出版,展示了他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电影教育40年发展成果及回顾

办学中,除了完成常规课堂教学以外,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加电影创作。教师、学生所创作的电影获奖,是人才培养和成果最有说服力的榜样,是对在校教学的教师,学习的学生最大的鞭策。

召开全校大会,庆祝一系列毕业学生的电影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祝贺85班(1989届)毕业生导演的影片《留守女士》,荣获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大奖”;祝贺87班(1991届)毕业生的毕业作业《随风而去》,荣获第二届东京国际大学生电影节“导演奖”。在会上,毕业生导演分别介绍了影片筹备、拍摄的情况,也介绍了影片参加两个电影节的情况及获奖经过,并表达了对学院教师们辛勤培育的感激之情。同时,庆贺导演系教授执导的影片《香魂女》荣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学校在1993年联系实际学习、讨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过程中,认为要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学院的“教学综合改革方案”,使学院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要积极推进教学、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毕业生的质量、层次有所突破。并明确提出学院的工作“育人是根本,教学是中心,改革是出路,管理是关键”的工作方针。

张艺谋在学院金字塔前讲话

第一届“学院奖”得主及其签名

从思想上,非常重视电影专业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也意识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研究、决定、落实了在学院举办“跨校双学位制”班招生的事宜,并就实施问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进行商讨并取得共识。同时,学校就拟定的实施办法及双学位审批问题与两校研究后,“跨校双学位试点报告”已上报国家教委与广播电影电视部审批。首届跨校“双学位”班,最后招生完成,并举行了开学典礼,从清华大学录取了8名学习电影录音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从北京大学录取了12名电影剧作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共20名。他们首先将在原校继续学习两年,同时,也开始由电影学院讲授部分电影艺术课程,第三学年再到电影学院修完规定的课程,分别用5—6年时间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第一届“金烛奖”得主汪流教授和沙占祥教授

经过经精心的准备,1993年5月7日,学校隆重举行首届“学院奖”“金烛奖”颁奖活动举行。这是学院改革开放以来自己设立的以表彰教师、学生(含毕业生)在电影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并将“学院奖”获奖名单镶嵌在校园金字塔大理石上,以激励师生向他们学习和不断攀登电影艺术的高峰。荣获首届“学院奖”的是:影片奖:《秋菊打官司》;编剧奖:谢飞(导演班)《香魂女》;导演奖:张艺谋(摄78班)《秋菊打官司》;表演奖:曹翠芬(表62班)《大红灯笼高高挂》《杂嘴子》;摄影奖:顾长卫(摄78班)《菊豆》;录音奖:李岚华(录82进修班)《菊豆》;美术奖:空缺。

“金烛奖”评选及颁奖活动,是对为学院教书育人、学院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是对他们对电影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及培养人才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的一种奖励。学院举行的首届“学院奖”“金烛奖”颁奖活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1994年,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因故停办,这是后话。

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老一代电影摄影师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会长、前电影学院副校长吴印咸的《吴印咸摄影作品珍藏》大型影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学校领导及摄影系、图书馆等代表接受了赠书,并对吴印咸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该影集编辑了吴印咸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并重点辑入了抗日战争期间在延安和敌后拍摄的中央领导人和抗日军民活动等具有极其珍贵史料价值的图片,两部分图片共122幅。该影集的出版,展示了他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www.xing528.com)

学校从建院的初期,就建设了电影动画专业,是中国大学中最早独立设立动画专业的学校。在解放初期和在“文革”前,就已经有很多毕业的学生,并且,这些毕业生为新中国的动画电影事业作出了卓越和杰出的成就。甚至,许多创作的电影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奖。这些年来学校一直关注国际的电影动画制作,聘请著名电影动画教育家来学院上课。日本著名的两位动画影片艺术家小田克也与原彻先生,应学校邀请来美术系讲学。专题讲授动画历史世界动画制作动态以及日本的动画电影制作。

学校克服了诸多困难,充分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充分缩短与世界电影技术的差距,克服在语言、意识、观念的障碍,引进各种各样海外重要的电影技术讲座,使师生们有机会接触到电影技术和艺术发展的新鲜事物,并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运用这些新技术成为可能。通过系统介绍,美国柯达公司柯达EXR系列电影胶片及电视制作新技术受到学生极大的关注与欢迎。德国柏林自由电视台教授“新技术对电影、电视制作产生的影响”的技术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电影技术发展成果,使教学呈现出一种开放体系下多元、务实的现实主义的面貌,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世界电影技术发展的学院师生来说,这些学术讲座和系统课程,展示当今西方电影技术发展的总体风貌,电影新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成就,对师生形成了巨大的技术美学影响和技术冲击力,使学校师生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全院教职工集会隆重庆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

