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美元是谁发行的吗?你知道掌控美元印刷、发行等事宜的都是哪些人吗?你知道是谁在暗中操纵美国的金融和世界的经济吗?你知道林肯、肯尼迪等美国总统为什么会遭遇刺杀吗?这一切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共济会!
1733年,一个名为圣约翰会所(St. John's Lodge)的共济会会所在美国本土建立。这个会所之所以出名,不仅仅因为它是美国第一所共济会会所,更因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这个会所辖区内的共济会成员。
美国共济会从1733年创立后,发展势头一直很猛,如今的美国共济会已经成了与美国政府并驾齐驱的“第二政府”,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的共济会已经成了一个超越美国政府的“地下帝国”。
美国共济会之所以可以发展得如此迅猛,主要是因为它在美国发展会员的时候,延续了前文所说的“精英路线”。共济会在美国立足不久,就成了“权贵集中营”。根据美国共济会的官方资料显示,至少有15位美国总统已经被确认是共济会会员;在美国《独立宣言》签名的人中也至少有8位是共济会会员;1781年,在美国的第一部宪法上签名的政界人物至少有10位共济会会员;1789年,在修订后的美国宪法上签名的至少有9位共济会会员;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手下的63位开国将领当中至少有31位共济会会员……由此可见,共济会在美国的势力要远远大于它在其他国家的势力。
乔治·华盛顿——最著名的美国共济会会员
在美国共济会的史料当中,有一个最醒目的名字,那就是乔治·华盛顿。
根据美国共济会的官方资料显示,1752年11月4日,华盛顿在弗吉尼亚州弗雷德里克斯堡加入了位于当地的共济会第四会所(Lodge of Ancient,Free and Accepted Mason No.4),成为入门学徒。不久,华盛顿就因为其在共济会中的突出表现而升任石工大师。
作为一个共济会会员,华盛顿十分忠于共济会。华盛顿曾经写道:“既然共济会能够说服我,就说明我们只要可以妥善应用共济会所倡导的那些原则,就一定能够促进社会道德的健全和人民生活的繁荣富强,作为一个共济会会员,我愿意为促进共济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努力做一个真正值得大家信任的共济会兄弟。”
不过,由于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总统,为了“为尊者讳”,华盛顿作为共济会会员的事情一度被史学家刻意地“忘记”和回避,绝大多数美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和传记家也几乎不会提到华盛顿与共济会的资料。
不过,任凭美国官方如何对共济会讳莫如深,如何隐藏共济会的真实面目,还是有很多作家和学者就共济会问题写下了不少的文章和著作,例如1866年出版的《华盛顿和他的共济会伙伴》一书,就如实讲述了华盛顿是如何加入共济会以及华盛顿和共济会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很多外国人认为,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但是,每一个在美国长期居住过的居民都会感到其信仰的宗教与真正的基督教有着不少的差别。事实上,美国的官方信仰并不是正统的基督教,而是经过加尔文改革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算不上基督教的新教派以及共济会所崇拜的理神(也有人称其为自然神)论。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插一句,所谓自然神论,就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却没有照管这个世界”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神论是对基督教的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从这个角度说,共济会信仰的基督教早已不是纯粹的基督教了。
在《开国先父的信仰和选择,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美国宪法法官、宪法律师兼历史学家及知名作家约翰·艾兹摩尔著,李婉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共济会对美国众位国父的影响一直是广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有些国父是共济会成员,这是不争的事实。”
共济会在一美元钞票中的“蛛丝马迹”
如果我们拿过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仔细看,就会发现钞票上最引人注目的图案是一座没有完工的金字塔,金字塔一共有13层,这代表着美国独立初期的13个州,而金字塔没有完工则代表着美国还没有完成他们对疆土的拓展事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金字塔阴暗的一面恰好是冲着西方的,这暗示着美国西部是一片还没有被开发的不毛之地。另外,我们还会在金字塔上方看到一只“眼睛”,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眼睛,这是上帝的眼睛,这只眼睛预示着虽然美国在建立初期还不够繁荣富强,但是在上帝——确切地说是在共济会所认可的上帝的帮助之下,必然可以达到美国领袖所期望的目标。至于这个目标是什么,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在一美元钞票的下部还有两条标语,一条是一串字母“MDCCLXXVI”,是罗马数字1776,这条标语的意思是说,1776年,美国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还有一条拉丁文标语“Novus Ordo Seclorum”,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新秩序”,提起“世界新秩序”这句话,相信看过前文的读者就会感到眼熟了吧?这就是共济会的口号之一!
