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探新模式

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探新模式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次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学校的机构设置,着手进行机构、编制、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改革。北京电影学院,在建院初期和早期教师队伍的构成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然将目标对准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型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模式。学校在进行了试刊两期的基础上,正式出版北京电影学院学术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创刊号,l6开本,作为定期刊物,编辑出版、公开发行。

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探新模式

中国传统的电影教育,一直是在传授技能和讲授理论之间游走。过去和现在的北京电影学院是两者兼而有之,传授技能和经验讲授,似乎更强一些。而今天的一些电影专业的学校,这些问题非常不平衡,传授技能不足,理论也不到位。甚至,根本没有系统的历史和理论课程,讲授所谓的理论也是虚浮、缥缈,东拉西扯,胡乱拼凑,浅尝辄止。

今天的教学中,其实更加需要在电影历史、理论、批评的系统理论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指导、引领电影艺术创作和实践。学校的主要专业学系,更加偏重制作专业(方向)的教学。制作专业包括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制片,则采取总体设计课程,综合各系制作内容的优秀经验,特别重视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培养学生过硬的实际操作和工作的能力。

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课程系统化和科学化,是电影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北京电影学院系统行政管理机制建立了以后,就一直着重开始理顺教学结构和管理机制。多次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学校的机构设置,着手进行机构、编制、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改革。对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与任务做了调整,教务处在教学保障上,做出了重要决策。通过学校的实习处(青影厂),提高学院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保障教学、课程、创作、生产、实习任务的完成。根据当时的文件精神,健全并改进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还制定了改革的初步草案。

根据教育部文化部关于人才培养规划的调查要求,学校专门召开会议,集中进行调研和研讨。结合国家电影事业的发展,对电影专业各级人才的培养方向、师资结构、教学经费、班学层次及基建、物资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同时,为适应文化部所属各电影制片厂和其他电视台培训在职专业干部的急需,学校报经批准,开始开办电影、电视系统干部专修科(大专,学制三年)和专业进修班。为提高学院教职工队伍的理论水平、文化知识、业务技术、管理能力,着手制定职工和干部教育规划,并向上级上报了学校的调研报告。

在积极开展教学恢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论争是对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的问题,他关系到学院能否尽快占领电影专业教育的制高点。这样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一直在调整。不但关系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也关系到各系的教学侧重。

北京电影学院,在建院初期和早期教师队伍的构成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教学的建制上,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学校在教学上完全是‘克隆’了苏联莫斯科模式”。首先,在确立这些教师的过程中,就决定了以创作教学为主。同时,在国家对电影事业发展的要求下,学校也确定了专业化、精英化、实用化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坚持“双百”方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针。

那时,我们国内的综合大学和普通大学,对教学与应用、专业与培养的关系不是十分明确,人们普遍还是习惯于上课“满堂灌”的方式以及理论多于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甚至,迷信课堂讲授才是大学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这样的方法,一直被沿用。在我们国内的艺术院校中,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上述问题。

而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中,这样的一种思维方法根本不被认同。我们的机制,不被形式主义的教学认同。但是,我们完全是进行了彻底修正,完全是在用务实的方法和形式,在培养精英型的应用人才。核心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就使学生在学校的课程中,学到非常有用的干货知识,培养实实在在地能够从事电影制作工作,可以进行电影创作的专门人才。出学校门前,就已经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出去后就可以马上上手进行创作。这样的办学思想和定位,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主导,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教学的坚持、惯性和力量。

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和目标培养,没有方向上的问题论争,有的是细节上的探讨。自然将目标对准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型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模式。将各种各样的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的知识引入各个系的电影专业创作教学,为学校的发展和保证后续有人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www.xing528.com)

在学校创作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教学实施的形式有所不同。表演系的少数民族班(内蒙古)在完成了规定的课程以后,结合教学剧目和创作实践,赴内蒙古进行表演毕业剧目《绝对信号》的公演。而表演系的少数民族班(新疆),则完全结合电影的拍摄,赴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参加故事片故乡旋律》拍摄,所有的同学在电影中参与创作,担任演员

为了更好地完成电影艺术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电影理论探讨的阵地,向社会传播电影理论知识,激励教师研究电影理论,交流教学经验。学校在进行了试刊两期的基础上,正式出版北京电影学院学术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创刊号,l6开本,作为定期刊物,编辑出版、公开发行。从本期开始,是在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教学整整执行了一个轮回以后,似乎说明了学院在学术上有了非常多的准备和思考,也说明了对整个中国电影学术界的影响,可以用学术重镇来形容,其所表现出来的研究内容和文章分量也是难以估量的。

《学报》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以电影的学术性为主,兼具电影教学性、知识性和资料性。其出版内容的重点是电影艺术创作研究、电影基础理论研究,对当前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中出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借以丰富学院电影理论教学方面的课程内容。学校《学报》的出版,在艺术院校中率先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也是高等艺术院校中的创举,将整体的教学成果转化为理论的文字示范。有利于将教学、研究、创作的成果迅速转化到社会学术体系中,有利于及时传播国内外的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信息,有利于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组织。对传播学院教学、创作的成果和推进与兄弟院校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增进了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与兄弟院校、与国际电影专业的广泛交流。

在系统地培养出了几届电影创作专业的本科人才以后,学校开始思考学科层次和水平的整体发展,开始注意电影本体和历史、理论、批评的研究,使电影专业教育在创作和理论两个方面同时发展,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夜大教育、函授教育和在职进修教育也相继上马。一个以电影创作(制作)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教育体系逐步在北京电影学院形成。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独立拍摄的电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目,并且全部在国内公演,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经学校申报,文化部批准同意学院在美国举办“中国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展”。为了集中反映学校的电影教育、教学成果,反映学校教学成果和创作品质,树立学院派电影的创作风格,使电影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精心选择了《樱》《沙鸥》《邻居》《我们的田野》《百合花》等历年来拍摄的艺术性强、社会影响广泛的影片参展。

开阔眼界,加强对外的电影院校交流,是电影学科建设和重视对外学习的重要步骤和内容,其目的是更好完善我们自身的电影教育,全面了解外国电影教育的现状,以把我们自己的电影专业教育推向新的局面。学校十分注意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在教学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打开对外交流工作的局面,先后与加拿大瑞奥森理综合工艺学院、澳大利亚电影电视高等学校,以及其他国家的电影、电视院校建立了校际之间的友好关系。派遣代表团出国访问、考察、交流,派遣学院的学生出国学习,扩大影响,开阔视野、借鉴有益的电影教学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关注到世界有些国家的电影教育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态势,便积极派出学校的中国电影教育代表团,赴美国加州大学贝岭分校、洛杉矶分校、帕萨蒂纳工艺学院、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七所院校考察电影、电视教育发展经验。

1986年加拿大维诺森电影学院沙罗及代本德教授来院访问交流两校教学情况,图为摄影系、录音系、导演系及表演系学生举办讲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