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是发自一切内心所要争取的条件。
学校的工作,始终要通过激发人的行为之心理过程,点燃教师的激情,促使他们工作的动力更加强烈。以一种精神状态,激发、推动、加强教学发展。
招生的初期学校就十分清楚,电影专业中,理论与实践一定要两翼齐飞,并进发展。电影教育、教学,一定要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一定要与社会相结合。因此,率先在表演系的78班教学过程中,推出了《雷雨》《骆驼祥子》《为了幸福干杯》等教学剧目,进行不同形式的演出,锻炼了学生,检验了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校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创作关键是剧本的创作,迅速向文化部艺术教育局呈送了关于恢复电影文学系建制的报告。在主管部门文化部电影局的指导下,电影文学系开始恢复编剧专业教学,招收编剧进修班学员45名,学制一年,高起点地培养电影编剧人才。招收的第一批学员来自全国各电影制片厂和各省选送的在职青年剧作者,后来都成长为中国电影文学和编剧的中坚力量。
78班演出《骆驼祥子》
表演系78班师生演出教学剧目《雷雨》,左:张铁林,右:李苒苒
教学恢复的同时,我们同样重视学院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从宏观上、制度上,加强了对学生教学和学生行为的制度化管理。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着手制定了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为校风和学风的建设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当时社会拨乱反正和文化热潮,学校教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最为活跃,最具开放意识。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风气,完全可以用如饥似渴和只争朝夕来形容。教师和学生下课以后,就是在图书馆中学习和借阅外国哲学、文学、电影、美术的书籍。当时,学校图书馆所有的外文书、电影书和其他新购的艺术类图书,成了学生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宝库,探究、了解世界的窗口。学生们夜以继日,勤奋学习,大量借阅图书、查找资料、翻拍复印、抄写阅读,急于开拓自己的专业视野,并通过学习和了解,探索外部世界。在作业和创作表现中,喜欢前卫,敢于仿效,善于借鉴,勇于追求与传统不一样的东西。开阔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创新作品,用实际行动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和学术气氛,反映和体现思想解放所迸发出来的活力,在学习西方电影史和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汲取营养。随着当代哲学和艺术思想与作品的开放,大量电影作品被介绍进来,加之西方现代人文学科、电影著作的大量翻译和出版,一时之间,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经典电影理论、20年代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各种各样的思潮,弥漫在学生宿舍,成为时髦的讨论话题。由此,激发起当时的大学生对电影的精神崇拜和向往。
在新一届中共北京电影学院委员会成立之际,党委始终关注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要求在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和专业教学中能够贯彻这一方针,使我们的教学和创作,能更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反映火热的社会变革,而且更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
学校在改革的初期,就非常具有国际思维和战略眼光。开始积极地进行国际电影教育的交流,借助国家相关外派学生学习的政策,最先向海外电影教育先进国家派遣电影专业本科学生进行学习,78班先后就有6位同学被派往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同时,开始积极联系国外的电影院校,派出教学骨干人员去进修、学习,丰富北京电影学院自身和中国电影的教育。
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艺术院校教育,最大关键点,在于教师有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作经验。这些成为一个教师能不能在教学中成为主力的根本因素。而我们北京电影学院,善于适应电影专业教学的特点,也适应中国电影生产和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继续发扬、巩固和彰显教师专业的多元优势。为了继承学校教学模式和特色,恢复了教师创作的教学制度,以便发扬教师创作的长处,推动教学的实践经验内容和教学风格的发展;鼓励教师学习、研究电影的理论,在教学中,除教授各种电影理论和艺术思想以外,更重视教师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关注电影创作的表现技巧和创作方法,贯穿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果。
学校教师在教学上和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势头,一方面说明在“文革”后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已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上对电影学院教师在电影创作专业上的认可程度。影片《樱》摄制完成经文化部及电影局审查通过,允许国内外发行,并获得了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这是学院在恢复本科招生以后,学校策划,教师参加电影艺术创作所取得的第一个成果,极大地激励了学校重视创作、教师关注创作的热情,也证明了电影学院教师当时的电影艺术创作已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学校实验电影制片厂,正式更名为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在学校的整体教学中,为更好地配合学科发展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学校党委根据学院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设想,迅速制定出1981—1990年学院发展的十年规划纲要(草案)。针对学校的教学,落实、组织教师、学生,充分进行专业实践和电影艺术实践,以达到巩固教学成果,锻炼和加强师生的电影艺术创作实践能力。为此,学校还专门组成了调查组,到全国各个电影制片厂进行社会调查、交流和研究,了解各电影制片厂对学校培养专业人员的要求,各个电影厂专业创作干部的现状、需求等,以期更加细化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www.xing528.com)
随后,学校的电影专业教学快速步入正轨。学校在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青年电影制片厂先后策划并组织学院教师拍摄了多部影片,加大了教师电影创作的整体力度。影片《沙鸥》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导演特别奖和最佳录音奖。