能把自己的口号印到美元上面,由此可见共济会的权势和影响力之大了!
共济会在美国独立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笔者叙述共济会对美国独立的作用之前,我们首先要说一下共济会与美国独立之间担任“穿针引线”作用的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生于1706年1月17日,是美国历史上最“全能”的政治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富兰克林不但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还是18世纪享誉全球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作家和政治家。直到今天,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依然被记载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而我们在中学物理当中常说的如正电荷、负电荷、导体、电池、充电、放电等专业术语也是由富兰克林提出来的。而且,他发明的避雷针至今还在为人类造福。
说到这里,聪明的读者肯定会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物理学家了。但是,您错了,富兰克林不仅仅是个物理学家,还是一个数学家,至今为众多学者和数学爱好者所称道的8次和16次幻方就是由富兰克林发现的。
在这里,笔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幻方。
所谓幻方,指的是在一个由若干个排列整齐的数组成的正方形中,图中任意一横行、一纵行及对角线的几个数之和都相等,具有这种性质的图表,称为“幻方”。
其实,幻方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货,幻方的中文名字是“纵横图”。据说,最早的幻方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洛河河神献给大禹的洛河河图,因此,幻方也被人们称为“河图”或者“洛书”。我们经常玩的“魔方”“魔棒”就是根据幻方变形而来的。
而富兰克林所发现的8次和16次幻方,指的是当组成幻方的各数替换为各自的8次方和16次方的时候,仍然可以组成一个完美的幻方。当然,这样的幻方早在很早之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只是由于时间太久,而消失在历史茫茫长河当中了。
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插一句,在共济会和它的会员当中,总是会以很多神秘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权利神授”,但是,笔者必须要提醒人们注意,当我们在赞叹共济会的“神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翻阅一下《梦溪笔谈》等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如果我们翻阅一下这些科技著作,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早就出现在中国的史料当中了。一句话,所谓共济会的神秘,只不过是他们运用了我们一般人没有注意或者根本不知道的科学规律。
与当时欧美很多“居高临下”的科学家不同,富兰克林是一个注重“实用”的科学家,因此他的发明自然也全部都是实用型的发明。
想必大家在新闻上都可以看到,美国很多地区的冬天都是相当寒冷的,而且很多地方每到冬天就会一连几个月都处在冰天雪地当中。因此,良好的取暖设备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当时大多数家庭取暖的炉子不但效果不好,而且特别浪费燃料。鉴于这种情况,富兰克林设计并改进了当时人们取暖的炉子。经过富兰克林的改进,这种炉子不但取暖的效果好,而且能够节省一大半的燃料。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富兰克林还改进了路灯。
为了解决当时的老年人视力减退的问题,富兰克林发明了当时老年人使用的双焦距眼镜,也就是结合近视镜和老花镜于一体的眼镜,这就使得老年人不但可以看清书本上的文字,还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富兰克林还发明了摇椅。
除了上述那些物品之外,富兰克林的很多物品至今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例如我们经常穿的亚麻衣服,以及游泳用的泳镜和潜水用的蛙蹼。
以上所有的发明当中,无论哪一项拿出来,都可以使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些因为富兰克林的发明而使生活得到改善的人们,自然也包括那些共济会会员。
富兰克林不仅仅是个发明家,还是一个医学家,近代牙科医学就是他一手创立的,感冒的发病原因也是由他发现的。除此之外,他还发明了便于储存、运输而且效力更久的颗粒肥料。
不仅如此,富兰克林还是一个语言天才,他可以熟练运用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法文和拉丁文,据说,共济会很多的拉丁文稿件都是由富兰克林起草的。
除了上述方面之外,富兰克林还在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他首先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发现了二氧化碳的危害性,就连极光的秘密也是他首先揭开的。
富兰克林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致力于美国独立战争的优秀的政治家。他曾经4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主张人权平等,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制度,因此深受那些爱好和平和自由的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据说,富兰克林是为数不多受人民爱戴的共济会会员之一。不仅如此,富兰克林还参与起草了著名的《独立宣言》和第一部美国宪法,美国的第一部新闻传播法也是由他起草制定的,美国的第一家消防部门也是由他组织的。直到现在,一直被各国所沿用的邮信制度和议员选举法的前身也是由富兰克林创造的。
