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东民俗:老龙秧歌春闹社带来的狂欢

河东民俗:老龙秧歌春闹社带来的狂欢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东区太平街道大太平村的老龙秧歌,在明代中期,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流传下来的。自此,这种“老龙舞秧歌”的传统便延续了下来,这个村随后也就开始叫大太平村。1995年河东建区以来,“老龙舞秧歌”队连续参加了各届河东区民间秧歌会演,每次都被评为“河东区明星秧歌队”,参加了第九届临沂市民间秧歌会,被授予最高奖“金龙奖”,多次受邀赴周边地区去演出,并于2013年3月被审批列入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东民俗:老龙秧歌春闹社带来的狂欢

秧歌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宁灯宵之村田乐也。”关于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唱歌曲以放松、自娱,渐渐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古代抗洪救灾——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有“春闹社,俗名秧歌”记载,推测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河东区太平街道大太平村的老龙秧歌,在明代中期,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流传下来的。据大太平村的老人讲,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朝中期时,在正对着大太平的地方,有一个石砬子,有一年洪水正巧在石砬子的地方决口,人们就扎起一个老龙,来到石砬子这个地方敲锣打鼓舞起来,祈求神龙保佑这一方百姓太平。谁知一会儿工夫,水真的退了。自此,这种“老龙舞秧歌”的传统便延续了下来,这个村随后也就开始叫大太平村。

作为一种民间龙舞和秧歌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形式,这种“龙舞秧歌”到清末民初时达到鼎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伴“祭天求雨”“辟邪祛瘟”“庆丰收”等民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有重大活动、节假日,也都会组织“龙舞秧歌”表演。之后因“文化大革命”,这项活动被闲置下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太平文化站对“龙舞秧歌”进行了发掘整理,辅导排练,使“龙舞秧歌”重新亮相于民间。(www.xing528.com)

当时“老龙舞秧歌”分两组轮番上场,每组十三人;秧歌由22人组成,为两列队,中间贯穿有“冲旱船、王小丫赶脚、姜老背姜婆”等“丑角”的即兴小戏表演,诙谐幽默,十分吸引观众。

1995年河东建区以来,“老龙舞秧歌”队连续参加了各届河东区民间秧歌会演,每次都被评为“河东区明星秧歌队”,参加了第九届临沂市民间秧歌会,被授予最高奖“金龙奖”,多次受邀赴周边地区去演出,并于2013年3月被审批列入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