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修订和调整了教学方案,整顿了教学工作秩序。为加强学校的学术研究工作,决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试刊,以16开本出版。在随后的出版过程中,集中并系统介绍大批中国和国外著名的电影艺术家、著作、影片。不仅向教师、学生展现了西方电影理论,而且为国内的读者介绍过中国电影,为刚刚恢复的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照标准。

北京电影学院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

艺术,在人类知识的体系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不但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也在宗教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影响人类社会。

电影艺术更是以其通俗的视觉艺术形象,构成了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家恢复电影教育的本身意义,就是在于从根本上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呼唤,肯定电影文化的作用,以电影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来创造文明国家与民族的文化。

尽管国家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行各业充满了生机。但国家的整体对外开放与交流还没有完全提到议事日程,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也全部都集中在教学秩序的建立。可是,学校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思想,已经将加强与国外电影院校和机构的交流纳入了工作视野,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工作。为加强与国际电影院校、电影学术机构之间的交流,学院决定派出各系教师赴国外进行为期数个月的考察、访问、讲学,并在这段时间内完成若干门课程的进修任务。同时,派人赴澳大利亚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CILECT(世界国际高等电影、电视院校联络会)的年会,这是学校自“文革”之后重新恢复建制以来首次派人出国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

经过四年系统的教学,78班步入了毕业阶段教学,根据学校教学的统一安排,从校里、系里,均成立了1978级毕业生毕业考试领导小组,对毕业论文、实习作业、论文答辩等考试和毕业生学位的工作整体领导。随后,学校的学生毕业创作联合影片《结婚》《我们还年轻》和《红象》(35MM)也都按照计划准备。另外,学校青年厂主导的电影《陈奂生上城》《青山夕照》,在教师和学生热情的参加创作下,也相继开拍。

1985年7月,郑国恩、王伟国及学生6人参加CILECT大会及在捷克举办的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大学生电影节,电影节期间放映了学生毕业作业《我们还年轻》

学校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学结合创作,坚持电影创作实践,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电影艺术创作的措施和具体实施的制度,从1978年一直保持到今天,并已经成了电影“学院派”专业教学的一种非常科学、务实、有效的方法。

在学校本身的教学工作进程中,根据文化部对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始举办电影编剧高级进修班、导演进修班(含少数民族学员)、录音进修班的招生,以便在专业知识层面为电影业内人士充电。同时,在学术研究上,花大力气进行拓展,由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共同策划与组织召开了“全国电影表演艺术创作”研讨会。国内重要的专家等众多电影艺术家参加了研讨会,探讨了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电影表演的电影化、生活化的问题。在理论上论争电影创作和对电影教学的讨论,都触及电影创作实际和电影表演教学。学校在表演风格和教学上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方针下,继承戏剧和电影表演的“体验派”和“表现派”的精髓与传统,用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教学方法,主导我们的电影表演创作教学与创作,这一专业化的艺术研讨会,具有非常大的专业影响力,其表达出来的观念,引起社会和专业的广泛关注。

由于经历了1978—1982年的一个本科完整的教学阶段,学校在制订后面的招生计划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重点为对各专业进行教学的总结。同时,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修订和调整了教学方案,整顿了教学工作秩序。为加强学校的学术研究工作,决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试刊,以16开本出版。《学报》试刊的第一期,就主要选登了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及对学校拍摄的电影《沙鸥》《邻居》两部影片的评论文章。在随后的出版过程中,集中并系统介绍大批中国和国外著名的电影艺术家、著作、影片。不仅向教师、学生展现了西方电影理论,而且为国内的读者介绍过中国电影,为刚刚恢复的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照标准。

《陈奂生上城》的工作照

电影表演艺术研讨会全体合影

夏衍在研讨会上发言

赵子岳在研讨会上发言

陈强在研讨会上交流

谢添在研讨会上发言

《学报》作为当时中国艺术院校电影专业研究的重要刊物,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电影艺术理论繁荣做了实质性的工作。其中,许多文章和学生的论文,为中国电影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观念,也带来了一种务实地研究电影的方法和模式,对我国的电影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校结合西方电影史、影片分析、电影导演研究等课程,创办编辑了内部参考学习刊物《国外电影资料译丛资料》,更多地翻译介绍世界电影艺术的信息。为教师和学生开启了一个了解国外电影动态和理论研究的窗口,通过专门介绍国外电影创作的情况,加强我们对中国电影创作与理论的研究。(www.xing528.com)

值得指出的是,在78班的教学过程中,摄影课程(平面构成)在整个的导演、摄影、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基础教学。尤其是在熟悉掌握电影技术过程、增加电影造型创作能力、积累电影影像经验、加强影像叙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使导演系的同学在静态画面上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为日后的活动影像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摄影系的同学在技术基础的训练上,深刻领会技术的核心内容,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同样,使美术系的同学在美术视觉设计和镜头设计上,得到了综合锻炼,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艺术镜头创造的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创刊