美国成立之后,富兰克林长期担任美国第一位驻法国大使,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他以他杰出的政治才华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因此,富兰克林也是为数不多的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良好声誉的共济会会员之一。
1790年4月17日深夜11点,富兰克林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墓碑上,没有任何尊贵的头衔,也没有任何耀眼的成果,只有“印刷工富兰克林”几个字。
能把富兰克林这样的人才吸收进共济会,共济会的能力——或者说是某种层面上的“魅力”——可见一斑。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是美国的第5大城市)加入共济会的。加入共济会那一年,富兰克林年仅25岁。加入共济会后,富兰克林一直积极参加共济会的各项活动,并以自己的才华为共济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富兰克林对共济会的贡献,使得他在1749年就成为了明尼苏达州共济总会的石匠大师,这是共济会进入美国之后,第一位美国“自产”的共济会大师级成员。
1755年,美国第一个共济会会所在费城建立起来,整个会所的工程都是在富兰克林的主持之下建造的。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富兰克林一直致力于北美的独立运动。为了给北美独立运动争取更多的国际力量,1776年,富兰克林以大陆议会大使的身份来到法国寻求援助。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说明一下,所谓大陆议会,指的是1774年~1789年,北美独立运动组织为了便于管理当时还没有独立的北美13个州而组建的临时“政协”,尽管这个临时“政协”仅仅举办了两届,但是却对北美独立运动以及后来的美国立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意义。
1774年9月5日,第一次大陆议会(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在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召开。著名的《独立宣言》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被通过的。
第一次大陆议会召开之后,英国殖民者为了压制人民的独立精神,对北美殖民地采取了更加苛刻的高压政策。
1775年4月19日,在北美的一个名叫莱克星敦的小镇上,一声响亮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议会在费城召开,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独立宣言》的作者,也就是后来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汤玛斯·杰弗逊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在波士顿的富豪约翰·汉考克被推选为议会主席。
在这次议会之后不久,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富兰克林就以大陆议会大使,也就是相当于“北美独立临时政协委员”的身份到了法国。
在当时的法国,有一个著名的组织——九姐妹会所,正是这个九姐妹会所给了富兰克林以及北美独立运动很大的支持。
九姐妹会所是1776年3月11日在法国共济总会授意和主持之下,在巴黎成立的,它的前身是法国皇家科学院学会的九姐妹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是由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拉兰德(Lalande)以及法国哲学家Claude Adrien Helvétius的遗孀共同建立的,一度风靡于法国皇家学院的内部,后来在共济会的协助之下,九姐妹俱乐部被改组成共济会的下级组织——九姐妹会所。据说,在共济会发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候,九姐妹会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九姐妹会所促进了法国皇家学院的改组。由于法国皇家学院的改组与本书的关系不大,所以笔者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
九姐妹会所,如果不知底细的人听到这个名字,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妇联组织,其实它是共济会的下属机构,其成员也均为男性。因为这个组织以及它的前身——九姐妹俱乐部都是以希腊神话中的9位缪斯(Muses)女神为自己的崇拜对象,所以这个组织才有了这样一个十分“女性化”的名字。九姐妹会所或九姐妹俱乐部所崇拜的9位女神是希腊神话当中分管文艺的女神,她们是记忆女神和宙斯的女儿,而她们的顶头上司正是共济会的中心人物——太阳之神阿波罗。
富兰克林到达法国之后不久,就在九姐妹会所的邀请之下,加入了这个组织。富兰克林在加入这个会所之后,就一直在九姐妹会所和北美独立运动组织之间积极地“穿针引线”。自然,九姐妹会所乃至其背后的共济会也为北美独立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779年,富兰克林成为九姐妹会所大师级别的成员。
富兰克林此时正出使法国,为北美独立寻求法国的帮助。在这里他结识了法国上层社会众多名流,1779年被选为会所大师,会所成员也帮他积极谋划此事,这为他最终成功争取到法国军事支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北美13个州成功独立后,富兰克林返回美国从事宪法起草,他在会所中的位置由后来成为美国第二、三任总统的约翰·亚当斯和汤玛斯·杰弗逊担任。会所著名雕塑家安东尼·霍顿(Jean-Antoine Houdon)制作了一系列包括华盛顿和富兰克林在内的名人半身像。