同样,在整个最初的专业教学中,学校表演系招收的学生最多(同时有表演本科班和师资班),在教学上投入的力量最大。特别是表演师资班的学生,本身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学校表演专业理论的充实下,焕发出了非常大的创作热情。表演师资班的教学剧目《哦!大森林》,以非常高的专业水平在北京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而且,在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上,结合社会生活和实际,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该话剧组,还应邀赴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为林场职工进行专场演出,受到林厂职工的欢迎和好评。之后该剧目又参加文化部庆祝建国30周年文艺调演,荣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三等奖。
《沙鸥》海报
《沙鸥》1982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单项个人奖:张暖忻获“特别导演”奖,张瑞坤获“最佳录音”奖
《沙鸥》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故事片奖
在今天看来,学校教学初期,就通过不同渠道给教师、学生提供了教学进修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机会,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也是值得称赞的事情,使教师、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恢复了电影创作和专业创作的状态和水平,丰富了电影专业知识,增加了实践和教学的紧密联系,并了解了国家电影创作技术和艺术的情况。同时,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教师提供了进一步学习、交流、进修、访问的机会,使其将在创作一线掌握的东西和总结的经验,完全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更为重要的是,这期间在学校给学生担任共同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实践上、专业上、理论上的锻炼、巩固和提高。
表演师资班演出《哦!大森林》
《哦!大森林》剧照
学校的教学,是由课堂理论讲授、电影观摩、实习拍摄、影片分析、作业讲评、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展开和构成的。教学环节中的观摩电影已经成为电影学院学生学习电影的一个主要内容和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时,78班学生在教学计划内,所观看的中外经典电影和在其他场合观看的进口影片,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整体专业教学,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所观看的影片涉及的种类非常广泛,从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电影,到美国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代表电影,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意识形态的“解冻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欧洲近现代电影,到世界电影史上的各个国家的大师作品。最迅捷、最直接地缩短了教师、学生对西方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技术、艺术的距离,也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当初这样的一个大量的、非常规的教学观摩,已经逐步发展成了今天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本体教育和创作教育教学的经典模式。
在教学中,专业技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是教学最有意义的部分,是电影艺术教育发展和推进的动力,两者始终处于相互促进、互动的关系中。专业在于务实和极致,综合在于博大和精深。学校的电影教育传统中,一直存在专业化、综合化的探索。就综合而言,主张专业,主张中西合璧,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教学,这样的专业和综合,更加促进了电影教学专业化的进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非常注意教学的实际发展与建设。不仅注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建设,还十分注意学生的共同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环节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给予当时的学生以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术氛围,并特别注意教学影片的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学校各种各样的课程,使学生学习了西方电影的系统理论和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系统掌握了电影的制作、创作、技术、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观摩中国各个时期的经典电影以及各个国家不同年代的电影,是为了使其从电影中汲取比单纯的故事更有意义的精神食粮,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了视听极度丰富的电影饕餮盛宴。
在这样一个教学的框架中,学校仍然注重对教师创作的支持和对师资队伍的学术培养。应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之邀,学校各个系的教师组成摄制组,担任该厂拍摄的故事片《向导》的主要创作人员,并顺利完成任务。从电影学院最初恢复期的电影《樱》《沙鸥》《向导》的拍摄,到表演师资班的教学剧目《哦!大森林》的公演,已然证明了学校的专业教学的恢复和学术地位的奠定。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证明了北京电影学院,作为电影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不但会上课,而且在电影艺术创作实践上,还具有非常大(强)的实力。在刚刚开始的改革初期,中国社会认为:高校的一些学者,是一些“书呆子”“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甚至认为,高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和实战方面根本没有经历和能力。这种偏激的观点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包括现在)的一些大学教师的客观现状(只会做数据统计分析和综合文字),也在另外一个方面,包含着对高等学校教师学术能力的基本估价。从另外一个宏观和高度的角度上看,表现出社会对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以后,对教师实际教学水平提高,对学术能力的期待和渴望。
电影学院的教师,在恢复教学建设初期,除了保持精湛的教学水平和旺盛的教学、创作热情外,还能够在教学体系和创作实践教学上进行深入的探索。从思维模式、实施方式和操作层面,开始实施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现代化。这一点从学校学科建设、教师教学、艺术创作上可见一斑。学校之所以可以有如此的意识和举措,既说明了对传统电影专业教学的精通,也说明对西方电影教育的掌握和熟悉。既善于借鉴西方电影教育的思想、方法的精髓,也善于重新整合我们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师具有如此清晰的思路,如此开阔的胸襟,如此缜密的措施,使得学校的艺术创作实践教学在开始恢复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扎实和稳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