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俱乐部的诸多研究报告中,每一部著作几乎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如《人类处于转折点》(1974年出版)、《重建国际秩序》(1976年出版)、《超越浪费的时代》(1978年出版)、《人类的目标》(1978年出版)、《学无止境》(1979年出版)、《微电子学和社会》(1982年出版)等。当然,最著名的要数《增长的极限》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那些比较著名的报告:
1974年发表的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由美国的梅萨罗维奇和联邦德国的佩斯特尔共同撰写。在这个报告中,梅萨罗维奇和佩斯特尔建立了一个“世界系统模型”,他们指出,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是要做到“全球平衡状态”,而是要向“有限的增长”的方向发展,只有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差异化的发展,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976年发表的报告《重建国际秩序》,研究者是荷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廷伯根领导的小组。在这个报告中,小组成员深刻地分析了人类的现状以及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剖析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悬殊差别。在这个报告中,研究者提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还原人类的尊严和希望,就必须实行国际性政策,建立和谐的人道主义国际秩序,而不是每个国家一个政策、一种发展方式。
1978年发表的报告《超越浪费的时代》,是由英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N·玻尔等人撰写的。在报告中,研究者论述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遇到的困境,人类开展活动的最大限度,能源和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限制。他们指出这所有的限制都在于现行社会制度的制约,只有打破这种制约才能够保障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不只是将手段用在开发科技的潜力上。
1978年发表的报告《人类的目标》,是由美国哲学家拉兹洛等人撰写的。他们认为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要有目的,必须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和利用。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全世界都行动起来,建立一个“世界团结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宗旨就是提高全人类的“社会质量”。
1977年发表的报告《能源:倒过来计数》,是由法国蒙布里奥教授撰写的。在报告中,蒙布里奥教授指出:人类要想避免“能源灾害”,避免成为“能源剧毒”的牺牲品,各个国家和地区就必须要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用最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措施来解决能源问题。
1979年发表的报告《学无止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家J·博特金、摩洛哥科学院院士M·埃尔曼杰拉和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M·马里察共同撰写的。在这个报告中,研究者指出:虽然全球性问题非常复杂,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学习”这个异常重要的问题,其他的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习”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预期性,也就是说“学习”能够让人具有预见事件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未来的相应的目标;二是参与性,只有通过“学习”,各个层次的个人才会积极参与到决策中来,就会从各个方面对决策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1979年发表的报告《关于财富与福利的对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吉阿里尼撰写的。这个报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财富”和“福利”两个概念进行了重新划定,他认为财富不等于福利。
1980年发表的报告《通向未来的道路》,是由国际管理学院院长哈维里逊撰写的。他指出:要用科学的办法将各个国家的“唯科学效率”测定出来,这样一来人类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建立更高效的社会。
1981年发表的报告《未来的一百页》,是由奥雷利奥·佩西撰写的,在这个报告中奥雷利奥·佩西进一步阐发了增长的极限的理论。(www.xing528.com)
1982年发表的报告《微电子学和社会》,是由波兰哲学家A·沙夫和联邦德国学者G·弗里德里奇主编的论文集。报告中认为:微电子作为一种新技术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将会在未来产生更大的影响。不过我们也不能够对这其中的危机视而不见。
1986年发表的报告《海洋的未来》认为,海洋必将会成为人类发展的未来空间,成为新世界秩序的诞生地。
1988年发表的报告《赤足者的革命》指出,现行的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应该得到解决,那是因为富人来到世界时并不比穷人多拥有什么。
1989年发表的报告《超越增长的极限》指出,增长是存在一个极限的,只不过人类可以通过技术超越这一极限。
1989年发表的报告《摆脱饥饿的非洲》中,研究者认为,饥饿的非洲成为地球人的永远的悲哀。
1995年发表的报告《愤怒与羞怯》中,研究者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如今,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很多人已经因为贫困而愤怒了,而很多制造贫困或无力改造贫困的领导者虽然对自己的失职感到惭愧,却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1996年发表的报告《可能性的极限》指出,人类有超越增长的极限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有可以无限选择的机会。正是由于人类的漠然,所以这种选择的机会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1996年发表的报告《劳动的再发现》中,研究者认为:现在人类的劳动并没有得以完全解放,因为它受到了人类潜能和尊严的内在束缚,人们不光是为了经济意义才劳动,劳动是人自身的产物。
罗马俱乐部采用的是世界动态模型的定量研究。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在罗马俱乐部的影响下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罗马俱乐部”,并已开展了类似的研究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