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蛋壳陶与二临沂:河东民俗探秘

蛋壳陶与二临沂:河东民俗探秘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为精美的陶器器物是鸟造型的双层口白陶鬻和蛋壳黑陶高柄杯。当地因鼎盛繁华被称为“二沂州府”,抗战时期更被称为“二临沂”。20世纪90年代的崔家大院历史上,关于河东是“五金之乡”的记载,可见于1935年的《续修临沂县志》,其中说:“桃园卞家坊一带出剪刀,不亚于城中杜姓所制。”

蛋壳陶与二临沂:河东民俗探秘

河东区是山东最早发现有细石器遗址分布的地区,细石器遗址分布很多。有研究者认为,凤凰岭石器原料并非来自当地,而是来自几十里乃至几百里外,据此推断,凤凰岭遗址可能是一处古代石器加工场所。如果这种推断无误,则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这里可能已有了远古人类的石器制造手工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后来,制陶业、制玉业、制铜业、纺织业等手工制造业也相伴而生。河东区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酒器,说明当时制陶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专门从事制陶业的手工业者。最为精美的陶器器物是鸟造型的双层口白陶鬻和蛋壳黑陶高柄杯。尤其是黑陶高柄杯,陶质极其细腻,不含杂质,陶胎薄而均匀,色泽纯正,黑亮如漆,烧制火候极高,质地非常坚硬,不渗水,叩之声音清脆悦耳,造型规整而优美,达到了中华史前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河东地区经济有很大发展,农业生产用的耒、耜、镈等农具大都用青铜制造,凤凰岭东周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制作精致,工艺水平高,其形制特征以周代流行的青铜器特征为主,兼具东夷文化的典型特点,并带有吴越文化的影响痕迹,反映了这个时期河东区域内青铜铸造业的发达和文化交流交融的深入。而在商贸业方面,春秋晚期,鲁国政权落入卿大夫“三桓”之手,鲁国国君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从此大大衰降,社会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鲁国境内儒家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大受冲击,民风趋利好贾,多有弃农经商者。河东近齐,更是受到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优先大力发展工商经济基本国策的极大影响,“好贾趋利”“通工商”的风俗在河东区和周围一带就延续下来,成为近现代临沂商业贸易活跃的历史渊源。

河东地区出土的汉代手工制品中,以青铜器物的制作最为精美,种类主要有:铜镜,出土数量众多也最为华美;铜弩机、铜博山炉钱币,包括汉五铢钱、剪边五铢钱等。这些都说明河东区在汉代继续拥有发达的青铜制造业。河东地区的冶铁业也有了很大发展,铁器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1980年在汤河前西庄曾经出土汉代铁火炉一个,为炊事用具;在太平出土铁耙一个,为汉代农具。在河东王家戈村沭河汉代古井群遗址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铁质齿轮,初步判断为传动机械的构件之一,说明汉代的能工巧匠已懂得机械传动原理。纺织业特别是丝织业发达。1998年,在小皇山附近工程建设施工中挖出了一汉代棺材,尽管被推土机铲碎,但棺材板上覆盖的帛画仍清晰可见、色彩鲜明,因无法保存,帛画很快风化。商业、城镇进一步发展,如河东王家戈村沭河汉代古井群遗址共发掘清理8座汉代陶井,在不大的区域内,古井分布如此密集,反映出当时此地需水量极大,推测除居民饮用水之外,很可能还有手工作坊用水。由此可以推断在汉代该遗址人口聚居、手工作坊比较集中。

唐代,河东地区已普遍使用曲辕犁、耙、碌碡等农业生产工具。手工业方面,酿酒业发展很快,酿造水平很高,酒质不亚于邻近的酿酒胜地兰陵。到宋代,河东因土地肥沃,种植的麻植株高大,纤维韧而有光泽,是宋代麻布主要产地之一,出产的沂布久负盛名。北宋末年,在汤河曲坊设有专门制作酒曲的大型作坊和农田庄园,周围五个村庄都是大庄园的组成部分。

在金代,河东酿酒业继续保持了发达兴盛的势头,金代石碑《职官题名》中,有监长汪镇酒税者,定为“金长汪镇”,就是说在金代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在这里收取酒税,足见当时此地酿酒业之繁荣。元代,沿沂河一带商业繁荣,埠口船只来往不绝,九曲店村民多以开店为业,店铺林立,繁华一时。明清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商贸业进一步发展,河东区域内从北向南于通道旁开店者众多,薛家店子、滑店子、刘店子、曹家店、大店子、后翟店、埠前店、薛店子、王家店等村庄,都是因为有人在此做生意开店出了名,而使得村庄得名。当然,这些地方的店铺设施简陋,多为通排土炕(或吊铺),店名多冠以店主姓氏,如吴家店、鲁家店等,比起县城里面的店铺条件要差得多。

清代以来,除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烟草种植业,河东区域内还出现了茶叶生产,在北部汤头一带逐步扩展,其中以泉上屯所产金泉茶叶最为有名。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相公孙旺、高团的村民多从事木工业,生产锨头、锨柄、饭桌、座杌、犁耙、小车等。五湖一带的村民善于用红白秫蔑编制席子,织成人物花鸟及“喜”字。小茅茨、团林、黑墩屯村民都用芦子织斗笠,也称作席甲子,很精细。酿酒业继续盛行,以酿“秫(高粱)酒”为主。由于传统酿酒技术落后,体力劳动繁重,故民间素有“家有三升粮,不闯酒店和油坊”之说。大店庄氏地主就有在葛沟设的酿酒店。(www.xing528.com)

河东在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最著名的莫过于崔氏家族。崔氏于明朝末年从山西迁至河东区域的独树头村,清康熙年间发家,此后家族人丁兴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显赫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崔氏拥有庞大的工商产业:在家乡开设了酒店、油坊等店铺,还在临沂、济南、西安开设了钱庄,共拥有7座酒店、6座油坊、多个钱庄,货物贸易遍及全国,曾涉足造纸、印染、银器、五金建筑等多种行业,其中尤以五金生产最为出名。他们生产制造出的黄铜盆、修脚刀、铜鼓、剪刀等远销全国各地。受崔氏家族经商影响,独树头村以五金商品交易发达著称,小到顶针、烟袋锅子,大到铁锅、犁铧,应有尽有,成为小五金商品的集散地。当地因鼎盛繁华被称为“二沂州府”,抗战时期更被称为“二临沂”。

20世纪90年代的崔家大院

历史上,关于河东是“五金之乡”的记载,可见于1935年的《续修临沂县志》,其中说:“桃园卞家坊一带出剪刀,不亚于城中杜姓所制。”“这里的剪刀,远销于山西和东北三省。”桃园剪刀的特点是清钢利刃、硬度适中、刀口锋利、锁轴牢固、张合灵便。1954年剪刀生产合作社在桃园村成立,主要是手工锻打,年产菜刀2万把、剪刀3万把,后迁至沂河老桥东头,改为临沂县剪刀厂,以后又搬迁到临沂城西。

河东东部也有个著名的铁匠村,叫作故县村。村里自古出铁匠,生产的小铁锁、眼袋窝、铁锚、铁叉等,流通于省内外。

改革开放以后,河东区九曲一带小五金生产更是呈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势头,一些街头市场、流动摊点大量出现,小五金加工“家家叮当响,户户冒青烟”,被一度誉为“九曲做法”。五金市场也随之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河东新区成立后,商贸物流业呈现崛起发展态势,五金市场已辐射到全国各地,成为苏、鲁、豫、皖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中心、江北第一大五金钢材市场。2009年4月,河东区被授予“中国五金工贸城”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