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40年,实现飘零回归

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40年,实现飘零回归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风惨冽,素雪飘零”,成为“文革”中学校的景象。在批复开始着手重建“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的艺术院校的过程中,也正式批准恢复了北京电影学院的高校建制,并且酝酿和着手在各个文艺院校开展招生。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并决定1978年开始全面招收各系本科新生。在文化部批准成立的北京电影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院决定在1978年5月,在相应的城市,开始招收“文革”后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

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40年,实现飘零回归

“流风惨冽,素雪飘零”(司马相如《美人赋》),成为“文革”中学校的景象。寂寞、冷落、无奈,形容北京电影学院当时教师的心境和状态。当一切都从眼前消失,谁能明白?谁能说什么?唯有记忆,从时光的流淌中慢慢融化。

“文革”时期,北京电影学院被迫迁出北京建校初期的校址——新街口外大街25号的小西天,教师四散到全国各地。

“文革”中北京电影学院一度停止招生,停止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部分专业学系并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搬迁至昌平沙河的朱辛庄。

尽管在这样的条件和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对电影的热爱没有改变,对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电影教育的痴情不改,始终如一。经过无数领导和教师不懈的奋争和努力,“文革”后期,北京电影学院暂时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的名义,在远离北京市城区的北京市昌平沙河的朱辛庄,进行着电影专科和干部进修的电影教学,为国家电影的拍摄,培养了非常多的专业人才。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图为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新街口外大街25号小西天

1975年,新闻摄影进修班毕业生们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门前合影

1976年“四人帮”的粉碎,给国家和人民的正常生活恢复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1977年,“文革”后,党中央英明地提出恢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高考,意味向社会青年学子,重新敞开高等学校教育的大门,平定了社会焦虑和不满的情绪,给予青年求学、发展以新的希望。

文化部率先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为了落实、恢复和重建北京电影学院,正式批准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及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文化部部长兼任组长。

在重建北京电影学院的过程中,学校党的核心小组及行政领导,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大家在拨乱反正的学习中认识到,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恢复教学秩序。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解放教师,恢复教学工作,才是问题的根本。

昌平沙河镇南朱辛庄校址

1978年年初,依据中央精神,学校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改正给当年教师错划的“右派”。根据具体的情况,排查和解决学校“文革”中各种各样的冤假错案,开展了平反和纠正工作。学校一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凝聚和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迅速成立学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恢复教师的身份,评定教师的职称,很快就重新将教学提到了议事日程。学校迅速恢复、调入和组建了一支知识扎实、专业齐全并且具有高水平创作能力、高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的机构建制上,除恢复建制、管理部门和各个教学系外,重建实习处,恢复学校实验电影制片厂,加强和改善了教师教学环境和条件,保证了师生创作实习的条件,并开始着手准备全面恢复招收各个专业学系的本科新生。

1977年的高校招生,已经停顿了整整10年。当时,大多数在农村插队和城里“待业”的年轻人,在懵懵懂懂状态下,还没有回过味儿来,这些将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意识到1977年的高校恢复招生,对国家、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将预示着什么?

跨过1977年的冬天,1978年的初春似乎来得更早。整个国家沐浴在结束“文革”、迅速恢复正常生活的阳光下,各行各业都在力图恢复原来的生活常态。当时,国家主管电影的文化部意识到,迅速恢复中国电影高等教育,是决定未来国家电影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在批复开始着手重建“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的艺术院校的过程中,也正式批准恢复了北京电影学院的高校建制,并且酝酿和着手在各个文艺院校开展招生。(www.xing528.com)

北京电影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们,在1977年的其他部分高校的招生举措和工作中,已经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并紧锣密鼓地为1978年年初的招生进行着充分的准备。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电影学院就具有国家电影专业院校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而在“文革”后,恢复招生和电影专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名正言顺地恢复中国大学的电影教育,也在向世界证明,中国对文化重建、教育品质、意识形态、艺术创作、产业恢复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在向世界宣布中国对电影文化和电影教育的重视。电影教育的恢复和本科招生的举措,最终目标,就是通过系统电影专业教育和专业经验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创造力的年青一代电影从业人员。

恢复北京电影学院建制、恢复学校本科招生,这些在今天看似非常普通和平常的事件,细细品味,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轰动的意义,有着极其深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专业影响。而这一决定的提出和落实,从根本上奠定了北京电影学院在中国现代电影史和现代电影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而鲜明的地位。

学校新的党的领导小组成立以后,很快将建立一支高水平教学的教师队伍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重新确立教学在学校整个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学校学科建设的工作,尤其是抓紧重点布局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开始,分别召开电影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和录音等专业的教学工作座谈会,讨论如何开展和落实教学的问题;任命著名且有丰富经验和水平的教师,担任各教学系的主任,促使他们对学校培养方案、招生工作、教学计划、教材建设、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和校址建设等关乎学校今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毫无保留地提出想法和建议。发扬民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对于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和磋商。学校领导在工作中帮助教师提高思想,统一认识,树立信心,在尽快恢复和建设北京电影学院的大目标下,肩负起中国电影教育发展和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文革”的十年,中国电影陷入谷底,人们在期待中,期盼曙光的出现。在沉静和调整之后,很快进入一种更为稳妥和务实的恢复状态中。在彷徨的高歌中,浮华和喧嚣终将退去,那些真正关乎人们追求与希望的东西,必将实现。

1977年全国高校的全面招生,正式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复苏的帷幕。

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并决定1978年开始全面招收各系本科新生。在文化部批准成立的北京电影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院决定在1978年5月,在相应的城市,开始招收“文革”后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学院此次招生,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刻和非常重要的标志。电影教育的恢复,也显现出了中国电影生命复苏的迹象。北京电影学院本科生的招生,作为非常重要的标志,正式拉开了中国电影发展和电影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和生机勃勃的帷幕。

学院在积极筹备、恢复和建设的过程中,决定在1978年5月招收“文革”后第一批本科生之前,先开始健全相应招生专业的教学建制,在此基础上,迅速恢复建立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和录音五个专业教学系,在教学上也采取了相应的强有力措施。

人才队伍建设是北京电影学院夯实基础的根本,北京电影学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院那一天起,其教师队伍的组建,就确立了其师资力量的优势和特点。初期的教师,由下述几个方面的人员构成:(1)来自解放区(延安等地)的艺术家、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和电影专家,他们在解放区就具有早期国家艺术教育的传统和经验,在电影学院得到继承和发扬。(2)在海外的各个国家(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接受了系统高等教育和电影艺术教育的回国教师。他们拥有比较完整的电影教育体系和思想。(3)国家派出的在苏联留学和接受了苏联电影专家教育的教师,以及在其他各个国家学习电影教育经验和电影制片经验的教师。(4)由全国院校调整及合并的高校相关专业,来自上海、南京等高校的电影技术、物理、化学、光学、摄影等相关专业教师。(5)从全国的机关和部队及大学分配来的专业人士和青年。

1978年1月,宣布重建“北京电影学院”,由文化部副部长王阑西兼任党的领导小组组长。图为王阑西和电影局局长陈播、艺教司司长戴碧湘等同志与同学们见面

以上这五部分的教师,构成了北京电影学院初创和奠基时期的教师主力军。也正是由于国家电影学院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振兴,在中国电影教育的理想指引下,教师力量凝聚在一起,构成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