尤其重要的是,摄影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关注美术基本功和创作对摄影的促进。在教学上,也更多的是处于美术和摄影的综合交叉、交汇的融合上。根据电影的特点和摄影的性质,学校摄影系从入学考试开始,就注意考查学生的绘画能力。在入学以后,仍然开设一年的素描速写、写生、色彩课程。同时,着重在专业理论上补充美术作品欣赏课程。在教学中,引进传统的美术创作思维和美术创作技巧,从静态方法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对画面的设计能力。这样,配合摄影技术课程中的物理学、光学、机械学、感光化学等的教学,以适应摄影系专业和未来创作的需要。同时,摄影系定量教学实习和课程的作业,增加基本功的训练,增加拍摄的实际操作,以提高摄影对材料的熟悉、掌握,巩固对摄影技术的掌握。使得学生本身就具有非常扎实的创作功底,加上不断地学习、观摩外国和中国的电影,增强了对电影摄影实际表现的控制和了解,保证了学生的学习一直稳步前进,为学生的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教学中,确立和加强人文艺术知识的讲授,开设不同类型文学艺术选修课。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打牢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结构,开展研究西方电影艺术和理论,系统整理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加强创作实践和课程作业的环节,为学校学生的多元、独特的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课程的结构完善了电影专业教学,用课程的系统作业验证和张扬学生的创作主张。将电影技术和艺术相互进行融合,提倡创作中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方法,鼓励电影艺术作品中表现当代的现实生活,支持和鼓励各种艺术的探索,拓展教师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这种在一开始就坚持和提倡的教学方针和方法,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奠定和学院教学的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出于当时的教学需要的原因,从78班本科毕业生中,选择了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留校工作及从事教学,充实到教师队伍。其余的人都被分配到全国各地文化部所属电影制片厂。其中有些人经过辗转,从电影厂的创作领域直接回归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实际上,这一举动和举措,决定了八九十年代的毕业留校和从国内外调入的青年教师,改变了北京学校的命运,他们的坚守、勤奋、执着,对后30年学校的教学,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他们有的担任了校、系领导,成为艺术家、教育家、学者和新型的电影人;有的在担任着领导和教师的重任过程中,并分别在电影创作和教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课程建设和史论课程及新专业领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学术主导作用。他们成为北京电影学院享誉中国电影教育和世界电影教育,乃至全国电影界的中坚力量,其中更多的人,还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学校后来发生了巨大和戏剧性的变化原因,是由于对专业人才的爱护、重用,没有埋没人才,使他们成为学校教学的支柱,为学校的辉煌贡献了杰出的力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教师和学生中坚持创作,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举措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影片《沙鸥》获第三届“金鸡奖”的导演特别奖,该片同时获最佳录音奖。影片《邻居》,在第二届全国电影金鸡奖评奖中,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道具奖;重要的意义是,学院摄制的《沙鸥》《邻居》两部影片,同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l981年度优秀影片奖。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创作和表现现代社会生活的电影创作,开创了中国电影高校教师电影制作、参加国家电影创作的先河,在整体上显示了学校电影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突出的创作实力,也在国家电影创作逐步恢复、繁荣的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电影成为重要的文化和精神食粮。观摩电影成了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在这个时期,除了系统地给教师和学生放映过去拍摄的国产经典电影外,学校通过国家电影资料馆,也有计划地给学生放映一些西方电影史上的著名电影,让教师和学生系统了解电影发展的进程。中国著名电影大师石挥、费穆、郑君里、夏衍、吴印咸,世界著名电影大师伯格曼、戈达尔、阿仑·雷乃、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一些电影精英,以他们的影片及其独特完整的叙事风格、不向世俗低头的精神和行为,创造出了鲜明的电影视觉影像。影响并成为所有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精神追求。校园里弥漫着学生对中国电影大师、世界电影大师们敬仰的气息。执着地学习,认真地听课,成为学生主要的生活内容。学生们在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教师的教导下,在非常简单的办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影片资料孜孜不倦地完成了各种课程。

1982年《邻居》拍摄现场工作照

《邻居》获1982年中国电影金鸡奖优秀故事片奖,刘清标获最佳道具奖

在整个的电影教学中,除了非常认真地完成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英语(普通英语、专业英语)、中共党史等课程以外,还注意加强人文学科的教学,文学作品解读、影片分析、文学概论、西方美术史等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梳理思想和知识内容、认识人文学科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些课程在电影学科建设关键内容上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帮助学生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在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和健全了学院的各级教学组织,积极开展各专业的教学研究活动,制订了新的本科教学工作计划,为新招收的少数民族本科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过去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对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进程、课程设置、教学实习、作业规格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在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恢复了共同课、基础课、史论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的规范化,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基本修养,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教育教学和中国电影的腾飞,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电影的史论课程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大师电影研究等,在整体的学校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核心作用。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现代国产的电影数量非常少,现代西方电影很少能够看到。那么,电影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经典电影(大部分是黑白电影)就成为了主要学习内容。所以,史论课程以及相关的电影片段就成为反复学习的东西。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在宏观上引导学生对电影创作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在贯彻国家教育、教学方针方面,在制度机制上就促使学院的教学进入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状态。首先,按照教育部、文化部要求,对共同课和基础课非常重视。同时,也加强了本科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识,率先在教学理念、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规范、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和系统建构。特别是在教学中明确了课堂讲授与实习的关系、作业与创作的关系,重新审视和确立了教学、创作、科研三者的重要性。经过两届学生的培养,在80年代前半期,经过学院教师的努力,学校已经全部恢复了50年代所形成的电影创作教学体系。各系教学大纲都明确规定了讲授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要求学生坚持正确的文艺观,注意解决政治与艺术、生活与创作、主题与风格、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发扬、传统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基本功、基础课、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掌握。

学校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和教学的问题。学校在教学重建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各系本科教学的规范。在整个教学中,遵循电影艺术教育教学和创作规律,实行系主任领导下的教研室工作机制。在本科教学的环节中,实行的是“分阶段课程教学”“主任教师负责制的教学方法”,即在系里的统一安排下,指派一位教师全面负责一个本科班的教学主体工作,其他教师加以配合,根据总体教学计划和“分阶段课程教学”的安排,各个教师参加和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尤其是教师在整体教学计划和培养理念的主导下,按照自己的特点、特色、特长实施教学。这不仅保证了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优势,保证了整个教学环节的完整,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内容、环节的课程进行总结,探索电影教学体系科学化和质量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