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果经济蓬勃发展,助力河东民俗繁荣

林果经济蓬勃发展,助力河东民俗繁荣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山东省林业厅帮助测绘,确定了林场的面积及边界,并于1962年补办了“任务设计书”,经临沂专署审查,省人委批准后存档。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大力倡导植树造林,鼓励“四旁”植树,积极发展农田林网建设,河东区域内绿化面积大大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的柳编制品由自产自销转为加工出口,柳编工艺品的经济效益“芝麻开花——节节高”。2009年河东区被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木柳之都”称号。

林果经济蓬勃发展,助力河东民俗繁荣

因为栽种树木有绿化、用材、采果、遮阴、挡风、生火、堆肥等很多作用,所以古人喜欢多栽树,往往村庄外绿树环绕、村庄内大树成荫。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习惯把家乡称为桑梓。

河东的特种养殖

历史上,河东北部的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逶迤而去的长虹岭、红旗岭、凤凰岭、青峰岭以及沿沂河、沭河、汤河等河流两岸,野生着大量的树林。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的增加,人为毁坏加上历经兵火,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农业学大寨砍树平岭改造山河,林木被大肆砍伐,河东区域内成片的树林基本消失殆尽,甚至连很多存活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树名木也被砍被伐。目前河东区域内幸存的、列入保护名录的古树大约还有二十余棵,如九曲柳杭头的古银杏树已存活400余年,太平徐太平、梅埠后道口的古银杏树已存活800余年,汤河后东庄的国槐已存活800余年,旦彰街的桧柏已存活500余年,八湖、重沟、郑旺也都还有一些已存活了四五百年的老树。

太平、汤头沿沂河的新兴、解庄、白塔街、东王庄、沙岭子、徐太平、郭太平、大太平、亭子头等9个村庄,现存栗林3000多亩,其中沙岭子村的面积最大,占地1000余亩。相传,这里自汉唐就驿馆相连,商贾云集,栗林成片;东晋刘裕北伐到了这里时,攻城略地,大片栗林毁于战火。现存的百余株古栗树,有说最早栽植于宋,有说最早栽植于唐,村里年纪大的人认为比较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至此栽植。据沙岭子村老人介绍,栗树木质坚硬,生长缓慢,抗旱涝,耐瘠薄,非常适合在沙壤土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的栗园分到农民的手里,当地农民曾对栗园有少量补植。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掀起第一次全民绿化运动热潮,这片栗园又有了较大发展;1957年农村普及农业高级社,这些栗园被收归集体所有。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这里的栗树一度遭到毁坏性砍伐,用来烧制木炭。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栗园再次由农户分包经营。河东建区之后,全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栗园的更新、保护和发展带来生机。特别是近几年来,乡村生态文化游蓬勃兴起,为栗园的连片规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当地政府依法将栗园古树木纳入保护性管理,对所有古栗树全部进行了建档、编号保护。