早期学校的文学系,是我们国家筹建的第一个电影史论的专业系,文学系的建立和创作、教学及理论研究的开展为学院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电影创作及理论研究的需要,文学系在教学中最先尝试开设了艺术概论、作品选读、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影片分析、视听语言、电影艺术概论、类型电影、大师研究等课程,对学院通识课程的建设、电影史论、电影批评和对外学术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课程的建立与完善,在今天也已经成为其他大学课程设计和主要学习的示范。

学生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教育,强调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方向,摆正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并在制度措施上予以有效保证。其主要落实的内容是: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艺术概论、哲学等课程中,全面贯彻和讲授、理解党的文艺方针,肃清“左”的思想对电影艺术创作的影响,切实贯彻电影的认识、教育、娱乐的功能,重视探索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电影创作的形式规律;二是在学生中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艺术才能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用正面的艺术观点表现社会现实;三是提倡教师总结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发展的优秀经验,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教育;重视对优秀电影作品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注意加强对中国电影史的学术研究。这些指导方针和措施的全面实施,在学院的整体教学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均给予了有力的保障。

注意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注意在教学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当年,在延安亲耳聆听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电影界老同志,以深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回忆了当年在延安举行这一会议盛况。叙述了聆听毛泽东同志作《讲话》报告时的情景。其他教授结合电影艺术创作、电影教学等亲身实践的经历和经验,介绍了《讲话》的精神和它为解放区的文艺事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993年,在与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毛泽东与现、当代文艺”的研讨会上,再一次坚持这样的一种思想和思路。参加研讨会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评论家达百余人,学院领导及有关进行这方面学术研究的教师等参加了研讨会,用自己的学习体会,重新读解《讲话》的精神和在今天指导我们从事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教学的伟大现实主义意义。并提交了有关思想意识形态及哲学、美学方面研究的论文,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方法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再一次重温毛主席的教导。

结合中国电影史教育,学校专门召开了纪念“左翼电影60周年”学术研讨会。就“左翼电影”在中国影坛的崛起、发展、影响及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左翼电影”创作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对中国革命史上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认真的剖析和研究。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工作小组领导下,一批共产党人、左翼文艺工作者遵照党的指示方针转入电影界,团结进步的力量和人士,先后摄制了《渔光曲》《新女性》《大路》《姊妹花》《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春蚕》《狂流》《桃李劫》《三个摩登女性》《神女》《自由神》《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风云儿女》等一批影响巨大的影片,会议认为这批影片使当时的中国电影影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左翼电影”用银幕的形象,以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和感染力,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政治观念,促进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代人奋起为中华民族探寻民族解放的道路;推动了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和文艺工作者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中。学校教学研讨会提交了学术论文三篇:《作为艺术运动的三十年代电影》(文学系)、《左翼电影运动对我们电影表演观念的推进》(表演系)、《左翼电影作品对人性(负面)的把握》(表演系)。

学校的建院初期,聚集了一大批延安鲁艺、东北文工团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优秀专业人士,使北京电影学院在建院的初期,就具有非常好的专业教师基础和专业教学水平。表演系教授欧阳儒秋就是具有革命经历、丰富电影表演经验、专业教学知识成果的老教师代表。学院在教学发展的同时,缅怀和总结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的成果,召开了“欧阳儒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55周年”座谈会。研讨会上放映了其几十年创作和教学道路的纪录片,发言的老艺术家、学院教师、表演系的师生及校友们都从电影专业创作的角度进行了总结,赞扬其55年来在电影表演创作和电影表演教学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论述了她在电影表演创作方面的贡献、经验,肯定了她在电影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所取得的成就,赞扬她不愧为革命的电影艺术家、教育战线的辛勤园丁。其电影创作经验和电影表演教学实践,为年轻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财富

后电影和电视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交互、共荣的局面。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电视作为一种主流媒体,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审时度势,认识到电影的发展和电视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学校开始关注电视的研究。《学报》编辑部,专门就“电影电视比较研究”的学术主题,专题发表了电影研究学者、教师、专家的11篇学术论文。专题栏目焦点(按语)中指出:“学校以往以电影教学研究为基本范畴,对电视文化大众媒介、电视科技和电视学研究尚待深入开展,学院未来绝不仅仅限于电影教学,电影教育与科研必将以影视一体化的新形式出现,我院未来也将肯定是以媒体综合体系来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的方向,对电视这一传媒工具及其文化效应的广泛性,从传播学和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已成为我们急需跟上并大力加强的学科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