1783年,在北美人民的奋力争取以及国际力量的努力之下,英国政府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当中,提起美国独立,人们就会想到富兰克林、华盛顿等一系列英雄人物,但是,在美国独立战争当中,却有一个神秘人物一直被人们所忽略,这个人就是共济会会员哈杨·所罗门(Haym Salomon)。
看过好莱坞大片《国家宝藏》和《达·芬奇密码》的读者们都会记得,在影片中,签署独立宣言的人大多是共济会会员,而且影片中说,这些共济会会员还在美国的某个神秘地点留下了一大笔可以在必要时刻拯救国家的宝藏……也许很多读者不知道,这两部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型,这个原型就是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共济会会员哈杨·所罗门。
在《Haym Salomon: Patriot Banke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Jane Frances Amler著;PowerKids Press出版;ISBN:0823966291,截止本书截稿之日,该书尚无中文译本)一书中是这样介绍哈杨·所罗门(以下简称所罗门)的(下文中的信息全部来自于上文所提到的书中,因为笔者的英文水平有限,笔者只能保证关键信息和主要意思的准确,如有偏误和疏漏,还请诸位读者谅解):
哈杨·所罗门是一个出生于波兰的葡萄牙裔的西班牙系谱犹太家庭,他的父辈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因为受家庭的影响,所罗门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习并且掌握了犹太人祖先的语言——希伯来语。
所罗门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游历欧洲,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他掌握了多种语言,并且获得了很多的金融知识。
1775年,所罗门移居纽约,成为了一个专门从事海外贸易的金融经纪人(通俗一点说就是跨国放贷者)。
所罗门到达纽约之后,一直十分同情和支持北美独立运动。不久,所罗门就加入了共济会的纽约会所。1776年,所罗门因为参与北美独立运动,被英国殖民当局以间谍罪逮捕,并被判处18个月的苦役。苦役结束之后,所罗门又被英国当局“抓了壮丁”,成为英国殖民当局看守犯人的雇佣军。
成为雇佣军的所罗门并没有停止参与北美独立运动,他利用职务之便,偷偷地放跑那些被英国殖民当局关押的独立运动的参与者,从侧面为北美独立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778年,所罗门再次因为参与北美独立运动而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幸运的是,在行刑之前,所罗门设法逃到了费城。
到了费城的所罗门并没有放弃对北美独立运动的支持,他一边继续从事自己的老本行——金融经纪人,一边积极与共济会的相关人员联络,在暗中参与北美独立运动。
凭借犹太人所特有的、天才般的商业头脑,所罗门的金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所罗门不但以贷款的形式资助北美独立运动的军费,还在美国正式建立之后为国会议员乃至美国总统支付了工资。
1785年1月6日,年仅45岁的哈杨·所罗门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去世。去世的时候,哈杨·所罗门因为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贡献给了美国政府而债务缠身,最终破产。
所罗门去世之后被葬在费城一处名为密卡维以色列的犹太人公墓当中,在这座公墓当中,除了所罗门之外,还有很多资助过美国独立运动和美国政府的犹太人,但是这些犹太人大多没有一个像样的墓碑,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墓地。
哈杨·所罗门去世之后,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美国共济会都没有偿还过所罗门的贷款,所罗门的后代也没有得到分毫的补偿。直到所罗门去世一个多世纪之后,美国政府才为他竖立了一座纪念碑。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读者已经为共济会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而热泪盈眶了,但是笔者不得不说一句,那些支持北美独立运动的共济会会员固然值得我们感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共济会会员支持北美独立运动的原因和共济会的核心领导人支持北美独立运动的原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些共济会会员很有可能是真心希望殖民地的人民得到真正的自由和人权。但是,很多本书的读者都会察觉到,共济会曾经多次支持各国的独立和革命运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读过前面的关于“共济会石碑”的读者都会记得,在共济会石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3、人类要团结起来,采纳一种新的统一语言;4、用理性驾驭感情、信仰、传统和一切事物;5、以公正的法律保护人民和国家;6、让所有国家实行自治,外部纠纷通过世界法庭解决;……”
看到这段文字,敬爱的读者们,你是不是想到了战国时期的“连横”?所谓连横,就是某个小国以战国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齐国或者秦国为靠山,一起去进攻其他的小国,然后坐地分赃,最终把那些小国一一消灭,以达到建立“战国新秩序”的目的。
到底共济会是不是另一个“连横”组织呢?笔者不便妄下结论。但是毋庸置疑,单独的某个甚至多个共济会会员的慈善和进步并不能代表共济会的官方态度或者说是核心态度。共济会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瓦解各国的主权,消灭国家,将整个地球控制在共济会的手中,从而建立所谓的“全球新秩序”。在建立所谓的“全球新秩序”之后,共济会下一步就是对全球人类进行分类,然后用“科学方法”清除所谓的“垃圾人类”,保留他们认定的“精英人类”……
但愿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美联储和共济会的关系
敬爱的读者们,美元是从哪里发行的?也许您会回答:美联储!
