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编教程: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新编教程: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体系产生后,国际格局出现过多次变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两极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世界各大战略力量对外政策和战略关系的调整,将使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呈现新的特征:一是关系复杂化。(四)国际反恐斗争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9·11”事件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一)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多极化进程能否继续,取决于美国与其他国际战略力量之间的对比。目前,美国不顾世界多样性的实际情况,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把它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国情不同的世界各国,企图建立美国一家独霸的单极世界。预计到21世纪中叶以前,世界上还不可能出现一个能够在军事上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但是,从长远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永远的“霸权”,大英帝国的衰落就是历史见证。国际体系产生后,国际格局出现过多次变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两极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苏联解体后,世界一度形成了以美国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多个强国并存的态势,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从1991年到2017年,经过20多年的演变,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这两个决定国际格局的要素出现了重大变化,国际格局出现新的重大调整。美国经历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等,国力大不如前。美国政府企图力挽美国颓势,但面临重重困难。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美、欧、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呈现新特点,在全球事务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减弱,但西方实力上的总体优势依然存在。

美、欧、日的相对衰落和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使一度严重失衡的全球战略力量对比得到一定改变,推动全球战略格局向着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演变。这一变化大势如果不断延伸和扩大,会从根本上改变1500年以来由西方殖民侵略造成的国际体系中的北强南弱的战略态势,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供更好的力量基础。

(二)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各方关系将日趋复杂

两极格局解体后,当今世界的五大力量都在通过调整对外政策来寻求自己的有利地位。美国虽然认为它是“唯一有能力进行全球干预的超级大国”,但也开始承认世界多极化的现实。近年来,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在进行调整。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反恐”的需要,也在局部调整其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并将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在欧洲,美国一方面积极推进“北约”东扩,另一方面也顾及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的特殊利益。同时,美国还改变了过去只要西欧盟国尽“义务”而不给“权利”的做法,支持西欧联盟在维护欧洲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亚洲,美国着手建立美日之间的新型同盟关系,支持日本在参与亚太事务中承担更多的权利和义务;对中国主张采取“全面接触”战略,使中美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俄罗斯也在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努力恢复其大国地位和作用。坚持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的“特殊责任和特殊利益”,日、中等各大战略力量的协调与合作。其中,美、中、俄的协调与合作尤为重要。世界各大战略力量对外政策和战略关系的调整,将使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呈现新的特征:一是关系复杂化。在多极格局中,各大战略力量之间将形成交叉多边关系,各国政策变化取向不确定。二是集团松散化。政治与军事集团内部关系相对松散,各国对外政策独立性增强,因各自利益关系,同盟国之间和非同盟国之间的距离有所接近。三是外交多边化。多边机构和组织的作用突出,双边关系受多边事务和多边关系的制约日益增大,各国政策将由双边政策为主转向多边与双边政策并重。四是合作区域化。区域化成为新地缘政治的动力,地域和文化同一性有可能取代意识形态的同一性,地区或次地区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将成为对外合作的重点。

(三)全球化深入发展,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今天世界的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催化动力。一方面,全球化使得财富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加剧了弱势国家的贫穷落后。高技术在冷战后成为发达国家财富的强力吸纳器,美国凭借其高科技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利最大。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自由大市场的形成,优质资源进一步向美国集聚,反过来又推动了其科技进一步发展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为其推行霸权主义提供了物质资本。这一结果使得本已失衡的世界战略力量格局更加失衡,使美国在国际安全中更加我行我素,为所欲为。贫富悬殊和霸权主义者的肆意攻击,使得宗教、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导致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和极端民族主义猖獗泛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拉近了穷人和富人、不同宗教和文化传统的距离,增大了摩擦和碰撞的概率,使得恐怖主义分子、资金、技术能够在全球流动,进行恐怖活动更为便捷,组织更容易。因此,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扩散将面临更加困难而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全球化扩大了各大国之间的利益联系,使得大国的相互依存性增强,有力地制约了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四)国际反恐斗争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

“9·11”事件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恐怖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相互勾结,滥打滥杀,威胁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反恐”的旗帜下,大国关系分化组合,合作倾向加强。伊斯兰民众反美情绪强烈,宗教极端组织大力实施暴力行动。美国以“反恐”为借口,将一些国家列入“邪恶轴心”“支持恐怖主义国家”“被奴役国家”“失败国家”黑名单,肆意发动攻击,企图建立单极统治的世界,对国际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这些在本质上都是南北矛盾激化的表现,是全球范围内贫富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美国以暴反恐、单边主义的做法,必然导致激进势力采取以恐反霸、以暴抗暴的态度和恐怖主义的泛滥。

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中,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相继发生,呈现出国际恐怖主义的一些新动向:本土恐怖威胁国际化和国际恐怖威胁本土化恶性互动,小规模、低成本、“刀刀见血”的“微恐怖主义”兴起,网络恐怖给国际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危害,海盗成为威胁国际安全的顽疾……这些,正在使国际社会加强协调,加强“反恐”合作,调整“反恐”策略,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国际“反恐”斗争任重道远,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必须加强合作,缓和矛盾,调整部署,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种复杂情况。但近几年来,美国注意到中国迅速崛起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继续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加紧调整军事部署以加强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

(五)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愈显突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作为未来多极格局中的一极,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www.xing528.com)

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原来被两极格局掩盖的各种矛盾都暴露出来。在各种政治力量的矛盾与冲突中,在中、美、俄,中、美、日等三角关系中,中国将起到平衡与制约作用,并成为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因素。中国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除了一以贯之的反霸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这种正义的立场必将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使中国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在经济发展上起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仅就经济发展而言,过去40年中,世界的经济增长率为2%~3%,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7%~10%,相当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引起世界沿线国家的广泛共鸣,6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并与它们各自的发展战略积极对接。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包括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此次高峰论坛。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必将牵起亚、欧、非多个经济圈,托起世界最壮观的经济走廊。

3.在维护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始终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坚决反对恃强凌弱的行为,并为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与此同时,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从不介入,真诚地希望他们通过和平协商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防止和避免外来势力的插手、干涉和利用。中国还主张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国共享成果,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为此,中国曾先后提出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中国坚决维护第三世界国家权益的主张和行动,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对外战争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发生较大的边界战争中,为人们熟悉的一共有6次。

1.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8年);

2.中印边境反击战(1962年);

3.中苏珍宝岛战争(1969年);

4.抗美援越战争(1965年);

5.中越西沙群岛战争(1974年);

6.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