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东民俗:凑钱凑粮听渔鼓

河东民俗:凑钱凑粮听渔鼓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渔鼓,又称“渔鼓书”,据说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当时道士们通常打渔鼓,唱道歌,叙述“道情”,以传道或者化募。到了元代,渔鼓更加广为传唱,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成为富有娱乐性的民间说唱艺术。渔鼓艺人说唱时,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板。渔鼓鼓筒长约1米,直径约10~15厘米,下端蒙着鱼皮、蟒皮或猪心外膜。这个渔鼓艺人唱完一部书走的时候,老百姓都会凑钱、凑粮食给他,邀请他再来。

河东民俗:凑钱凑粮听渔鼓

渔鼓,又称“渔鼓书”,据说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当时道士们通常打渔鼓,唱道歌,叙述“道情”,以传道或者化募。到了元代,渔鼓更加广为传唱,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成为富有娱乐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渔鼓艺人说唱时,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板。渔鼓鼓筒长约1米,直径约10~15厘米,下端蒙着鱼皮、蟒皮或猪心外膜。过去讲究的艺人多用桐木制作鼓筒,桐木要先蒸煮以免开裂,后来多用塑料筒、卷纸筒制作。简板是一对长约20厘米的檀木或茅竹片,以檀木的为最好。渔鼓艺人演唱曲目时,先要稳稳地端坐在椅子或方凳上,将渔鼓斜放于左膝,以左臂半抱,右手的拇指顶在渔鼓下端,其余四指有节奏地拍打着鼓皮,发出嘭嘭嘭的声音。指法有击、滚、抹、弹等。左手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则捏着简板,五鼓三板击拍,和着节奏说唱。渔鼓有时还可兼做道具,用它充当演唱历史故事中的刀枪棍棒,颇有气势。过去艺人表演前,为了“叫场子”,常常举起渔鼓,用嘴吹鼓皮,发出极为尖细嘹亮的声音,吸引人们的注意和聚拢。

说唱渔鼓,唱词多以七字为主,但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调和氛围,也间以多字句。多以一个曲调反复咏唱,有时也有叠句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旺街上有个渔鼓艺人,因为没有家口(光棍子),一辈子以四处说唱为生,有时候在集市上摆场子,有时候在农闲季节到四下村里设场说唱。到村里说唱时,通常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说唱的内容大都是《水浒传》《包公案》《三侠五义》之类的话本故事。他嗓音沙哑,但吐字清楚,说到动情处,笑的时候是真笑,哭的时候是真哭,很是吸引人,大人和小孩往往每晚都会围上一个大场子,听完一段还想再听一段,恨不得一夜不睡觉。这个渔鼓艺人唱完一部书走的时候,老百姓都会凑钱、凑粮食给他,邀请他再来。

汤河朱楼子村的朱兆录,自幼家贫,师从于街头艺人学习渔鼓,出师后除在村里演戏,还带二胡、坠琴、琵琶到处流浪,以吃百家饭为生。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还到处说书糊口。芝麻墩街道的韩为贵,也是自幼跟师学艺,熟谙各种曲艺及乐器,1967年后白天赶集晚上下乡,开始了说书艺人的生活。近年来还在山东电视台、临沂电视台等媒体举办的活动中多次荣获特等奖。现被确定为这门技艺的市级传承人。(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收录机多起来,人们兴起在收音机里听评书,一天到晚最盼的就是晚上六点半刘兰芳说《杨家将》,多少人如痴如醉,上瘾着迷。如此一来,渔鼓艺人就被冷落了。再往后,电视机又流行起来,其他娱乐活动也多了,渔鼓和渔鼓艺人渐渐地被人们遗忘,正濒临消失。

渔鼓艺人刘姓美

现为河东区兴旺艺术团成员的刘姓美,1950年出生,从小跟母亲学艺,从艺40余年。刘姓美的父亲刘洪春、母亲刘李氏均有眼疾,早年拜当地说书先生学习说唱渔鼓,刘李氏学会六部书,刘洪春会说两部书。刘姓美1967年高小毕业后,凭着会唱柳琴豫剧还会说渔鼓,被苍山县仲村公社宣传队选拔为队员。1969年临近春节,刘姓美和队友正在忙着排练舞蹈、豫剧、吕剧,迎接新年的到来,家里收到调她到文化馆的通知,但是父母已给她订下婚事,男方催着结婚,家里人就把通知书藏起来没让她知道。1980年,因生活所迫,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她到地区文化部门开具了介绍信和演出证明,到农村说书。第一站是在费县马庄镇南抱窝村,说的是《刘公案》,大受欢迎。此后她先后到过莒南、费县、平邑、临沭、沂南、苍山、郯城等县的乡镇村庄,以及江苏北部紧靠山东的村庄说书,能说《血书白绫记》《五梅七枪反唐传》《刘公案》《九头案》《杀子案》等八部书。2013年河东兴旺艺术团成立,她作为引进人才,进入艺术团。尽管现在已年逾七旬,刘姓美仍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每年有二十场的说书演出。当前,她最大的心愿是将她会的几部书保留下来,做成视频写成书,好好地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