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现代史。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武器装备发生巨大变化,火炮、雷达、坦克、飞机、航空母舰、远程导弹、精确制导武器层出不穷,热兵器能量的运用从火药转为炸药,进而是原子能释放,武器破坏力大大增加,作战效能成倍增长,对战争的进程乃至结局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不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军事理论的研究有倾向性的影响,军事理论也开始侧重对先进主战武器的探讨。
1.“空中战争”理论,又称空军制胜论
意大利的杜黑、美国的米切尔、英国的特伦查德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先驱,特别是杜黑在其著作《制空权》中对这一理论叙述较为细致,由于飞机的广泛应用,将出现空中战争,空中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结局,为此要建立与海军、陆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夺得制空权是赢得战争的必要条件,空军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空中战争是进攻性的,空军的核心是轰炸机部队,要对敌国纵深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实施战略轰炸,迫其屈服。
杜黑
2.“机械化战争”理论,又称坦克制胜论
英国的富勒、奥地利的艾曼斯贝格尔、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英国的利德尔·哈特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主要内容是:装甲坦克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是陆军的主体;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和航空兵,实施突然有力的突击,可以迅速突破对方主要集团的防线,深入敌纵深,摧毁一个战备不足的国家;主张军队改革,建立少而精的机械化部队;机械化包括补给和战斗机械化。
3.“总体战”理论(www.xing528.com)
德国的鲁登道夫在其著作《总体战》中提出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现代战争是总体战,它既针对军队,也针对平民,战争具有全民性,强调民族的团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主张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要建设好一支平时就准备好的军队;重视统帅在总体战中的作用;战争的突然性意义重大,力求闪击对方。
4.“核武器制胜”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冷战时期,霸权主义成为局部战争的根源,高技术在作战中逐步运用,世界处在核阴影之中,美苏两霸动辄进行核恫吓。此时军事理论研究往往围绕核武器及高技术展开,从美苏两国军事思想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如美国,就以核实力确定军事战略,在杜鲁门时期,美核力量处于绝对优势,提出遏制战略,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核讹诈;朝鲜战争后,为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威慑力量,采取大规模报复战略;在苏联打破核垄断及越南战争后,又分别推行灵活反应、现实威慑、新灵活反应等战略。在处于核优势时期,美国认为自己能打赢全面核战争,则主张削减常规力量,重点发展核武器和战略空军;而在苏联打破其核优势、局部战争不断发生时,美在确保核威慑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常规力量。认为核战争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核时代的战争必然是有限战争。
与各自的国家战略相适应,西方各国军事思想呈现不同的特点。美军军事思想的特点是:以遏制、预防潜在“全球性竞争对手”为目的,加大常规、核、太空优势,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确保自身绝对安全;重视非对称作战、确保自身绝对安全;重视质量建军,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重视非接触作战,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力求零伤亡;进一步发展空地一体战理论,提出“空地一体运筹作战”的思想(又称“空地海天联合作战”);“9·11”事件后,美国总统沃克·布什认为陆军的作用越来越降低,有强调海空天作战趋势。
英、法、日、德等国家军事思想的共同点是:采取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战略方针;增强军事实力,逐步摆脱对美军事依赖(英国除外),或以其他联盟的方式挑战美国的军事地位;重视发展高技术以带动军事技术的进步;依据各自国情、军队现况走质量建军的道路,确立与国家和军事战略相适应的军队规模。
俄罗斯认为,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主要威胁是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在经济、军事力量弱于美国的情况下,提出了“纯防御”“积极防御”和“现实遏制”战略;走质量建军之路,明确建军原则、目标,发展太空技术,确保合理够用的核攻击力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