恭喜您,答对了!因为美元的确是由美联储发行的,而且美元还有一个名号——美国联邦储备券!
但是,如果再问您,“美联储”是“国企”吗?您可能会回答:是!
遗憾的是,这个答案不是“是”,而是“不是”。事实上,美联储是一个100%的私人银行,美国政府在这个私人银行当中没有任何股份,而且这个私人银行与本章的主角——共济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从某种角度说,美元的发行权是被共济会牢牢掌握的。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前文所说的“隐藏在一美元中的共济会”的事实。
很多人都知道,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想把美元的发行权收归国有,但是他刚提出这个想法就遇刺了。
肯尼迪遇刺之后,人们对刺客的背景提出了种种猜测,但是所有猜测都指向了同一个组织——共济会。(www.xing528.com)
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插一句,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起到本书截稿为止,历任美国总统中只有林肯和肯尼迪是非共济会会员的身份,而且这两位总统还有几个相同点:均不是共济会会员(林肯曾经向共济会递交过入会申请,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被驳回);均曾经计划把美元的发行权收归国有;均在任职期间遭到了暗杀;两人被暗杀的案件相关资料均莫名其妙地全部失踪,以至于两人的被害事件至今都是不为人知的谜团。
正是由于诸多的相同点,很多人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策划、组织、实施林肯与肯尼迪被刺案件的幕后黑手都是共济会!
玩过著名的网络游戏《使命召唤7:黑色行动》的人,想必都会记得游戏当中那个暗杀肯尼迪的凶手梅森,而梅森的英文原名正是Mason,也就是共济会的发起人“石匠”的英文单词。
肯尼迪在遭到暗杀之前,曾经公开发表过攻击共济会的演说,也正是这篇演说才使得肯尼迪和共济会彻底结下了“梁子”,再加上肯尼迪家族掌控了很多关于共济会的秘密,所以共济会一直将肯尼迪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据说,著名的“肯尼迪诅咒”就是共济会一手策划的。
说到这里,想必各位读者都对“肯尼迪诅咒”产生了兴趣,但是,为了本节文章整体的和谐,笔者不得不很不厚道地卖个关子。将“肯尼迪诅咒”放在下一节解释。
那么,肯尼迪以及肯尼迪的家族到底为什么会屡遭横祸?为什么共济会会如此痛恨肯尼迪呢?
答案只有一个字:“钱”!
说起共济会与肯尼迪的恩怨,先要从1963年的11110号总统令说起。
作家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一书中是这样解释“11110号总统令”的:“……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Executive Order),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Silver Certificate),并立刻进入货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图十分明显,从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如果该计划最终得以实施,美国政府将逐步摆脱必须从美联储‘借钱’并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谬境地,并且以白银为支撑的货币不是‘透支未来’的债务货币,而是基于人们已有劳动成果的‘诚实货币’。‘白银券’的流通将逐渐降低美联储发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终迫使美联储银行破产……”
看完上文这段文字,想必读者们都会对美国政府向美联储“借钱”“白银券”等问题感到好奇,现在,就让笔者一一为大家解释。
在解释这些问题之前,笔者还是要说一句,以下内容都是笔者根据现有的官方资料整理、分析出来的。但是,神秘社团的最大特点就是“神秘”,因此如有疏漏之处,还请诸位读者指正。
先说美国政府向美联储借钱的事情。
正如前文所说,美联储是一家私人银行,虽然它相当于美国的中央银行,但是从本质上说,它根本不是“国企”,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私人银行,但是这家私人银行为什么会被冠以“联邦储备”的“国”字号头衔呢?
据说,美联储在开始筹建的时候本来打算命名为“中央银行”,但是由于还处在筹备阶段的美联储(以下简称“美联储(筹)”)控股的几个大股东一直与共济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使当时的百姓反感。为了减轻人民的反感,几个股东决定用“联邦”的名义为“美联储(筹)”命名,也就是说以一个“国”字头的名号取得人民的信任。
能用一个“国”字头为一个私人银行命名,显而易见,这家银行的背后操控者是一个庞大的支持者,而且这个支持者的威力是可以与当时的美国政府匹敌的,也就是说,美联储背后的支持者是一个连美国政府都不敢惹的组织!
那么,这个组织到底是谁呢?