河东滨河古栗园

在河东,另一大片树林在石河林场。石河林场位于芝麻墩沂河滩地上,建于20世纪60年代,属人工栽植。由山东省林业厅帮助测绘,确定了林场的面积及边界,并于1962年补办了“任务设计书”,经临沂专署审查,省人委(即省政府)批准后存档。此外,还建有国营辛集林场,紧靠沭河,面积达数百亩。同一时期,河东另一有名的国营林业基地为九曲苗圃,初建于1949年2月,1961年下放到九曲村,1963年恢复国营性质。苗圃初期面积154亩,职工19人,后因修公路和建临沂石材厂占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尚有90余亩。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大力倡导植树造林,鼓励“四旁”植树,积极发展农田林网建设,河东区域内绿化面积大大增加。同时政府大力引导发展经济苗木业,加快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步伐。经济林木中,最值得一提的有两种,其一是杞柳。河东区由于东靠近沭河,汤河纵贯南北,水源丰沛,土壤肥沃,过去沿河岸边杞柳丛生。由于杞柳质本柔软,村民多采割来编织柳制品,或自己用,或到市场上卖。据民国《续编临沂县志》记载:“(当地农民)多于树隙、沙荒布种丛柳,长成收割,岁余时编为斗、升、簸箕、筐、筛种种物品及一切儿童玩具。”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的柳编制品由自产自销转为加工出口,柳编工艺品的经济效益“芝麻开花——节节高”。以汤河镇为代表,沿沭河一带的乡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杞柳。每至夏天,杞柳枝繁叶茂,成片相连,一望无际,微风吹来,随风轻舞,仿佛绿波涌动,令人迷醉。而到了收获季节,家家忙割柳,户户晒银条,房前屋后,大街小巷一片洁白,把乡村装扮出一派别致景象。绿柳和“银条”扮美柳乡,但还不是最美的景致,最美的景致是秋忙之后,收获的柳条已经晒干,到了加工编织的季节。穿行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见农家女子忙编织的场面,柔条生韧,妙手生姿,成捆的大小柳条经过巧手编织,成了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成了汤河人的“金条条”,群众口头流传着“走西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的民谣。河东建区以后,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论证柳编产业发展的潜力后,决定扩大杞柳种植面积,做大做强柳编产业,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对杞柳进行条编深加工,并为他们争取自营出口权,全区杞柳规模化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木柳产品形成了20大系列8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市场。2009年河东区被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木柳之都”称号。(www.xing528.com)

晾晒杞柳条

河东另外一种从“丑小鸭到美天鹅”、名声越来越响的经济苗木是沂州海棠。据说土生土长的汤河海棠已有一两千年的栽培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汤河海棠种植户经过多年的良种选育,让其与本地的沂州木瓜嫁接,成功繁育出花繁朵大,红、蓝、白各色艳丽,抗病性、适应性极强的海棠新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到临沂考察期间,欣然把这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花卉命名为“沂州海棠”。

为做大做强海棠花卉市场,汤河镇政府为花农注册了“沂州海棠”商标,引导当地花农瞄准春节鲜花市场,向南方各大城市挺进,通过人为改变其生长环境和调节温湿度,使得花期提前一个多月,填补了春节前后市场缺乏多色木本花卉的空白,这一独具北方特色的花卉新品种,受到南方消费者的青睐。2000年发往广州的8000株成品花催花成功,一举轰动广州年宵花市场,价格大幅提高,每盆可卖到40~1000元,《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以“沂州海棠火爆羊城”为题相继报道,被誉为“北花南销第一品”。从2009年开始,河东还年年举办沂州海棠节,扩大海棠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被命名为“山东海棠生产基地”,之后又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称号,2010年1月14日沂州海棠被正式确定为临沂市花。近几年,借助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汤河镇花农们也将花卉“搬”上网络,电子商务已成为汤河镇花木种植户和花木企业销售花木的重要途径。

沂州海棠节

由于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河东也是传统的果业栽培区。据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编修的《沂州府志》载:区内有树木50余种,其中水果、干果类有山楂石榴、白果、核桃柿子栗子、桃、杏、李子、红枣、木瓜等。到民国时期,则有了葡萄樱桃以及苹果的栽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农业合作化后,村队集体大力发展林果业,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苹果园。苹果收获以后,除了少部分分到各家各户外,大部分都会卖掉,用于壮大集体经济,购买生产物资。每年秋天,生产队摘完苹果后果园还会“放茬子”,对所有生产队的农户敞开大门,让大家去“捡漏”——那些遗落在枝头的苹果,谁摘了归谁。每年“放茬子”时节,孩子们都会像过节一样高兴,争相去果园碰运气,有时候还能兜里帽子里满载而归。就苹果的品种而言,当时主要栽植“国光”,清脆酸甜,但是果实不大,而且果皮上容易长锈;后来引进了“香蕉”,果皮光滑呈浅黄色,香味浓郁,十分诱人,但是果实也不大。分田到户后,生产队里的果园多数被村民承包,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老果树被砍掉,更新成了金帅、红富士之类的高效品种,种植户的收益也大大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