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意义看,外因对于事物,是重要的因素。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外在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重要的是在于互相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对人民生活影响力增加,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北京市对在“文化大革命”遭受创伤的学校,正在措施上逐步恢复。当时北京电影学院(中央“五七”艺大)在朱辛庄占用的是北京农学院的校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当时的办学环境、规模、需求、发展、扩大、稳定,都成了国家和北京市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朱辛庄继续进行办学已经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办学空间已经承受不了电影、文化、专业、学科快步发展和教学环境及质量的压力,必须异地选择校址。早在80年代的初期,学校已经开始谋划,并迅速做出决策,依靠上级部门,申请在北京市适当的地段建设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这个具有战略意义和决策性的部署,决定了学校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格局。意味着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决心进行变革和思考,也表明学校终于走出了“文革”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奠定了学校面对城市发展都市化、电影发展国际化所做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恩泽后代的选择,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6年,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几年的建设,新校址终于初步建成。北京电影学院终于告别了位于北京郊区的校园,终于从长满了凄凄荒草的昌平沙河的朱辛庄,搬到了位于海淀区西北三环的燕京八景风光秀丽的“蓟门烟树”。师生及教学设备也被安置到新校舍进行教学。全体师生开始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开展中国电影的高等电影教育工作。搬到了相对完整的教学环境,一切都走上了正轨,学院开始在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上进行了全力的拓展。
在文化部的安排下,邀请在京参加全国电影制片厂厂长会议和电影剧本创作会议的领导、专家、艺术家,到蓟门学校参观。学校领导,向与会的同志和文化部的领导,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发展、前景与目前在学院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与会同志对学校的现状及未来前景的发展都感到振奋。很多领导同志都先后讲话,并表示尽最大力量,帮助学校解决教学和建设中的困难。
学校根据学院自身教学和国家电影、电视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在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电视剧制作部”,开始参与策划,独立自主、合作拍摄摄制和译制电视剧。借此平台,以增加学院专业教学的经验,培养教师的艺术创作实践和提高整体的创作教学水平。从艺术创作实践的角度,延伸学院的教学,丰富了学校的创作理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和电视剧部的成立,开创了我们国家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和具有独立制作电影、电视剧许可证资质的先河,成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拥有独立的教学、经营、创作、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等学校。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影理论新观念和电影技术发展非常地迅猛,我们的教学始终面对着这些变革,面对着社会发展对电影的要求。学校非常关注让教师和学生在学院教学恢复和确立的过程中,适应新的电影思想、观念的冲击。始终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在观念和思想解放、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全面掌握这两者之间进行协调,使教师、学生对电影历史和电影理论有全面的掌握,对电影创作有全面的基础和适应,使教师的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www.xing528.com)
从1978年恢复招生,到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非常注意确立非常鲜明的培养目标。同时,在整个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和突出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办学特征:
1.学校的领导、各个系的主任和教师都非常关注电影教育、教学本身。注意积累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除了比较注意自身的专业学习以外,还注意培养国家电影的精英和教育、教学中坚力量。这样的一支队伍建设,是我们国家的电影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构成、培养、锻炼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指引下,各个系的主任,都是专业上的学术教学骨干,具有非常多的电影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许多教师努力成为专业内行,非常注意自己具有创作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专长。也正是因为学校教师中大多具有丰富的电影专业创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才使得学校在“文革”后恢复招生初期,就可以有非常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电影艺术专业起点和专业教学的起点,有非常明确的电影艺术教育理念和非常务实的电影艺术教育思路。
2.学校办学所确定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接班人和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大范围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电影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使电影专业教育定位于电影,定位于精英化、专业化、实用化、创作型的电影专业教育、教学。重视教学本身与创作的关联性,重视对电影创作技能的掌握。在学校的教学走入正轨以后,仍然延续学校过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措施。注意培养目标的明确性,注意精英教育的质量,保持整体电影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保持教师多、学生少的低师生精英化比例,保持实践教学、创作教学。通过教师的经验性、课程的丰富性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延续教学的特色和传统。这在当时北京的8所文化部直属艺术高等院校中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也是中国艺术教育精英培养的真实写照和美好年代。
学校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密切关注国家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始终关注中国电影专业的深度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适应国家电影产业的建设。学校开始意识到,电影的传统制作和电影的专业教育要与电影工业对人才需求完全契合,也是为了适应国家电影事业发展的要求和适时拓展电影学科专业方向。在学科方向发展上,根据社会的需求,学院先后增设了一些新的学科方向,经过多方的调研和反复的论证,在文学(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的各个教学系的基础上,筹备制片管理系,准备培养制片、发行、放映、经纪,蓄势待发地准备拓展中国电影教育的完整体系。后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成立制片管理系。成立管理系的主要目的,在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上专门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应对中国电影产业化对电影制片管理人才的需求,还开设电影理论、图片摄影等专业。同时,拓展开办了化妆、剪接、洗印、广告、电影师资等大专班和进修班。
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想和思潮汇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表现在学校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传统电影创作和电影历史及理论的同时,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新的艺术思潮、创作思潮,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进行全面了解。当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艺术、政治的思想,在影响着电影观念。主要是提倡以纪实美学和现实主义作为其电影创作形态的理论依据,要求电影甩掉戏剧的因素,突破戏剧模式、丢弃戏剧框架、追求纪实风格、营造风格意境等观念。这对学生学习电影认识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帮助。这些纪实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熏陶,给当时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作业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创造了一个非常开放融洽的教学环境,电影专业教学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无拘束、无限制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师们在摸索中进行着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注意课堂教学,注意艺术修养,注意基础知识,注意课程设置,注意师资配备,注意观看影片,注意习题作业,注意实习实践,注意联合作业,注意全新尝试,注意团队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