说到这里,再联想一下前文当中共济会在一美元钞票上留下的种种痕迹,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本章的主人公——共济会。但是,笔者必须遗憾地告诉大家,到本书截稿之日,笔者依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说明共济会就是美联储背后的大股东。但是,看过前文的读者,想必都会记得那块声势浩大而且刻有猖狂目标的石碑,肯定也还会记得共济会与美国独立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美联储背后真的有一个连美国政府都惹不起的庞大组织的话,共济会的可能性最大!
说到这里,笔者还要告诉诸位读者一个惊人的事实: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美钞”虽然名“美”钞,但是事实上却不是美国政府发行的,而是美联储给美国政府的债券,而且“美元”的真实名称其实是“美联储券”,也就是美联储发给美国政府的债券!
既然是债券,就是要抵押品的,那么,美国政府给美联储的抵押品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国债!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借贷的时候,抵押品要高于所借款项,也就是说,美联储发行的美元数额如果为1的话,美国政府抵押给美联储的国债就是1+n(n≥0),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差额“n”去哪里了呢?答案很简单,去了美联储,抑或是美联储背后的组织——共济会的囊中了。
敬爱的读者们,现在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设想一下,如果美联储的背后真的是共济会,那么共济会控制美联储的目的是什么呢?
何新同志(何新同志的身份已经在前文当中多次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在2012年7月的一次有关座谈会上谈到共济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规划”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控制全球金融体系;以金融和财政手段控制各国政府;以资本手段控制大众娱乐和媒体;建立掌控世界的情报系统;以基金会控制大学和教育体系;以基金会控制医疗保险金,控制全球卫生和医疗体系;以金融手段控制和垄断全球资源和粮食市场……”
何新同志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共济会包藏的“祸心”。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美联储背后的组织真的是共济会的话,那么共济会就是想通过控制美元发行来控制美国财政,同时,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有名的“欠债大国”,所以共济会完全有可能在控制美国的财政之后,逐渐达到其控制全球财政的目的。
接下来,笔者要向大家解释一下前文所提到的“白银券”了。
白银券,英文名称为Silver Certificate,顾名思义,白银券就是可以兑换等值白银的货币。
众所周知,美联储是在1913年成立的,在成立当年,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也就是俗称的“美元”开始发行。
在美联储券发行的同时,美国市场上的货币种类相当复杂,与美联储券同时流通的还有“黄金券(Gold Certificate)”“美国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白银券(Silver Certificate)”和其他多种货币。
1933年,在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正式宣布废除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简单地说就是用一张货币可以换取等值的黄金的货币制度)以及私人拥有黄金违法之后,黄金券就不再流通。从那时起,美国市场上就仅剩下“美联储券”“美国政府券”和“白银券”三种货币,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券(亦称“林肯绿币”,英文名称为Greenbacks)”是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行的货币,总发行量较低,因此不会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主流”货币。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国货币流通领域的“主流货币”只有“美联储券”和“白银券”两种货币。也就是说,唯一对“美联储券”构成威胁的只有“白银券”!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与其他的贵金属相比,白银是在世界范围内产量最高,产地最多的矿产,而且与不知道具体价值的“美联储券”相比,可以兑换等价白银的“白银券”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更有吸引力!也就是说,一旦肯尼迪大批量发行白银券,那么美联储券必将无路可走!
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民众对肯尼迪连任的呼声极高,按照这种趋势,肯尼迪很可能连任下一届,也就是再当4年的总统,而4年则是足够让一个国家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间。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某些不愿意失掉刚刚到手不久的财富的人,除掉肯尼迪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因此,传说中的美联储的后台老板——共济会也就成了“肯尼迪被刺案”的主要怀疑人。
说到这里,诸位读者肯定会问:刺杀总统,共济会(当然,也有可能是别的什么组织或者个人)真的有这样“逆天”的胆量吗?可是共济会还真的有这个胆量!
读过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的人想必都记得这样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而且细心的读者肯定会发现,在这句话后面,马克思同志引用了英国工会活动家和评论家邓宁(Thomas Joseph Dunning 1799年~1873年)的一段话作为对这句话的注解,引文如下:“‘……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从以上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争取一点利润,可以走私、贩卖人口,甚至可以不惜发动战乱,刺杀个把总统又算得了什么?何况,刺杀成功带来的利润是整个国家的财富!
最后,笔者还想说一句,无论肯尼迪是不是被共济会暗杀的,爱好和平的人们绝不希望这种为了利益而鲜血横飞的情景再次出现!
