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为33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140毫米~1880毫米。这样的气候条件容易发生旱灾,元明清三代共发生严重旱灾97次,平均每6.5年发生一次。民国时期,发生旱灾21次,平均1.8年发生一次。面对干旱,兰州人兴修溥惠渠、制作水车和水挂子灌溉农田,铺设砂田抗旱保墒。旱涝保收的水田毕竟少,仍然无法根本改变干旱的困扰,只好求助于神灵。在此背景下,金花娘娘崇拜民俗产生了。
兰州民间传说明洪武初年,金花生于兰州教场关,即今井儿街西口,自幼行为端洁,不茹荤腥。纺毛线,烧火做饭,做家务,很为勤快。17岁时父母强迫出嫁,她将毛线拴在灶神龛上,拿着线杆,拄着烧火棍,逃往吧咪山(今属永靖县)。其兄顺毛线追至关山(今属永靖县),劝妹回家,金花不从,其兄阻挡,金花说:“如果烧火棍插地成树,你就放我前行。”她把烧火棍往石板上一插,倏忽变为一株参天大油松,其兄见奇迹发生,听任金花西南行。金花朝西南方行走到吧咪山,把线杆斜插在地,突然变为一株倾斜而生的大油松,坐化成仙。信众将金花尊为金花娘娘带雨菩萨。在其得道处修庙塑像,顶礼膜拜。在井儿街建本庙,一反寺庙坐北朝南的仪轨,坐东北朝西南,面向金花娘娘得道的吧咪山。传说关山烧火棍所变油松,至今犹存,高17米,胸径1米,高耸云天,郁郁葱葱,根如龙爪扎在石崖上,一条雷击焦痕自上而下纵贯树干。关山、吧咪山一带原为森林植被,经乱砍滥垦,现为次生林植被及农田,因金花娘娘的神迹,无人敢挥斧斤,这株老油松得以留存。
金花娘娘圣诞请柬邓明摄(www.xing528.com)
每逢旱魃肆虐的年份,信众到吧咪山供祭品,焚表上香叩头,祈祷许愿,祈求金花娘娘普降甘霖,救民苦难。如果不下雨,就要抬神轿一庙一庙停留,祭拜求雨。倘还不下雨,就要抬进兰州城井儿街本庙,继续求雨。求雨是稳定人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举措。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遇到旱灾,民间自发抬金花娘娘神轿求雨,往往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取缔。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宽松,信众在徐家山、段家滩、红泥沟等地修建金花娘娘庙,顶礼膜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