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鹌鹑。鹌鹑是一种比麻雀大,比鸽子小,没有尾巴,颇像老母鸡的小鸟。旧时河东汤河一带很多人喜欢抓鹌鹑、养鹌鹑用来争斗,当作冬闲消遣的游戏。
抓鹌鹑、斗鹌鹑的最好季节是秋冬,那时田净场光,鹌鹑已经失去了藏身之地,常窝在田间、水边的枯草丛里。据说,鹌鹑胆小,最怕的是天上翱翔的老鹰,只要天空有老鹰的影子掠过,地上的鹌鹑就会立马全身收缩,眼睛紧闭,一动不动,用装死来躲避老鹰的捕杀。人们便利用鹌鹑的这一习性,一见到鹌鹑就立即将头上的帽子或脚上的鞋子脱下来抛到天空,让鹌鹑以为是来了老鹰,待鹌鹑双眼闭上的一瞬间,一把将鹌鹑抓到手里。另一种方法是发现鹌鹑后,人绕着它转圈圈,惊恐的鹌鹑会两眼紧紧地盯着人跟着旋转,等到圈子一圈一圈地缩小,盯着人旋转的鹌鹑也就晕头转向了,人便乘其不备,用手抓住它。
雌鹌鹑性情温顺,雄鹌鹑生性好斗。大凡抓鹌鹑的都想抓到一只雄性鹌鹑,好放在家里饲养着,用来斗鹌鹑玩。据斗过鹤鹑的老人讲,斗鹌鹑需先养好鹌鹑。各地饲养鹌鹑的方法大同小异,一般不用鹌鹑笼子,要用黑布缝制一个鹌鹑布袋,底部好像还要放上一个圆木板或者平底碟子,给鹌鹑留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放入鹌鹑后,再把口用布条扎住。不论赶集上店还是田间劳作,农民们常常将鹌鹑布袋挂在腰间,时不时地拿出来调教一番,待鹌鹑适应了环境不想逃走时,再进行叼斗训练。叼斗前,主人还要用又热又浓的茶水帮助鹌鹑洗浴,用以增加鹌鹑羽毛的耐啄性,然后将鹌鹑装进布袋里饿上几顿,待饿到极限时喂到它饱得不能再吃,在鹌鹑的饥饱间歇中,抚其头,捋其腿,理其毛,增强鹤鹑的打斗力。
斗鹌鹑
旧时农村文化娱乐匮乏,一场鹌鹑打斗不亚于一场大戏,只要摆开鹌鹑啄斗的擂台,四村八庄的农民都会前往围观,把赛场围得水泄不通。鹌鹑在圈中打斗,周围看的人有的在暗暗使劲,有的大声喝彩,有的欢呼跳跃,整个场面欢畅淋漓,好不热闹。
下“土棋”。过去,河东农村里有很多喜欢下棋的人,农闲时节或者劳动之余,田间地头、村庄老树下、柴草垛旁,常见有摆下棋盘捉对厮杀的人。两个人对弈时,周围常会围上一群人观看。农村讲“观棋不语真君子”,下棋的人一般不喜欢旁边看棋的人乱指点。如果旁边“看二层的”指挥欲太强,而被指挥的脾气不好又眼看着被对手憋死了棋路,通常会引发争吵,但这种争吵大多数事后就会和解。对于喜欢下棋的人,下棋技术好的自然会被称作高手,技术不好的则被取笑为“臭棋篓子”。除了象棋、围棋之外,农村人玩得最多的是一些很有特色的民间“土棋”。(www.xing528.com)
大六。这种棋的棋盘可以随地画成,为纵横各六道线组成的方形,里面总计有25格。棋子就地取材,如石子、柴棒、树叶等,二人各有18颗棋子,但要有区分以便于辨认。其步骤包括安子和走棋,先安子的后走棋,后安子的先走棋。安子要尽量安“上方”或“上六”——“方”为正方形四角各安一子,“六”是指一条线上占满六子。安棋阶段若“上方”,可以吃掉对方一子,“上六”则可吃掉二子。因此双方都会在阻击对方“上方”或“上六”的同时,自己也千方百计地“上方”或“上六”。如果安子阶段布局谋篇失误太多,就注定会输掉。安子完成后,如果一方吃掉对方的子,有空间可走,即可走棋。如果无路可走,按规则各拔对方一子,腾出棋路。走棋也是为了形成“上方”或“上六”的格局,吃掉对方的关键棋子,阻止对方“上方”或“上六”。如果形成憋棋堵住棋路,还需要各掐对方一子,打通棋路,直到一方认输。因为这种棋下起来防御与进攻同时进行,所以刺激性与娱乐性较强。
五虎。“五虎”的下棋方法和“大六”基本相同,五虎为25颗,棋盘为五横五竖,在棋盘横竖交叉处安子。安子过程中,只要一方棋子形成“四方”(四颗子呈正方形)、“三斜”(三颗子呈边角一线斜形)、“四斜”(四颗子呈边角一线斜形)、“五虎”(横或竖呈五子直线形)、“冲天”(五颗子呈棋盘斜对角一线形)时,就可以吃掉对方一颗或二颗棋子。安完后被吃掉棋子多的一方先走。走棋过程中,双方都还是要使自己的棋子形成上述五种图形的布局,去吃掉对方的棋子,直到吃完为胜。
大炮轰洋人。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孩子中流行的一种棋类游戏,棋盘用纵横六条线画成。两个人下棋,一方用“炮”,一方用“步兵”。“大炮”有两颗子,“步兵”为三行十八颗子。炮方先走,隔空行打一子,打完子为胜。“步兵”方要机动灵活,调动十八子包围对方的两门“大炮”,直到对方完全困住,就算赢。
老鼠钻大象。有点类似现在的军棋,也是在孩子中流行的一种棋类游戏。棋子一般用纸板做成,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写上动物的名字,分别是一象、二狮、三飞虎、四豹、五狼、六狗、七猫、八鼠,规则是象吃狮、狮吃虎、虎吃豹、豹吃狼、狼吃狗、狗吃猫、猫吃鼠、鼠钻象鼻子。安棋子时把写着动物名字的双方棋子正面朝下混在一起,然后开始翻棋,翻到一处如果谁的棋子能吃对方的棋子,就要立即吃掉,全部翻完后开始走棋,谁先把对方的棋子吃光,就算谁赢。
其他的还有还有三斜、憋死猫等,趣味性都很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