共济会与“肯尼迪诅咒”
生于1917年5月29日的肯尼迪,全名为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英文名为John Fitzgerald Kennedy(以下简称肯尼迪),他是美国历史上最英俊潇洒的总统,正是在他的批准和支持之下,那场声势浩大的登月计划才得以顺利实施。从某种角度上说,肯尼迪可以说是二战结束之后最得人心的美国总统。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总统,竟然在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的中午12:30,在视察德克萨斯州的时候被人枪杀。
肯尼迪被杀的消息一经传开,举世震惊。由于肯尼迪在被刺之前,刚刚发表了针对共济会的演说,所以人们在震惊的同时,纷纷将怀疑的目光指向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正是本章的主人公——共济会!
到底是不是共济会刺杀了肯尼迪呢?下面,先要我们穿越历史,一起来亲历一下肯尼迪被刺的过程吧。
凶案发生之时,肯尼迪乘坐的敞篷汽车正缓缓经过德克萨斯州的迪利广场(Dealey Plaza),广场的四周全部是前来欢迎肯尼迪的民众,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一片正常中存在着隐隐的杀机。
正当肯尼迪和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1929~1994,以下简称杰奎琳)微笑着向人们挥手示意的时候,惨案发生了。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肯尼迪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喉咙,一股鲜血从他的颈部喷射出来。在人们还没有转过神来的时候,第二枪又响了,这一枪击中了肯尼迪的后脑勺,鲜血和脑浆喷了杰奎琳一身一脸。
惨案发生之后,肯尼迪迅速被送到了医院。肯尼迪在医院中被抢救的时候,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1939年10月18日~1963年11月24日,以下简称奥斯瓦尔德)被警方逮捕。
美国中部时间13:00,医生正式宣布肯尼迪死亡。
为了不让国家因为总统死亡而瘫痪,在肯尼迪死亡的当天,副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BainesJohnson,以下简称约翰逊)就宣誓就任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也强忍悲痛,穿着那身染有她的亡夫——肯尼迪——的鲜血的粉红色衣裙,也就是那身著名的pink chanel出席了约翰逊的就职仪式。在杰奎琳参加就职仪式之前,很多人都建议杰奎琳换一身新衣服,但是都被杰奎琳拒绝了,因为杰奎琳说她想让凶手们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说到这里,笔者还要插一句,杰奎琳说,她想让“凶手们”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当时共济会刺王杀驾的消息传得满天飞,而且约翰逊又是人所共知的共济会成员,所以,杰奎琳所说的“让凶手们看看”,是不是意味着共济会就是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呢?
在就职仪式结束之后,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杰奎琳说,自己并不后悔身穿带血的裙装出席总统的就职仪式,唯一后悔的是在出席就职仪式之前擦掉了肯尼迪溅在她脸上的鲜血。
肯尼迪遇难之后,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亲自组织了一个由时任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为主席的特别委员会(以下简称总统特别委员会)来专门负责调查此案。
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查之后,总统特别委员会向联邦政府提交了一份名为《总统特别委员会关于肯尼迪总统被暗杀案的调查报告》(又名《沃伦报告》)的报告。
看过这个报告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份看似无懈可击的报告,最后得出的却是一个荒诞的结论——凶手奥斯瓦尔德的行刺行为纯属个人行为,未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指使。
写到这里,想必所有读者都会感叹一句:一介草民,没头没脑,没有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指使就敢“逆天”地刺王杀驾,谁信啊?
敬爱的读者,不仅您不信,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信,也正是因为美国人不信,才有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对肯尼迪遇刺案的种种猜测和演绎,其中最著名的演绎当属1991年上映的由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导演的电影《刺杀肯尼迪》。在这部电影当中,刺杀肯尼迪被刻画成了一起政治阴谋,而操控这场阴谋的正是联邦政府。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明说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是共济会,但是人所共知的是,共济会会员遍布在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部电影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一个观点:正是共济会刺杀了肯尼迪。
11月24日,也就是在凶案发生两天之后,刺杀肯尼迪的凶手——奥斯瓦尔德在电视直播的转狱过程中,在美国民众或者在现场,或者在电视机前的注视之下被一个名叫杰克·鲁比(Jack Ruby,1910年4月25日~1967年1月3日)的夜总会老板开枪打死,杰克·鲁比在开枪打死奥斯瓦尔德的时候还喊了一句:“他杀了我的总统!”
乍一看,这位杰克·鲁比(以下简称杰克)的行为不过是粉丝为偶像总统报仇,但是他能在众多媒体和无数警察的眼皮子底下杀人,而且杀的还是“国家级”罪犯,这是不是说明,杰克的背后是一个连美国政府都不敢惹的组织——共济会呢?
更为蹊跷的是,奥斯瓦尔德在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诡异的话:“我是替罪羊!”到底是谁让奥斯瓦尔德替罪的呢?很有可能还是共济会!
1967年1月3日,杰克因为肺癌逝世,但是,杰克在临死前曾经说过,自己是被人在狱中下毒而罹患癌症的。
能在国家监狱当中谋杀“国家级”罪犯的,除了共济会,还有别人吗?笔者不知道,所以也不敢妄加推测。
肯尼迪的被杀,使得人们想起了一个世界级的不解之谜,那就是长久以来笼罩在肯尼迪家族头上的“肯尼迪诅咒”。
众所周知,肯尼迪家族是世界政坛上的名门望族,但是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肯尼迪家族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一直霉运不断,其家族成员或者被刺身亡,或者身负重伤,即使是个别的幸存者,也被各种丑闻缠身而无法翻身。一份国外报纸曾经说过:“肯尼迪家族,这个名门望族的故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讣告……如果你可以跻身这个家族的一员,那么,你就别再奢望能够寿终正寝。”有人说,肯尼迪家族的一系列悲剧都“纯属巧合”,但是如果说这一系列的悲剧真的是巧合的话,那么这种巧合也未免太巧了吧。
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到本书截稿之日为止,肯尼迪家族当中已经死了13名成员。
1941年,约瑟夫·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父亲)的残疾女儿因脑叶切除手术失败而死;
1944年,约瑟夫长子小约瑟夫·肯尼迪因飞机失事而死;
1948年,约瑟夫次女凯瑟琳因飞机失事而死;
1963年,肯尼迪总统(以下简称肯尼迪)的第三个儿子在出生两天之后夭折;
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
1968年,约瑟夫三子、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遇刺身亡;
1983年,罗伯特之子博比因吸毒被捕;
1984年,罗伯特之子戴维因吸食过量海洛因而死;
1997年,罗伯特之子迈克尔在滑雪的时候意外死亡;
1999年,肯尼迪之子小约翰·肯尼迪因飞机失事而死;
2009年,约瑟夫四子爱德华因脑癌而死;
2011年,爱德华·肯尼迪的女儿卡拉因心脏病而死;
2012年,罗伯特的儿媳玛丽·理查森·肯尼迪在纽约州寓所内自缢而亡。
近年来,有科学家对肯尼迪家族的悲剧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那就是这个家族的人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得这个家族的人都具有一种冒险的精神以及冲动的气质,所以才让这个家族惨剧频发。
用基因来解释家族悲剧,虽然新奇,但是也算靠谱,不过,想必诸位读者都注意了上文中的一个人物:罗伯特的儿媳玛丽。如果说肯尼迪的家族悲剧是基因造成的,那么玛丽的死怎么解释呢?
正是由于很多的“无法解释”,才使得肯尼迪的死亡乃至整个肯尼迪家族的悲剧多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才有了“肯尼迪诅咒”的说法。
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种迷信,但是却一直在美国南部流传的说法,那就是,约瑟夫·肯尼迪也就是肯尼迪总统的父亲为了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曾经把自己和家族成员的灵魂卖给魔鬼,以换取魔鬼的力量。虽然这种说法十分不靠谱,但是,诸位亲爱的读者,您知道传说当中购买肯尼迪家族灵魂的魔鬼的名字是什么吗?
这个魔鬼叫作路西法!
路西法,也叫路西弗,英文名字为Lucifer,它的含义是“明亮的星星”。提起路西法,也许您会感觉陌生,但是提起撒旦,也许您就不陌生了,路西法就是撒旦背叛上帝之前的名字!那么,亲爱的读者,您知道支持现代共济会运营的组织的名字是什么吗?这个组织的名字就是坐落在纽约市联合国广场第666号的路西法基金会(LucisTrust),这个基金会是在1922年成立的,多年以来一直为共济会提供运营资金。那么,联想到前面肯尼迪出卖灵魂获得权力的传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肯尼迪家族为了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曾经加入过共济会,并且掌握了共济会的很多秘密。但是,在肯尼迪当上总统之后,他不愿意再做受共济会摆布的提线木偶了,因此决定甩开共济会单干,但是他却低估了共济会的能量,因此招惹了杀身之祸。
以上只是笔者的假设,到底这个假设是不是真的呢?恐怕只有等到共济会毁灭,所有资料公开的那一天才能知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